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2022年半程已過,對於下半年宏觀經濟基本形勢的判斷成爲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連日來,多家外資銀行機構的首席陸續拋出有關見解。
從現實情況來看,全球PMI進入下降週期,美國經濟數據中多個前瞻指標暗示衰退;歐洲在高通脹的同時,經濟增長預期不如美國,歐元匯率起伏......多種指標共同指向下,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升溫。
後疫情時代下,多國央行紛紛表示尚需進一步減速已經放緩的經濟活動以降低通脹。
「雖然全球經濟籠罩在衰退風險的陰影中,但我們認爲中國經濟的困難時刻或已過去。」花旗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餘向榮表示,六月以來,供應鏈逐漸暢通,經濟增長正逐步回到正軌。不過,全球衰退風險對中國外需的壓力也不言而喻,「因此,如何提振總需求是現在面臨的最大的現實問題」。
通貨膨脹或正演化成爲最大隱憂之一。中國經濟在上半年免於通貨膨脹困擾,但是隨着內外週期分化,這一局面增加了幾分不確定性。
花旗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餘向榮表示,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可能正在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中見頂,中國生產恢復快於內需的現實也將使得工業品通脹趨於緩和,「我們預測,CPI通脹將從上半年1.7%翻倍到下半年3.4%,並在2023年維持在3.3%左右。」他認爲,通貨膨脹將勢必成爲貨幣政策不可忽略的考量因素。
渣打銀行財富管理部日前發佈的全球市場展望報告預計,美聯儲到年底前將再次加息150個基點至3.25%,使利率超過美聯儲的「中性」水平2.5%。隨着美聯儲政策變得具有限制性,未來6-12個月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將大幅上升。
「通脹高企且不斷上升,加上全球央行越來越強硬,加大了經濟增長大幅放緩的可能性。」報告指出,與此同時,中國處於經濟週期的另一側,對財政和信貸政策轉向更爲支持,有望從上半年的艱難挑戰中逐漸復甦。
根據瑞銀資產管理近日發佈2022年全景展望年中報告《通脹——迎接挑戰》,全球增長恐慌將是2022年下半年最有可能被市場參與者定價的經濟因素。
「市場和投資者爭先恐後地重新爲風險定價,尤其是在技術顛覆這一增長型領域。標準普爾500指數正式步入熊市,債券和股票開始出現20餘年來的首次正相關。」瑞銀資產管理投資主管Barry Gill表示,投資者目前試圖回答的主要問題是通脹壓力到底會持續多久,以及央行行長們的熱情是否會意外地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從資產配置來看,瑞銀方面判斷,如果通脹實現週期性放緩,各國央行轉向更溫和的方向,使全球經濟活動恢復增長,耐心的投資者或許能享受到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全球股市入場時機。
「雖然全球經濟籠罩在衰退風險的陰影中,但我們認爲中國經濟的困難時刻或已過去。」餘向榮表示,六月以來隨着疫情受控,供應鏈逐漸暢通,經濟增長正逐步回到正軌,「近期局部疫情有所反彈,但我們傾向於認爲政府的應急機制已經進一步完善」。
當然,目前經濟復甦還不均衡不穩固,下半年也面臨多重挑戰。花旗方面判斷,供應端的問題現在已經基本解決,但需求端的恢復依然較爲滯後。比如,五月以來,基建是推動投資改善的主力,而房地產相關指標依然疲弱,居民消費也較爲低迷。
渣打中國財富管理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傑日前也向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在基建中,其會更看好新基建這一題材,例如像智能電網、水資源雲運算、人工智能等類的投資方向,「我們覺得這種偏向政策穩增長、順週期的板塊,其實都有投資機會。」
站在當前的時間節點,不少機構也指出,未來在平衡經濟結構調整及降低槓桿與支持必要經濟增長的目標方面仍面臨挑戰。穆迪預計,2022年餘下時間內,政策將更加着力應對增長放緩和支持市場情緒。
餘向榮指出,在家庭和企業信心普遍低迷的情況下,提振終端需求可能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全球衰退風險對中國外需的壓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提振總需求是現在面臨的最大現實問題。」他預計,政府將會採取一系列增量政策以鞏固需求復甦的勢頭:
首先,花旗方面認爲,房地產支持政策將會持續,「政府或將更爲積極地採取包括調整首付比例、下調房貸利率、放鬆一線城市等在內的政策舉措來進一步恢復購房者信心。」
其次,財政政策也會繼續發力。在近期推出的多項準財政工具以外,花旗認爲,下半年政府可能會追加至少1.5萬億元的財政增量資金。資金補充的途徑包括提前下達明年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增加國企利潤上繳以及盤活存量結餘資金,但發行特別國債或者修訂預算的可能性正在下降。
第三,貨幣政策正從危機模式中退出,但仍將維持寬鬆態勢。政策操作將以穩定信貸增長而非降低利率爲重點。「我們預測,下半年央行不會降低政策利率,但會降準一次以配合財政和準財政政策。」餘向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