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客戶風險偏好下降、有效信貸需求收縮、息差收窄的“三重壓力”下,中國銀行業普遍面臨盈利空間收窄、資產質量承壓的挑戰,部分區域性銀行甚至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然而,鄭州銀行在這一輪行業洗牌中展現出逆勢突圍的韌性。一方面,以零售轉型和數字化重塑爲抓手,構建起“規模增長-效能提升-風險可控”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通過深耕科創金融、綠色金融等政策導向領域,精準滴灌新質生產力。
作爲全國首家“A+H”上市城商行,鄭州銀行正以差異化發展路徑,爲區域性銀行探索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複製的“鄭州樣本”。
一、核心財務指標凸顯高質量發展
2024年,鄭州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28.77億元,淨利潤17.86億元,利潤同比增長2.69%,爲近三年首次實現正增長,這一良好業績表現離不開鄭州銀行持續業務轉型。
首先,順應銀行業淨息差持續收窄的趨勢,鄭州銀行通過多元化收入模式實現抗週期韌性。
2024年非利息收入達25.13億元,同比增長30.34%,佔營業收入比重也從2023年的14.10%上升至2024年的19.51%,增長了5.41個百分點。這一增長主要源於財富管理、信用卡等業務擴張,2024年,財富類金融資產規模522.8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65%,當期信用卡增加逾10萬張。
此外,鄭州銀行將零售轉型作爲“1號工程”持續推進。
這一點最先體現在鄭州銀行負債結構的持續優化層面。2024年末,鄭州銀行個人存款餘額2,181.79億元,佔全行存款總額的比重約54%,更低成本的個人存款有利於節約利息支出,緩解息差收窄壓力。
零售轉型能夠持續突破,得益於市民管家、融資管家、財富管家和鄉村管家等“四大管家”服務體系,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差異化服務。
再者,盈利能力提升也離不開效能管理升級,通過網點優化和數字化提質增效,鄭州銀行實現人均產能躍升。
截至2024年末,鄭州銀行人均資產1.09億元,網均資產37.16億元,創近三年新高,且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更重要的是,鄭州銀行在業績明顯好轉的同時,還實現了風險管理水平同步上升,詮釋了銀行業高質量增長底色。
截至2024年末,鄭州銀行不良貸款率1.79%,較去年同期下降0.08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82.99%,較去年同期提升8.12個百分點。
鄭州銀行的盈利拐點本質是戰略轉型、管理革新、結構優化的協同結果,這種“三管齊下”的模式,爲區域性銀行在行業整體承壓的環境下提供了可複製的高質量增長框架。
二、助力實體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服務實體經濟的浪潮中,鄭州銀行並未止步於簡單的信貸投放,而是以“科創基因”重塑業務邏輯、以“數字動能”重構服務模式,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發展路徑。
長期以來,科創企業“輕資產、高波動”的特質曾讓許多金融機構望而卻步,但鄭州銀行通過“機制創新+數據穿透”打破了這一僵局,爲破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提供了一份參考。
作爲河南省政策性科創金融唯一運營主體,其率先構建的“六專機制”成爲破題關鍵:專設科技支行、單列信貸額度、開發專屬產品(如“人才e貸”“認股權貸”“科技貸”“知識產權質押貸”“研發貸”等)、建立科創企業能力評價模型,甚至允許科技金融業務利潤單獨考覈。
這套機制的核心,是將“投行思維”植入傳統信貸——不再拘泥於抵押物,轉而聚焦企業的技術含量、市場前景與團隊能力。
截至2024年末,鄭州銀行政策性科創金融貸款餘額482.69億元,同比增速達到44.50%。被河南省科技廳、工信廳評爲“科技貸”“專精特新貸”業務優秀合作銀行,獲得河南省科技廳“支持小微企業標兵獎”。
從更高維度看,在河南省“7+28+N”產業鏈佈局中,鄭州銀行扮演着“金融鏈長”角色,既要爲重點產業和龍頭企業提供優質金融服務,也要深入縣域經濟末梢,主動深入下沉市場。截至2024年末,鄭州銀行公司貸款本金餘額2,967.34億元,同比增長7.33%。
鄭州銀行的實踐揭示了一個區域性銀行的升維路徑:當科創金融從“政策任務”轉化爲“商業模式”。服務實體經濟便不再是單方面的資源輸出,而是銀行與區域經濟共生的紐帶,銀行也不僅僅是資金提供方,更是產業生態的共建者。
三、結語
通過零售轉型優化負債結構、科創金融激活新質生產力、數字賦能提升服務效能,不僅實現了盈利能力的逆勢修復,更構建起與區域經濟共生共榮的生態紐帶。
鄭州銀行的實踐印證了一個真理:唯有深度融入地方產業升級浪潮,以差異化服務破解實體痛點,區域性銀行方能穿越行業週期,實現逆勢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