近期,美国和日本的超长期国债收益率大幅飙升,引发全球市场高度关注。5月下旬,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5.15%,创下近年来高点;而日本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冲至3.2%,40年期更是达到3.7%,为数十年罕见。
从美国来看,美债收益率的上行经历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5月初,非农数据和中美谈判进展导致市场对美联储年内降息的预期显著降温,从原先的四次预期迅速下修至两次甚至不足50个基点,直接推高了长端利率。而5月中旬以后,美债利率的继续上行则主要受到期限溢价上升的推动。
后续美债利率走势主要关注三方面:
首先,基本面与货币政策预期的变化仍是短期主导因素,若经济数据持续强劲,降息预期或进一步延后。其次,债券供需矛盾将持续施压,尤其三季度美债供给高峰期临近。最后,美元汇率及外国投资者行为亦需警惕,若“弱美元”预期升温,可能引发外资减持美债,加剧收益率上行压力。
上周,日本超长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上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刷新自1999年该品种发行以来的历史新高。本轮日债利率陡峭上行的趋势自2022年启动,并在过去两年中不断受到通胀数据走高的支撑。
从中期视角看,除通胀回升和债市流动性趋弱外,日本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态也是重要推力。目前,日本失业率处于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准,新增求人倍率维持在历史高位,反映出严重的用工缺口。在这一背景下,2025年“春斗”薪资谈判中,企业同意为员工平均加薪5.46%,创下33年来新高,强化了“工资—通胀”螺旋格局。在通胀压力与薪资上行预期叠加下,日本央行年内仍可能存在进一步加息的空间,从而为债市带来更强的利率上行动力。
首先,全球资金“去美元化”趋势或为人民币资产带来战略配置价值。随著美元疲软和部分国家财政扩张,外资可能逐步增加对中国债券市场、港股以及黄金等避险资产的配置,提升中国资产的吸引力。然而,全球利率整体抬升也会限制中国货币政策的宽松空间,特别是在中美利差收窄的背景下,资本外流压力加大,给市场稳定带来挑战。
其次,套息交易平仓及全球流动性回收的风险不容忽视。近年来,日债收益率多次飙升引发的套息交易平仓均导致中国权益市场表现疲弱。若短期内美债收益率的极端上升得到缓解,但日本持续加息预期加强,这种资金回流机制可能重新启动,对中国股市和债市造成压力。
最后,东升西落及美债外溢资金流向中国的情形提供潜在利好。套息交易撤离日本等地资金后,可能转向回报更高、避险属性更强的中国市场,尤其是港股和内地资本市场。但这种正面效应需依赖中国基本面明显改善作为支撑,否则难以形成持久的独立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