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辦公(688111)公司研究:機構業務核心驅動要素解析
機構為辦公軟件的主要付費方,WPS 滲透空間廣闊。1)考慮數據安全、信息協同、提升綜合效率等因素,機構應為辦公軟件的主要付費方,這一點已經在MS Office 得到成熟驗證,2022FY 其B 端收入佔比達到86%。2)相較而言,公司的機構收入佔比亦不斷提升,2022Q1 已達到43%。 基於PC 保有量、公司產品覆蓋數等關鍵因子估算,我們預計目前公司在機構端的付費滲透率約僅為15%,提升空間廣闊。3)梳理公司發展歷史,在雲與協作、信創、正版化等多重趨勢滲透下,憑藉先進的產品技術、優秀的服務體驗、紮實的產業地位,我們預計,公司機構業務短期增速穩健,長期護城河清晰、成長確定性強,其付費率、ARPU 值有望持續提升。未來,機構辦公服務將成為業務發展的重要助推。 正版化:早期WPS 生長的重要土壤,打開機構業務大門。1)早期,我國軟件付費意識較為薄弱,WPS 主要靠遊戲、金山毒霸等“輸血”。2004 年起,中國軟件正版化逐步推行,為機構付費提供土壤,後續數十年,以國有單位為代表的正版化一直是我國機構軟件收費的重要基礎。2)相較MSOffice,WPS 具備性價比、本土化等優勢,機構業務大門由此打開,自2007 年起大單不斷落地。 截至2014 年,軟件授權佔公司收入比例達到68%,成為收入的重要支撐。 信創:自主自強戰略地位不動搖,有效提升使用率及付費率。1)信創為我國IT 產業發展的長久之計,2019 年起相關政策密集推出,其戰略地位明顯提升。2)前期,在正版化、產品力等因素助推下,公司對頭部政企覆蓋度已達到約90%,而單客户價值量僅約為30 元/人/年,表明其使用率及付費率仍處於低位。而信創模式下,辦公軟件與PC 協同關係較強,有助於公司產品更好地與實際辦公人數匹配,使用率、客户數有望持續提升。同時,區縣信創、行業信創或將開啟,外延市場空間預計進一步打開。3)2019-2021 年,公司機構授權業務增速明顯提升,驗證我國信創產業進入發力期。長期來看,中國計算產業發展為大勢所趨,信創戰略地位仍舊堅定,公司作為國內辦公軟件領軍,有望深度受益。 雲與協作:向辦公平台邁進,商業模式及ARPU 值躍遷的核心驅動。1)伴隨着數字化理解程度的加深,中國企業對於雲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而公司的一大優勢即為雲和端的高效協同。2021年12 月,公司正式發佈金山數字辦公平台,完成由個人軟件工具到辦公服務平台的轉變,數字化平台戰略正式開啟。2)金山數字辦公平台具備辦公能力全面、交付形式靈活、服務體系完善等多重優勢,有效賦能大型組織的數字化轉型。辦公能力全面:產品套件覆蓋內容創作與管理、協同辦公、業務賦能、安全管控四大領域,覆蓋約20 個應用模塊,同時將能力矩陣全面雲化,包含文檔中台與協作中台兩大賦能平台。交付形式靈活:針對不同數字化階段的客户,提供全套平台、模塊組合、能力嵌入三種開放賦能方式,以及公有云、混合雲、私有化、全信創環境四種部署方式。服務體系完善:公司自有服務中心覆蓋31 個省、344 個城市,同時依託持續擴大的品牌影響力,其經銷商與服務商合作伙伴數量不斷擴大,2021 年分別達到1470 家與141 家。3)在商業模式上,我們預計,雲與協作將助推黨政及行業機構從授權向訂閲不斷轉化;在業務價值上,雲與協作有望打開ARPU 300-500 元/人/年的長期空間。 綜上,我們認為,1)第一階段,正版化為公司打開了機構業務大門,基本實現頭部政企的覆蓋;2)第二階段,信創模式下,PC 軟件能較好地與實際辦公人數匹配,產品使用率及付費率得到有效提升;3)第三階段,雲與協作一方面以協作工具深入機構的工作流,同時結合雲空間等服務,進一步釐清使用人數、提高客户使用率;另一方面,除了傳統的辦公軟件套裝,各類應用服務、雲化能力不斷迭代,助推商業模式向訂閲轉化,ARPU 值有望完成從30、到100、到365、再到500 的持續躍遷。 PCF 長期底部明確,維持“買入”評級。根據關鍵假設,預計2022-2024 年營業總收入分別為42.73、58.09、76.82 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3.29、18.14、24.78 億元,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雲服務推進不及預期、國有單位IT 支出不及預期、人員增速超預期、宏觀經濟風險
關注uSMART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