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醫保談判首日成果,中成藥降價1/3
格隆匯 12-15 14:35

2020年國家醫保目錄談判正緊張進行着。

回顧過去幾年,每一輪創新藥談判都成為市場關注焦點,尤其在納入品種、降價幅度等方面,都將影響相關藥企未來經營狀況。

第一輪醫保談判始於2015年,由前國家衞計委組織開展了首批國家藥品價格談判試點工作,參與談判的3個品種:慢性乙肝一線治療藥物替諾福韋酯,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藥物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價格平均降幅58%左右

2017年,人社部公佈第二輪醫保談判結果,其中涉及利拉魯肽注射劑等36種藥品,包括腫瘤靶向藥、心血管病用藥以及血友病等重大疾病的藥品,平均降幅達44%,降幅最高達70%。

2018年,由國家醫保局主導的抗癌藥領域的專項談判,確認17個品種納入醫保範圍,涵蓋了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慢性髓性白血病、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10多種癌症治療用藥,價格平均降幅達56.70%

第四輪醫保談判發生在2019年11月,共涉及150個藥品,其中包括119個新增談判藥品和31個續約談判藥品,主要覆蓋癌症、罕見病、肝炎等10餘個臨牀領域。119個新增談判藥品談成70個,價格平均下降60.7%。31個續約藥品談成27個,價格平均下降26.4%。

從前四輪談判來看,幾乎新增納入醫保範圍的相關品種價格腰斬,2019年價格降幅更是被外界稱之“靈魂砍價”,首次超過60%。

相比於去年,今年的醫保目錄調整方案有所改變,首次實行了企業自主申報方式,並將新藥上市的申報截止時間延長至8月17日之前。

這一舉措增加了參與醫保談判的藥品數量,據今年9月醫保局披露共有751個藥品通過了醫保目錄調整形式審查,但最終進入談判的有多少品種,官方並未公佈。

截至12月14日,首批中成藥企業談判結果已出爐。據悉,該公司相關中成藥最終降價1/3左右。相對於2019年降價60%,此次談判降幅相對“温和”。從現場氛圍來看,有藥企稱,現場價格壓得非常低,砍價幅度比去年還要大;也有藥企透露,正常報價即可,不用太過於緊張。

與化藥相比,中成藥由於工藝、原料的差異性,質量的均衡性較難評判,且中成藥適應症較廣泛、臨牀應用範圍較廣泛,集中採購複雜程度較高。因此,之前國家集中採購主要集中在化藥領域,對於生物製品及中成藥的帶量採購還停留在地方層面。

隨着我國化藥領域帶量採購的常態化,中成藥的帶量採購也將逐步推進。今年7月15日-16日,國家醫療保障局有關司室召開座談會,就生物製品(含胰島素)和中成藥集中採購工作聽取專家意見和建議,研究完善相關領域採購政策。

(圖:2011-2019年中成藥市場規模及增速;來源: 國家統計局,粵開證券研究院)

2019年,我國中成藥市場規模為5271.73億元,同比下降7.96%。近年來,中成藥市場規模震盪下行的原因,一方面,由於部分中成藥營銷模式存在瑕疵,各地政府相繼出台重點監控目錄限制中成藥“野蠻生長”;另一方面,説明書修訂風波持續發酵,近年來,一批中藥説明書被要求增加警示語,並對不良反應、禁忌和注意事項進行修訂,如蒲地藍、腦心通膠囊等。

此外,政策監管趨嚴也對中成藥的處方量造成了一定影響。2019年7月,衞健委發佈《關於印發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的通知》,規定非中醫類別醫師經過不少於1年系統學習中醫藥專業知識並考核合格後,方可開具中成藥處方。這也意味着,西醫師短期內無法開具中成藥處方。

2020年版醫保目錄最終結果尚未可知,但根據以往經驗,創新藥上市後納入談判目錄,以較大價格降幅換取放量契機,已逐漸成為常態化。當前中成藥醫保佔比仍處於較低水平,而中成藥此次進入國家醫保談判可謂是一次“補考”,這或許會直接影響中成藥的臨牀數據,及行業長遠發展。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