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豬價下行週期結束了嗎?
格隆匯 11-25 08:26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作者: 劉獻軍

誰也逃不了週期,包括豬。

豬週期指豬價的波動週期規律,本質上是由利潤來調節週期供需變化,最終影響價格波動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類似的案例包括的“穀賤傷農”,資本主義國家倒牛奶事件,其本質都是由利潤來調節週期供需變化。而豬週期大致是按,“豬價上漲—母豬存欄增加—生豬供應增加—豬價下跌—母豬被淘汰—生豬供應減少—豬價上漲”如此循環反覆,週期總時長大約在3-4年,而相鄰峯值的時間間隔大約在3.5-4.5年。

覆盤歷史,我們來看看豬週期的波動。

第一輪豬週期歷時四年(2006年6月-2010年6月)。源於2006年夏季豬藍耳病疫情導致的豬羣大面積死亡,豬肉需求大於供給,豬價得以上漲,至2008年4月,兩年時間豬價漲幅超過1倍。高利潤刺激養殖户不停擴產,市場逐漸由短缺轉過剩,豬價大跌。

第二輪豬週期歷時三年11個月(2010年6月-2014年4月)。價格上漲階段是由於疫病齊發,豬瘟、藍耳病、口蹄疫和豬仔腹瀉都來了,市場供求平衡再次被打破,豬價上漲。於2011年9月豬價達到峯值後,又因產量擴張,供需缺口被彌補,豬價開始下行。

第三輪“豬週期”歷時4年(2014年5月-2018年5月)。由於前期豬肉的供應持續大幅增加,在2014年達到歷史頂峯的5820.80萬噸,同年全國豬出欄數量高達74951萬頭。這一成績至今仍無法與之匹敵。這給養殖户帶來巨大壓力,為了生存採取去產能的方式降低生豬存欄,市場供給大幅下降,價格攀升。到2016年5月,歷時2年,豬價漲幅76.6%。隨後由於國家出台的各項環保政策,養殖户被迫出欄,大量生豬供給湧入市場,豬價由此開始回落。

第四輪豬週期便是從2018年5月份啟動,當時全國22個省市平均豬肉價格最低觸及16.65元/千克。但在下半年裏,伴隨着非洲豬瘟的到來,豬肉產業於2018年底和2019年初開始了一波快速的被動去產能過程,豬肉產量呈現斷崖式下跌。僅在2019年豬肉產量便減少了1149萬噸(跌至4255.31萬噸),到2020年繼續減少142萬噸(減產至4113.33萬噸)。豬肉供需在2019年下半年失衡。

反觀豬肉價格,僅僅2019下半年時間漲幅一度超250%,於10月份衝破50元/千克水平。儘管2020上半年發生新冠疫情對消費造成了較大打擊,但隨後2020年大部分時間都在40元/千克以上高位寬幅盤整,這是因為供應恢復需要時間。但到了2021年,豬肉供應被明顯放大了(產能過剩),最終導致豬價回落至20元/千克以上區間。

近期豬價雖然出現了一波不小的反彈,但距離今年1月份的高位36.94元/公斤(外三元生豬價格)仍跌超5成。

早在10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負責人孔亮表示,我國生豬生產在二季度已經完全恢復,主要受生產仍在慣性增長影響,當前的市場供應出現階段性過剩。據農業農村部數據,今年1月下旬開始,豬肉價格連續8個月回落,中秋、國慶消費旺季,也沒有出現豬肉價格反彈。10月份第2周,集貿市場的豬肉平均價格每公斤21.03元,比今年1月份下降了60.8%,9月份全國養豬場(户)虧損面達到76.7%。孔亮預計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的肥豬數量還將明顯增長,生豬供應相對過剩局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如不實質性調減產能,豬價低迷態勢將難以扭轉,尤其是明年春節過後的消費淡季,豬價可能繼續走低,並造成生豬養殖重度虧損。對此,一些生豬養殖企業已着手準備資金應對即將到來的豬週期底部。

比如温氏股份在近期投資者關係活動中表示,下半年開始,温氏股份比同行約早半年時間控制資本開支、活化資產,及時處置部分閒置資產收攏資金,現階段基本停止新開工項目,在建項目能停則停、能緩則緩。今年4月,温氏股份募集了92.97億元可轉債資金。截至9月底,温氏股份庫存資金超120億元,庫存資金充裕。此外,温氏股份還拓寬了融資渠道,如金單、承貼通、銀行承兑匯票等供應鏈金融融資工具,還有幾十億規模可隨時變現的財務性投資項目。“根據資金壓力測試,公司有充足的底氣和信心順利度過本輪豬週期底部”。温氏股份已準備了百億計的現金儲備來應對即將到來的行業“寒冬”,這也足以讓人感受到形勢的嚴峻。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