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美國國債市場遭遇大規模拋售,基準10年期國債收益率躍升19個基點至4.18%,創下自2022年9月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與此同時,30年期國債收益率猛增21個基點,創下自2020年3月以來的最大漲幅。更令人擔憂的是,拋售情緒在週二持續蔓延,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進一步攀升至4.29%,單日上漲13個基點,自4月4日以來累計上升42個基點。
本輪拋售的主要導火索是美國財政部一場表現疲弱的三年期國債拍賣。本次拍賣規模為580億美元,其吸引力創下2023年以來新低。交易商認購比例高達20.7%,為2023年12月以來最高,反映出機構投資者和海外買家的興趣顯著下降。這一結果無疑加劇了市場對外國投資者可能正在撤出美債市場的擔憂。
儘管引發美債大跌的因素可能多種多樣,例如三年期國債需求疲軟,以及圍繞國債掉期利差交易的倉位調整,但更深層的一個關鍵原因似乎是“基差交易”頭寸的大規模平倉,這也暴露出美國國債市場內部潛藏的不穩定因素。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利用高杠杆操作的對沖基金策略,其核心在於捕捉國債現貨與期貨之間微小的價差獲利。由於國債期貨通常以高於現貨國債的價格交易,也就是存在一定溢價,這為套利提供了空間。對沖基金會賣空國債期貨的同時買入現貨國債,構建對沖頭寸,從而賺取幾乎無風險的幾個基點利差。
雖然這類微利交易在其他市場上可能並不值得大規模投入,但由於美國國債的高安全性和流動性,使得基金可以反復加杠杆操作,從而放大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基差交易的杠杆倍數往往很高,但具體水準並不透明。
問題在於,一旦國債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期貨和回購市場往往會要求追加保證金。如果對沖基金無法及時補足所需的抵押品,借貸方可能會強行處置其抵押的國債,這反過來會推動市場進一步下跌,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