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小米SU7爆燃,再遭信任考驗
格隆匯 04-01 19:10

01

在小米SU7成爲年輕人新寵,載着油管網紅“甲亢哥”在上海飛馳的同時,小米SU7也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爭議。

昨晚開始,一份羣聊記錄在互聯網上流傳。

網名爲“華”的網友表示,3名從湖北自駕到安徽參加考試的女大學生,駕駛小米SU7於德上高速樅陽至祁門路段發生事故,因爲車門沒法解鎖,無法打開車門逃生,最終導致3人身亡。

今天下午,小米做出迴應,並通報事故發生時的具體情況。

可以從中發現幾個點,

一是,車輛發生事故時處於NOA輔助駕駛狀態,而非自動駕駛。

實際上,此前因爲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區別而造成的事故,已經屢見不鮮。

但檢測到障礙、司機也接管後,事故仍舊發生,或許證明未搭載激光雷達,依賴攝像頭與毫米波雷達融合的純視覺方案NOA在面臨複雜路況時,響應和識別能力或許還有所欠缺。

二是,車速太快,司機或許由於太信任NOA,沒能及時接管。

小米釋出的記錄顯示,NOA激活時,車速116km/h。到事故發生前,系統多次報警,提醒司機“分心”,並提示司機“手握方向盤”,而事故發生時,儘管NOA進行減速,車速仍舊達到97km/h,或許也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

儘管小米做出迴應,但輿論仍進一步發酵。

資本市場也很快做出反應,今日小米股價跌超5%,收46.5港元/股,單日蒸發市值超700億港元。

3月中旬發佈最強財報,股價最高上漲至59.45港元/股以來,近半個月,小米股價已經下跌了超20%。

近半個月來,從小米配股,再到如今的高速爆燃事故,小米屢屢成爲熱搜討論焦點,但卻褒貶不一。

其實小米從做手機開始,就時常揹負着不小的關注以及爭議。

喜歡小米的人認爲,小米以一種謙卑的態度,讓更多人享受到了廉價的好產品,將整個行業的價格“打”了下來。

而討厭小米的人則認爲,小米是行業的攪局者,用低價攪亂了整個市場,破壞了市場生態。

當小米宣佈造車並大獲成功後,這種爭議又隨之延伸到了新能源汽車行業。

儘管伴隨着種種爭議,但毫無疑問的是,小米已經成爲新能源汽車行業冉冉升起的新星。

此前,小米集團以“先舊後新”的方式進行“高位配股”,隨後,帶動港股新能源汽車板塊整體下跌,小鵬汽車等跌幅甚至超過小米。

這次事件也是同樣,小米單日跌幅超5%,其他不少車企也跟跌。

而此次事件,能否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呢?

02

近幾年來,隨着電車逐漸普及,關於電車的安全問題也日益被更多人討論。

除了電車自燃、爆燃等問題,發生事故之後車門鎖死,無法開門的情況,也在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重視。

在本次事件中,最大的質疑也是圍繞這一點。

在緊急情況下,車門鎖死無法開門,已經幾乎成爲電車“不安全”的最大問題之一。

那麼,電車爲什麼總是容易鎖死導致無法開門呢?

相較於油車容易遇到的車門結構變形等問題而導致車門無法打開,電車的車門鎖死問題大多數現在車門鎖上。

由於電車的車門鎖基本都是電子控制而非機械結構,因此當車輛檢測到嚴重碰撞時,爲了降低火災或電擊風險,高壓電池系統會自動切斷電源,導致依賴電子控制的車門鎖因此斷電,而無法通過常規方式解鎖。

另外,如果車門電子鎖的供電線或信號線在事故中受損,也可能直接導致車門鎖死。

隱藏式門把手也成爲了阻止救援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在2019年,特斯拉就曾被車主家屬起訴,車門把手有缺陷,原因是特斯拉撞擊起火後,消防員及時趕到卻無法打開車門,導致司機身亡。

而特斯拉對此的迴應是,可以破窗救人。

圖源:圖蟲創意

但這一爭議並沒有影響隱藏式門把手在新能源車中的逐漸流行。

現如今,越來越多車企開始將隱藏式門把手當做科技感的代名詞,並強調隱藏式門把手對於降低Cd值(風阻係數)的幫助,作爲產品賣點。

然而,隱藏式門把手也絕大多數和“電”有關,除去部分按壓式門把手,電控彈出式,或者沒有門把手只有電控按鈕開關的隱藏式門把手設計,在面臨事故時,也同樣擋住了部分救援之門。

儘管小米SU7採取的其實是半隱藏式車門把手設計,但實際上,也依賴電動解鎖。

目前,針對隱藏式門把手的設計五花八門,而單一針對隱藏式門把手的國標也尚未出現。

而在電控車門鎖如此容易發生事故,卻被車企和消費者忽視,可能成爲救命關鍵的,則是電控車門的應急開關。

本次事件中,小米客服也有對此迴應,稱在四個車門內飾板下方,儲物格位置均配有應急拉手,應急拉手爲機械鎖,即使電池受損也能打開,緊急情況下可使用應急拉手打開車門。

然而,在造車新勢力車內大量採用電控按鈕的同時,機械式應急開關卻五花八門。

特斯拉的應急開關在前門扶手正上方,且位置十分顯眼,消費者大多能夠一眼看到。

而其他不少品牌的應急開關設置在了車門內側斜下角,且與車門同側,甚至放在了凹槽之後,如果消防員救援時破窗後也很難夠到。

不僅如此,不同品牌的應急開關位置各不相同,小鵬G6甚至前後門應急開關的位置都不同,這也幾乎成爲了新勢力電車的通病。

與新勢力電車相對的,傳統車企出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大多採用傳統的機械摳拉式開關,如廣汽、長安,和比亞迪的部分車型等。

圖源:圖蟲創意

近幾年新能源車多點開花,也造就了各類標準的五花八門,以至於在打車時,不少人甚至得先搜索一下,到底怎麼開車門、關車門。

這次事件或許也將給消費者和新能源汽車品牌敲響警鐘,在科技感和安全性上,品牌到底該如何做到平衡。

03

尾聲

逝者已矣,但關於新能源汽車和智能駕駛安全性的爭論仍舊不休。

這也在提醒我們,在所有車企all in智駕之時,首先更應該注重以消費者爲本,警示風險,而非激進宣傳。

按照美國汽車工程學會的等級分類,自動駕駛分爲L1至L5的5個等級,其中, L1/L2等級僅具備簡單的環境感知和執行功能,實則應該被稱爲“輔助駕駛”,主要操作仍應該由駕駛員完成。

但在激進的宣傳和造勢之下,不少車企模糊了這種限定,使得不少消費者難以區分具體登記,導致消費者過分信任輔助駕駛,以至於以身犯險,發生事故。

從行業整體來看,對於車企車門鎖、應急拉手的限制和規範也有所缺陷,且自動駕駛事故中,車企、司機等的過錯也並不明確,難以劃分責任。

諸如此類細小的原因累加起來,最終釀成了一樁樁事故。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這次的事故並不能說明智能駕駛乃至新能源汽車出現了何種問題,但如若不對此進行更強的規範,以防微杜漸,這樣細小的情緒累積,勢必又會對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持續帶來信任考驗。(全文完)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