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僅美國市場的比特幣現貨 ETF 就在兩天內吸金逾 20 億美元,而旗艦產品 IBIT 更於 374 天內突破 800 億美元資產規模,刷新全球 ETF 成長紀錄。以太坊現貨 ETF 同樣在本月迎來年內單日最大淨流入。從加密資產到黃金、新能源金屬,現貨 ETF 正成為資金追逐的明星賽道。
現貨 ETF 到底是什麼?與期貨 ETF 有何本質差別?普通投資者參與要注意什麼?本文一次為您解答。
現貨 ETF 是什麼?
現貨(Spot)ETF 指直接持有實物資產(如比特幣、黃金、碳信用、銅等),並於交易所掛牌交易的基金。投資者買賣的 ETF 份額,對應的資產存放在托管人處,實現「一份額度、一份現貨」的結構,價格緊貼現貨市場。對於加密資產類現貨 ETF,基金公司須與合規托管機構合作,確保私鑰安全及每日資產申報,讓傳統證券帳戶也能便捷取得「真幣真貨」敞口。
現貨 vs 期貨:差異決定體驗
1. 底層資產不同
現貨 ETF 以實物或 1∶1 受託憑證作全部倉位,追蹤誤差主要來自管理費;期貨 ETF 則持有 CME 等交易所的期貨合約,需周期性「展期」,在「Contango」或「Backwardation」環境下易放大與現貨價差。
2. 成本與追蹤誤差
期貨 ETF 因頻繁換月,產生額外交易、保證金及資金成本,綜合費用通常高於現貨 ETF;現貨 ETF 一次建倉後僅需支付托管費,長期持有成本更低、與指數更貼近。
3. 投資用途
現貨 ETF 適合中長線配置,追求與標的資產高度同步;期貨 ETF 因存在掉期、槓桿與套利空間,更常被用於短線交易或機構對沖。
投資現貨 ETF:機會與風險並存
機會方面,現貨 ETF 門檻低且流動性強,普通券商帳戶即可實現 T+0 交易,成本遠低於購買實物或經 OTC 管道;基金每日公布持倉與淨值,透明度高、易於追蹤;在部分司法區,ETF 分級帳戶還可享有資本利得稅遞延。
風險方面,標的資產本身波動劇烈,例如比特幣日內波幅常達兩位數,ETF 價格亦同步放大;雖然ETF 結構降低了個人持幣的私鑰風險,但仍須關注托管機構信用事件;政策與稅收變化亦可能迅速引發資金流向逆轉。
投資提示上,應先明確自身定位,將現貨 ETF 視為長期配置或戰術交易,再決定倉位與止盈止損策略;同時留意費率與規模,頭部產品費率更低、成交更活躍,而規模過小的 ETF 可能面臨清盤風險;可將現貨 ETF 與股票、債券、商品 ETF 等其他資產結合,利用低相關性提升組合夏普比率。
如何在 uSMART 上購買 ETF
登入 uSMART HK APP 之後,從頁面最上方點擊「市場」,選擇想要購買的 ETF;或點擊頁面右上角「搜索」,輸入標的代碼,可進入詳情頁了解交易詳情和歷史走勢。點擊右下角「交易」,選擇「買入/賣出」功能,最後填寫交易條件後送出訂單即可。
(圖源:uSMART HK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