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CXO低下了高貴的頭顱

過去幾年,CXO是醫藥,乃至滬深兩市最強賽道之一,幾倍、10倍的大牛股頻頻涌現。

但2021年以來,CXO七龍珠分化較爲嚴重。其中,藥明生物作爲行業領頭羊,率先熄火,大跌24%,泰格醫藥大跌30%,藥明康德表現也很一般,下跌3.5%。而在2019-2020年,七龍珠均大幅暴漲,呈現非常明顯的高景氣度。

股價從齊刷刷大漲2年多,如今出現嚴重分化。對此,場內玩家又是怎樣看待CXO的呢?

我們以藥明康德爲例。當前,北向資金持股9000萬股,較年初減倉1400萬股,砍倉幅度達到13.4%,較2019年高峯減倉33.8%。其中,高瓴在今年二季度變退出藥明前10大流通股東之列,並在三季度退出凱萊英、泰格醫藥10大流動股東。高瓴大幅拋售CXO,一度引發市場熱議與恐慌。

2021年以來,藥明康德股東、高管累計套現近50億元。其中,大股東上海瀛翊違規套現近30億,引發監管層關注被立案;還有股東SBI、公司部分高管相繼套現19.45億元、0.45億元。對於藥明生物,Biologics Holdings(李革佔比22.61%)在2020-2021年大幅減持23%。

內資層面呢,截止三季度末,藥明康德是基金重倉股TOP3,僅次於貴州茅臺和寧德時代。但基金三季度在小幅減倉0.84%,並在四季度有無大幅減倉動作,暫不知曉。

股價是所有市場參與方在用真金白銀投票,CXO目前分化明顯,尤其是藥明系作爲領頭羊表現萎靡,能夠說明一定的問題。再結合外資、大股東、高管的減倉動作,以及內資的謹慎,是否也暗示着CXO的投資盛宴變成剩宴?

2022年開市之後,市場再度大幅拋售CXO。有人說,這是難得的上車機會。有人說,還遠遠沒有跌透。元芳,你怎麼看?

01

創新藥泡沫破了

CXO作爲創新藥的賣水人,高景氣度依賴下遊。如果下遊不行,一定會反噬回來。很顯然,CXO的投資邏輯本質也要看創新藥行業。現在,市場如何看待創新藥?

港股是創新藥企上市的聖地。但去年初至今,遭市場大幅拋售。百濟神州最大回撤高達52%,信達生物回撤逾61%,康方生物、君實生物、再鼎醫藥、榮昌生物等二線創新藥企均大幅回撤60%左右。在A股,創新藥標杆恆瑞醫藥同樣回撤將近50%。

二級市場如此慘烈,創新藥新股上市破發接踵而至——可孚醫療首日大跌4.4%,成大生物大跌27.3%,華蘭生物大跌10%,三葉草生物大跌3%(次日大跌29%),北海康大跌26.9%,迪哲醫藥大跌21.8%,百濟神州大跌16%……

另外,據機構統計,去年前10月,已經有14家生物醫藥企業宣告IPO失敗。這還是沒有算上正在暫緩審議與中止狀態的。

二級傳導到一級市場,創新藥風投項目恐怕從香餑餑變成了燙手山芋。創新藥行業進入出清階段,尾部藥企面臨現金儲備耗盡、再融資功能喪失,研發難以爲繼的風險。

從當前視角來看,中國創新藥行業的大泡沫終究還是破裂了。其利劍是因醫保控費,集採的力度和廣度明顯加強了。還有政策導向上,CDE出臺《以臨牀價值爲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指導原則》,戳破一大幫僞創新藥研發項目。

恆瑞作爲創新藥行業典範,也都被逼急了,選擇在財務處理上妥協,力保研發,選擇國際化戰略。從恆瑞轉型動作來看,國內創新藥賽道並沒有市場此前所想象那般樂觀,否則做好國內市場豈不美哉!?

然而,創新藥企國際化同樣面臨重重困境。搶食海外醫藥巨頭的生意,面臨非常嚴苛的上市標準。並且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存在FDA對於中國藥企不公平、不公正對待的風險。

萬春醫藥普那布林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認定,上市申請獲優先審評資格,但最後仍然被拒絕上市。該公司股價第一天大跌61%,接着2天繼續大跌18%。

普那布林引發不小的蝴蝶效應。恆瑞的“卡瑞利珠單抗(PD-1)+阿帕替尼”一線治療肝細胞癌國際多中心3期臨牀,也有類似情形,在美國上市可能遇阻。對於信達生物旗下的信迪利單抗,FDA會在今年3月會做出決議,市場也靜待消息。

在醫保集採的大背景下,國內創新藥賽道內卷化嚴重,研發風險回報率變差,藥企進入泡沫出清階段。突圍出海呢,國際化邏輯進入驗證階段,目前看也不是很樂觀。

02

CXO自身邏輯

在中國,市場此前預期CRO行業高景氣度會延續到2025年,拐點出現之前行業增速都將超過20%。到了2025年,行業增速斷崖式下滑,僅有14.9%。

在中國,CRO滲透率在2018—2020年大幅走升,從32.3%提升至37.5%(預測),並在2023年達到46.7%。全球來看,2023年CRO滲透率將達到49.3%。

在滲透率爲10-50%的時候,行業景氣度非常高,玩家業績持續爆表,股價瘋狂大漲,估值高企。

但以當前CXO頭部公司的瘋狂擴張速度,以及原料企業瘋狂轉型CDMO的現狀來看,沒有所謂的慢牛,會大幅超前於市場預期走完高景週期。這在硅片、鋰礦、豬肉等行業的擴產上也都有過演繹。

具體到CXO公司層面,還有另外潛在的兩大風險。創新藥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持續萎靡,新股IPO上市受阻,會影響不少CXO龍頭的投資收益。

據藥明康德2020年三季度報告,公司截止報告期已經投資90家+醫藥公司或基金,覆蓋創新療法、醫療服務、醫療器械和診斷、醫療大數據和AI、供應鏈和大健康方向。

泰格醫藥的投資版圖更爲誇張,幾乎囊括了國內生物醫藥企業的全部未來。據統計,泰格投資生物醫藥公司超過300家,參與投資的基金高達48家。截止2021年Q3,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已經達到驚人的76.6億元,而2014年幾乎趨近於沒有。

藥明系、泰格系一手賣服務,一手搞投資,兩條腿走路。投資業務與主營密切相關,市場也很慷慨,把投資收益看成永續穩定收入,同主營業務一起享受高估值溢價。

未來如果以創新藥爲首的生物醫藥行業內卷惡化,二級市場股價持續萎靡,IPO上市通道受阻,投資這條腿折斷,泰格們、藥明們的高估值邏輯將會有所鬆動。

國內CXO企業做大做強,承接了越來越多海外醫藥巨頭的訂單。2020年,康龍化成海外營收佔比86%,藥明康德佔比74.7%,藥明生物佔比56.1%。另外,九洲藥業、博騰股份、藥石科技均佔70%左右。

國內CXO企業在全球生物醫藥市場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能簡單看成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代工廠。據Frost&Sullivan2021年6月的最新市場調研報告,藥明康德在臨牀前、臨牀外包市場以及小分子CDMO市場這三個細分市場,市場份額排名均爲國內第一;在全球細胞和基因治療CDMO這個細分市場,市場份額排名爲全球第四。

目前,國內CXO企業整體在全球的市佔率並不算太高,但隨着在全球擴大分工利益鏈條時,存在被既得利益打壓的風險。此前,美國政府將部分中國醫藥公司列入制裁“黑名單”,雖然最後被證實沒有CXO企業,但是不是也提醒了市場,未來存在這種可能性,雖然目前看概率還非常小。

03

尾聲

過去2年,市場把鋰礦、光伏龍頭們的業績預期打得非常之滿,動輒透支2-3年的估值。2022年開市之後,面臨集體下殺,全年行情並不樂觀。CXO行業也存在一樣的邏輯。

市場一定會大幅提前於週期拐點前做出反應。目前,CXO企業業績沒有問題,但高估值的邏輯鬆動了。從一致看好到出現分歧,再到一致預期不那麼看好,股價迎來集體回撤。

2022年,CXO依舊不樂觀,且行且珍惜。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