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1-11月VC/PE機構IPO戰績出爐:全球市場A股IPO十年來大爆發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投中網旗下超越J曲線,作者:超越J曲線

本期帶來2021年1-11月IPO報告,高瓴、紅杉、深創投位居機構IPO戰績前三,全球市場A股IPO十年來大爆發。

表1 2021年1-11月 VC/PE機構IPO戰績一覽

核心發現

  • 共385傢俱有VC/PE背景的中企實現上市,VC/PE機構IPO滲透率爲69.49%。高瓴參投32家IPO戰績奪魁

  • 互聯網、IT及信息化、醫療健康等熱門領域VC/PE滲透率均超七成,機構參投活躍

  • 554家中企於全球市場IPO,近八成登陸A股市場,北交所揚帆起航,港股IPO衆星齊聚,獨角獸赴美IPO處低谷

第一部分

中國企業IPO退出分析

2021年1-11月,共385傢俱有VC/PE背景的中企實現上市,VC/PE機構IPO滲透率爲69.49%。其中,紐交所VC/PE滲透率高達92.31%,位居榜首;科創板VC/PE滲透率爲86.39%,位居第二。從賬面退出回報來看,截至11月,賬面退出回報共計8,691億元,其中,第一季度表現稍強,佔整體的45.79%。從賬面回報倍數來看,整體表現有起有落。

圖1 2021年1月-2021年11月VC/PE機構IPO退出賬面回報

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統計,人工智能領域VC/PE滲透率高達100%,運輸物流、醫療健康、IT及信息化等均超過八成;製造業平均退出超4年,其餘重點行業均在3年左右;在疫情及國際形勢的催化下,醫療健康和IT及信息化領域賬面退出均超千億,整體來看,機構參投較爲活躍。

表2 2021年1-11月IPO重點行業退出分析

第二部分

中國企業IPO分市場分析

2021年1-11月,共計有554家中國企業在A股、港股以及美股成功IPO,募資總額7,586億元;IPO募資規模TOP5企業依次爲中國電信、快手、滴滴、三峽能源、京東物流;IPO集中行業爲製造業、醫療健康、IT及信息化;IPO集中地域爲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北京。

圖2 2021年1-11月IPO概覽

▼全球市場中企IPO數量大爆發

2021年1-11月,共計554家中國企業在A股、港股以及美股成功IPO,IPO數量較2020年下降1.95%,募資總額共計7,586億元,IPO規模較2020年下降11.86%。2021年,隨着疫情在境內的有效控制和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推動下,整體呈現波動上漲趨勢;2021年全球市場中企IPO數量有望突破2020年,創近十年來IPO數量新高。

圖3 2012年-2020年11月全球市場中企IPO規模及數量

圖4 2011年1月-11月全球市場中企IPO規模及數量

從股票市場分佈來看,近八成中企選擇A股IPO。從交易板塊來看,深交所創業板在註冊制改革推動下,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成階梯式增長,IPO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8.17%,IPO數量拔得頭籌;在中概股迴歸熱潮的推動下,港交所主板IPO募資規模位居首位,主要集中在1、3和7月;募資總額前五中,上交所主板佔據2席,中國電信(601728.SH)和三峽能源(600905.SH)帶動上交所主板IPO募資規模位居第二。

表3 2021年1-11月各交易板塊IPO數量及規模統計

▼A股市場IPO數量創近十年新高

2021年1-11月,共計436家中國企業在滬深兩市IPO,較2020年增長10.66%,募資規模共計4,465億元,較2020年減少3.46%,這是繼2017年全球市場IPO爆發後最活躍的一年,創近十年IPO數量新高。A股前10家IPO中,上交所科創板佔據5席,多集中於製造業以及醫療健康行業。

伴隨疫情催化及政策扶持,截止2021年11月,共計46家醫療健康企業上市,其中32家選擇登陸科創板,佔今年醫療健康IPO的近七成。IPO企業主要集中於浙江、廣東和江蘇。

圖5 2012年-2021年11月A股市場中企IPO規模及數量

表4 2021年1-11月A股市場IPO規模TOP10

▼北交所開啓新賽道

2021年11月15日,繼滬深交易所之後,第三個全國性證券交易所開市,自此,中國的三大經濟區域(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擁有自己的交易所。從提出設立到開市北交所僅用了75天,“北交所速度”的背後,充分體現出了中國特色資本市場此輪註冊制改革的全面性與效率,以及支持中小企業深化改革的急迫性。北京交易所的成立,不僅能補上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短板,也將多方面推動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深化。

首批上市公司突顯創新型、成長性中小企業定位。從首批上市企業的行業分佈來看,主要集中在製造業、IT及信息化、醫療健康、汽車行業。

表5 北交所首批IPO企業

▼港股市場IPO衆星齊聚

2021年1-11月,有81家中國企業在香港IPO,僅1家於創業板上市,其餘均爲主板上市,IPO數量較去年減少38.17%,募資金額爲2,235億元,規模較去年減少26.5%。整體看來,港股市場IPO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11月份港股IPO有所回暖。

在中概股迴歸熱潮的推動下,在海外上市的多家公司百度集團、嗶哩嗶哩等紛紛選擇港交所進行二次上市,並有兩家“造車新勢力”在港二次上市,分別爲理想汽車(02015.HK)和小鵬汽車(09868.HK);港股前10家IPO中,中概股二次上市佔據5席。展望12月,雲音樂(09899.HK)、微博股份(09898.HK)等明星股蓄勢待發,迎來新一波IPO發行熱潮。

圖 6 2012年-2021年11月港股市場中企IPO規模及數量

圖 7 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港股市場中企IPO規模及數量

表6 2021年1-11月港股市場IPO規模TOP10

▼美股市場中企IPO急速降溫

2021年1-11月,共37家中企在美國資本市場IPO,同比減少7.5%;募資金額共計886億元,IPO規模同比減少5.84%。自7月開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相關政策的調整,使火熱的中概股赴美IPO熱潮按下暫停鍵,SEC暫時停止上市審閱和批準上市文件,並對今後赴美IPO的中國企業進一步加強信息披露,零氪科技、Soul等企業均在上市前夕取消上市計劃。

2021年1-11月,美股市場IPO募資規模TOP10主要分佈在北京地區,募資總額均在17億元以上。其中,滴滴(DIDI)於6月30日上市,募資金額爲286.52億元,佔1-11月中企美股募資總規模的32.35%,爲今年以來中企美股市場IPO募資規模最大的項目,但於12月3日,滴滴即日起啓動在紐交所的退市工作,並啓動在香港上市的準備工作。

圖8 2020年11月-2021年11月美股市場中企IPO規模及數量

表7  2021年1-11月美股市場IPO規模TOP10

第三部分

中國企業IPO行業及地域分析

▼製造業股IPO數量規模雙奪冠

2021年1-11月,製造業、醫療健康、IT及信息化類公司IPO募資位居前三,佔據各行業募資總額的42%,其中,製造業類公司共有186家企業IPO,募資規模達1,433.62億元,成爲IPO數量規模最多行業。

圖9 2021年1-11月中企IPO規模行業分佈(%)

圖10 2021年1-11月中企IPO數量行業分佈(家)

▼沿海地區表現搶眼

2021年1-11月,從IPO數量來看,廣東、浙江、江蘇位居前三位,廣東地區以90家位居首位;從交易規模來看,北京地區以2,696.27億元位居榜首,上海地區緊隨其後,廣東位居第三;從單筆交易規模來看,北京地區同比增長67.91%,表現突出。

圖11 2021年1-11月中企IPO數量及募資規模地區分佈

表8 2021年1-11月各地區IPO數量、募資規模及平均募資水平

第四部分

中國企業十大熱門IPO

2021年1-11月,前十大IPO項目的募資規模均在98億元以上,佔整體募資29.32%。當日市值前十大IPO均超過1,400億元並均在境外上市,港交所佔據6席。

▼中企IPO募資規模及當日市值TOP10

▼全球前十大IPO發行概況

1. 中國電信

中國電信是一家全業務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致力於推動5G業務。2021年8月20日,中國電信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發行1,039,613.5267萬股,募資470.94億元。成爲2021年1-11月全球募資規模最大的IPO。

2. 快手

快手科技旗下產品快手是一個短視頻內容分享平臺。2021年2月5日,快手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發行36,521.86萬股,募資350.56億元,成爲國內“短視頻第一股”。

3. 滴滴

滴滴是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臺,爲用戶提供出租車召車、網約車、順風車、代駕等多元化服務。2021年6月30日,滴滴在紐交所上市,發行7,920萬股,募資286.52億元。

4. 三峽能源

三峽能源是新能源開發商,積極發展陸上風電、光伏發電,大力開發海上風電等業務。2021年6月10日,三峽能源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000億元,成爲中國電力行業史上IPO規模最大、A股市值最高的新能源上市公司。

5. 京東物流

京東物流是技術驅動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及物流服務商,2021年5月28日,京東物流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是繼京東健康後,京東旗下又一家成功在港上市的子公司。

6. 百度

百度集團是一家綜合性的科技公司,主要業務爲互聯網領取的高新技術開發和運用。2021年3月23日,百度集團在港交所主板二次上市,發行9,500萬股,募集總額200.49億元。

7. 嗶哩嗶哩

嗶哩嗶哩有限公司是一家綜合性的視頻社區平臺,提供大量豐富的內容以滿足年輕人多元的興趣。2021年3月29日,嗶哩嗶哩在港交所主板二次上市,成爲2021年第三家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

8. 小鵬汽車

小鵬汽車公司是一家智能電動汽車設計及製造商,2021年7月7日,小鵬汽車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在成爲港交所“造車新勢力第一股”的同時,亦成爲三年內首家在紐約和香港主要上市的中概股。

9. 滿幫集團

滿幫有限公司是國內基於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貨運調度平臺。2021年6月22日,滿幫集團在紐交所上市,正式成爲數字貨運第一股。

10.  理想汽車

理想汽車公司是一家智能新能源汽車研發商,2021年8月12日,理想汽車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是繼小鵬汽車後,45天內第二家在港雙重上市的“造車新勢力”。

第五部分

2021年1-11月IPO政策盤點

2021年1-11月,上半年IPO政策熱點主要圍繞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合併展開。3月31日,深交所發佈公告,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合併主板與中小板將於4月6日正式實施。6月22日,深交所發佈創業板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審覈規則(2021年修訂),調整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申請的審覈期限,從現行45天調整爲2個月。11月15日,爲努力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北京證券交易所開市。

相關政策盤點如下:

1月29日, 《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規範了首發企業現場檢查的基本要求、標準、流程以及後續處理工作,明確了檢查涉及單位和人員的權利義務,壓實了發行人和中介機構責任,並加強了對檢查人員的監督。

2月5日,監會發布《監管規則適用指引—關於申請首發上市企業股東信息披露》表示加強影子股東監管,IPO申請前12個月的新股東鎖定期爲36個月。

3月31日,深交所發佈公告,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合併主板與中小板將於4月6日正式實施。深交所表示,2021年2月5日,經中國證監會批準,深交所啓動合併主板與中小板(以下簡稱兩板合併)相關準備工作。在中國證監會統籌指導下,深交所與市場各方一道,按照“兩個統一、四個不變”的總體思路,紮實開展各項工作,組織整合相關業務規則和監管運行模式,推動完成相關指數及基金產品適應性調整,順利實施技術系統改造,平穩推進發行上市安排,各項準備工作均已就緒。日前,經中國證監會同意,深交所發佈兩板合併業務通知及相關規則,明確合併實施後的相關安排,於4月6日正式實施兩板合併。

4月16日,爲了進一步明確科創板定位把握標準,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發行上市,引導和規範發行人申報和保薦機構推薦工作,促進科創板市場持續健康發展,上海證券交易所對《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進行了修訂併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5月29日,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出席“國際金融論壇(IFF)2021春季會議”表示,證監會將進一步落實“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的九字方針,推進資本市場更好發揮在資源配置、風險緩釋、政策傳導、預期管理等方面的樞紐作用。

6月22日,深交所發佈創業板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審覈規則(2021年修訂),調整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申請的審覈期限,從現行45天調整爲2個月。

7月23日製定併發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行上市審覈規則適用指引第3號——轉板上市申請文件》(以下簡稱《指引3號》)、《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行上市審覈規則適用指引第4號——轉板上市報告書內容與格式》(《指引4號》)、《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行上市審覈規則適用指引第5號——轉板上市保薦書》(《指引5號》)等配套轉板上市指引。

9月18日,爲進一步優化科創板新股發行承銷制度,促進買賣雙方博弈更加均衡,經中國證監會批準,上交所即日起發佈新修訂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行與承銷規則適用指引第1號——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以下統稱科創板股票發行承銷業務規則),並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11月15日,爲不斷強化與新三板創新層和基礎層的制度聯動,激發市場整體活力,努力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北京證券交易所開市。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