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豬週期下半場,該關注什麼?
格隆匯 03-14 17:03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2月CPI同比下降0.2%,前值下降0.3%;PPI同比增長1.7%,前值增長0.3%。

分拆CPI數據來看,食品價格由上月上漲1.6%轉為下降0.2%,影響CPI下降約0.05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快速下行是CPI回落的重要因素,豬價同比下降14.9%,降幅比上月擴大11個百分點,環比由上漲5.6%轉為下降3.1%。非食品價格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

01

伴隨着豬價下跌,不由得發問,超級豬週期結束了嗎?

每次豬週期往復循環的故事情節都大徑相庭:豬肉供給不足——豬肉價格上漲——生豬存欄量過度增加——豬肉供給過剩——豬肉價格下跌——養殖户虧損導致生豬存欄量過度減少——豬肉供給不足。

回顧這輪豬週期,要追溯到2018年。2018年爆發非洲豬瘟疫情之後,我國生豬供給大幅減少。2019年我國生豬產量實現4225.31萬噸,較2018年同比下降21.25%。而2020年疊加新冠疫情影響,生豬產能過度下降,豬價持續高位運行,豬肉產銷缺口預計同比擴大32.7%。2020年,我國豬肉產量4113萬噸,同比下降3.3%。

由於生豬供給缺口的擴大,導致豬價持續走高。2019年11月,我國22省生豬市場均價最高漲到40.98元/千克,創下歷史新高。

得益於此,多家豬企這幾年賺得盆滿缽滿,温氏股份盈利重回正增長;牧原股份2019年營收突破200億元,歸母淨利潤大增近11倍至61億元;新希望2019年實現營收同比增長18.80%至821億元,而歸母淨利潤增長2倍至50億元。

甚至助力“養豬大户”登上富豪榜。根據2019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牧原股份創始人秦英林和他的家族以1173.8億元身家躋身前十,更是一躍成為河南首富,這是河南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千億首富。2020年則以1474.6億元位列14名。

不過,隨着政策的放鬆以及較高養殖盈利,多家豬企不斷擴產令生豬供給逐步恢復,當前供應最緊張時期過去。

2019年8月,政府取消了生豬禁養、限養規定。截止到2020年末,全國生豬存欄40650萬頭,比上年末增加9610萬頭,同比增長31%,已經恢復到2017年末的92%。去年能繁殖母豬存欄比2019年末增長35%,也已恢復到2017年的91%水平。

可以看到,自去年7月起,豬價一直連續下降。儘管春節前豬價出現短暫回升,但近期又開始下跌。2月,22省市生豬均價環比-15.2%,主要是因為春節後豬肉消費轉淡,且屠宰企業壓價。

根據農業農村部對全國500個集貿市場監測,3月份第一週,全國豬肉價格每公斤47.46元,連續6周下降,同比下降19.8%。機構預計一季度全國生豬出欄同比大概會增長40%左右,豬肉價格水平還會下降。

日前,多家上市豬企披露2月銷售簡報顯示。

牧原股份:1-2月份,公司銷售生豬488.7萬頭(去年同期為139萬頭),銷售收入122.81億元,同比增165%;同期,商品豬銷售均價26.95元/公斤,比2020年12月份下降10.61%。

新希望:2月銷售生豬69.78萬頭,環比下降4.66%,同比增長199%;收入為20.38億元,環比下降18.71%,同比增長146%;商品豬銷售均價29.38元/公斤,環比下降3.74%,同比下降12.97%。

正邦科技:2月銷售生豬75.36萬頭(其中仔豬23.66萬頭,商品豬51.70萬頭),環比下降4.21%,同比增長119.91%;銷售收入20.38億元,環比下降34.7%,同比增長30.92%。

不難看出,由於產能擴張,上市公司生豬銷售數量和銷售收入同比增幅較大;而基於2020年2季度末3季度初期的仔豬外銷量增加、仔豬育肥投苗量較少,公司生豬銷售數量環比下降。同時,伴隨着商品豬均價下降,生豬銷售收入環比也是呈現下降態勢。

站在當前時點看,隨着生豬供給增加,豬價下跌,本輪豬週期紅利已漸行漸遠。

02

豬週期下半場,該看什麼?其實就是“成本”。

今年豬價下降是市場的一個共識。至於下降速度如何,這裏引入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走勢來預判。

生豬現貨價格代表目前的供求關係,而期貨價格代表市場預測的未來的供求關係。所以一個關鍵數據,生豬期貨。

儘管豬價一直在跌,但基於當前北方非瘟疫情較為嚴重,南方多地也零星地出現疫情,導致目前養殖户恐慌性出欄拋售,9月交割的生豬期貨在跌到25000(元/噸)左右開始跌不動,已於1月底開始反彈,説明期貨市場開始兑現產能再次受損的預期。

這樣一來,遠期價格在上漲,意味着今年豬價整體下降的速度會變得平緩。

(來源:wind)

低豬價的趨勢下,成本更高的養殖户們會被市場淘汰出局,這將是未來2-3年的市場常態,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化、集中度也正在加速推進。

事實上,在本輪豬週期裏,非洲豬瘟就加快這一趨勢。非洲豬瘟抬高了成本端中樞,一方面,加大防疫相關投入,如豬舍改造、洗消環節增加等,體現在折舊及三費的提升;另一方面,行業全程存活率下降、三元回交、外購種豬及仔豬等因素也帶動了成本提升。

以自繁自養為代表的牧原股份來説,包括生產飼料、種豬擴繁、仔豬養肥全過程一體化都是自己做,因此,牧原股份在整個養豬行業中成本是最低的。此前飼料產能位於東北河南等糧食主產區,料罐車運輸是其在飼料端的競爭優勢,非瘟之後,公司飼料從生產、運輸至飼餵全流程智能化控制,以及採用高温滅菌等技術造成成本剛性提升0.49元/公斤。同時,牧原對豬舍進行硬件升級,以及增加人員防疫投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非洲豬瘟前公司商品豬完全成本約10-12.5元/公斤,非洲豬瘟後提升至13.1-14.4元/公斤。

(豬企成本變化,來源:開源證券)

顯然,非洲豬瘟帶來成本上升對於龍頭企業是如此,更不用説對於防控措施不到位的中小養殖場,不僅要承受更大幅度的成本提升,還可能因資金鍊斷裂而遭遇滅頂之災。同時,非洲豬瘟降低了整個行業的生產效率,但中小養殖場的下降幅度要明顯大於頭部企業。

散户害怕血本無歸,大量退出,而大企業通過不斷擴產實現規模化,從而降低成本,通過“以量換價”形式,是有可能穿越豬週期,從週期股變成成長股。

上市豬股差異的主要來源是仔畜成本差異,從自繁自養和外購角度來看,自己產仔豬的上市公司仔畜成本只有400元/頭左右,需要去外購仔豬的成本在2000元/頭左右。

顯而易見,外購仔豬帶來的後果就是成本上升、利潤率下降。如圖所示,自繁自養生豬養殖利潤隨着豬價下降,降低至1500元/頭左右,但外購仔豬養殖利潤已基本抹平。

(來源:博亞和訊、混沌天成研究院)

相較於温氏股份的“公司+農户”的輕資產運營模式,牧原和新希望的自繁自養模式,更易擴大規模且出欄量的擴張速度較快,養殖效率是更高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牧原股份2019年市佔率提升比温氏還多提高0.1個百分點的原因。牧原股份2018年市佔率為1.58%,2019年提升到1.9%;同期,温氏股份由3.2%提升到3.4%。照這個勢頭下去,牧原的優勢會逐漸放大,確實有可能超越温氏成為老大。這就不難奇怪,市場給予牧原股份估值會比温氏股份高出一倍多。

除了非洲豬瘟的影響外,造成養殖成本上行還有關鍵一點,在於玉米、豆粕等飼料原料的價格處於高位震盪。受到美豆期貨的影響,國內豆粕的漲價滯後於美豆的上漲,在年初疊加國內疫情加劇,道路受阻及年前備貨等多種因素,補漲比較迅猛。1月份豆粕漲幅達到近600元/噸,漲幅驚人。

這樣一來,飼料原料價格處於高位,對於整個養殖行業來説都是不利的因素。但一般頭部企業都會進行玉米、豆粕等商品期貨的套期保值業務,相較於散户而言,能規避部分飼料原料價格大幅度波動,所以不必太悲觀。

因此,今年對於豬企的關注點,對內,看企業生產成本,成本越低,產銷量增長可以彌補價跌;對外,看生豬下滑速度,如果説今年豬價下滑非常平緩,而豬企的出欄量非常給力,股價表現是可能存在超預期的,就如1月底,豬價仍在下跌,生豬期貨開始反彈,牧原股份股價短短半個月漲近50%。

(來源:wind)

03

當前,我國仍處於生豬養殖規模化的初期,2020年我國生豬養殖企業行業中最大10家企業佔行業比重僅12.3%,散養户進出成本較低,導致市場格局非常分散。

在非洲豬瘟的推動下,行業中小養殖户加速出清,相反,行業內上市豬企不斷加大擴張規模,2020Q1-Q3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温氏股份資本開支大幅增長,分別同比增長441%、374%、250%、203%。

龍頭豬企的逆勢擴張,意味着行業集中度快速提高,它們反而獲得了更多發展空間

雖然2019年國家放開生豬禁養、限養規定,但這僅是為了短暫應對豬瘟帶來的供需缺口的擴大,而生豬生產走向規模化、管理化是大勢所趨,如此一來,擁有更大規模、搶佔更多市場的豬企將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總體來看,瘋狂了兩年的豬肉價格已經步入下跌態勢,本輪豬週期紅利也已漸行漸遠。但不可否認的是,養豬行業擁有萬億市場前景,接下來,應該更加關注上市豬企對於成本的管控程度,實現規模化,通過“以量換價”形式,是有可能穿越豬週期,從週期股變成長股。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