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電影院,開門難,開門以後也難...
格隆匯 07-21 20:09

7月20日,“凍結”179天的電影院終於復工了。

相對於全國觀眾的喜大普奔,奔走相告,這一場沒有飲料爆米花的復工註定少了一點味道。

截至昨晚24時,全國影院觀影總出票15.79萬張,全國實時票房共計僅358.63萬元。要知道,2019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約為642.66億元,平均到每天大約為1.76億,中間差距不言而喻。

(數據來源:燈塔數據)

本以為票房數據或超預期,結果卻連去年數據的零頭還達不到;本以為是萬眾矚目的復甦,結果只不過是悲壯的復工。

而當電影院復甦被這冰冷的數據打回現實時,也意味着電影院的“春天”仍然還很遠。

1、凍結179天,電影院失去了什麼

試問疫情席捲過後,什麼行業最慘?

恐怕非電影行業莫屬了。

隨着新冠疫情影響消散,各行各業逐漸步入正軌,曾經被認定最慘的餐飲、旅遊也皆慢慢恢復元氣,只有電影院,一直還在“開門or不開門”的問題上糾結。

從1月24日所有影院被緊急關閉,到現在7月20日所有影院悲壯復工,電影院進入“凍結”狀態已經整整179天,將近半年之久。而被凍結了這麼久的電影院,也早已在這漫長的時間線中成為了全行業“最慘”。

有多慘呢?

今年上半年所有影院,僅營業24天,總票房才22.4億元。

據貓眼專業版票房數據,今年1至6月中國內地票房僅22.42億元,幾乎定格在1月24日收盤之後的票房數據。這個慘淡的票房甚至不及去年一個月的票房收入,比去年上半年的311億元票房暴跌93%!

而回顧中國內地近十幾年歷年電影票房,今年上半年遭受疫情重創下的票房數據,僅大致相當於2008年全國半年電影票房的體量。

(圖片來源:網絡)

2008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為43.41億元。此後隨着中國電影市場迅猛增長,2019年全國電影票房已高達641.47億元,短短12年增長了13.7倍。沒想到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一夜回到12年前。

22.4億票房!如此直觀的數據足以道出電影行業上半年的艱難了。

而在這個影視寒冬下,電影公司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截至6月份,全國超 6000家影視公司選擇註銷,橫店影視城,象山影視城等多家影視基地一度閉園。A 股影視龍頭上市公司也紛紛進入了“賠錢賺吆喝”的地步,部分公司甚至連續三年虧損幾十億。

(數據來源:企查查)

在前不久密集披露的業績預報中,11家影視公司中,僅2家公司上半年獲得微弱的盈利,剩餘的9家公司皆是大幅預虧的狀態。

(數據來源:wind)

其中,院線龍頭,萬達電影和金逸影視上半年預計虧損合計超過了18億元,可知以兩者為代表的影視行業早已不堪重負。

即便是陷入虧損的境地,但該交的房租、水電費也還得交,而這些運營成本也正在一步步地拖垮它們。

5月份發佈的《電影院生存狀況調研報告》顯示,一季度影院平均收入為34.45萬元,平均運營成本為117.9萬元,不同規模影院運營成本不等,但從對比數據上看,全部影院從2月開始已經入不敷出。

重壓之下,風險抵禦能力不足的中小影院已經處在危險邊緣,停業、破產等現象集中爆發。

據燈塔數據的顯示,目前有近八成影院已經大幅降薪,有47%影院現金賬面資金匱乏。同時,有多達42%的影院有“關門大吉”的風險,有28%影院存在裁員的現象。

2、開門難,開門以後也難

據悉,影院復工消息發出後,支付寶上“電影”的搜索量在一天內增長了300%。吃瓜羣眾紛紛留言表示,“我們的快樂回來啦”“中國電影挺過來了”......

(圖片來源:微博)

不過,對於電影院來説,擁有空間密閉和人員密集這兩項“原罪”,也導致它的復工之路比較嚴苛。

據電影局下發的《電影放映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指南》顯示,院線行業復工的話必須要做到以下四條規定:

“首先是保證陌生觀眾間距1米以上,每場上座率不得超過30%;其次日排片減至正常時期的一半;再者是電影放映場所原則上不售賣零食和飲料;最後是控制觀影時間,每場不超過兩個小時。 ”

在上述規定的桎梏下,也就註定着院線行業很難產生所謂的報復性消費了。

一是,上座率不得超過30%以及日排片減半的規定,或將砍掉一大半票房收入。

從目前的電影市場來看,新開影院要想收回成本至少要六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而這還是以影院正常營業為大前提。當日排片減半,相當於把影院票房收入至少砍掉了三分之一,而再加上一場上座率不得超過30%這一規定,很有可能會導致影院出現“放映一場虧一場”的境地。

同時,每場不超過兩個小時的市場限制,也讓部分影片無法上映。而一部影片即便沒有超過,也高度接近兩小時,剩餘不多的時間也讓影院少了部分映前廣告的機會,意味着失去廣告收入這一來源。

二是,不售賣零食和飲料這一規定,也就意味着院線失去了零食業務的收入。

影院的營收一般由票房、零食售賣、廣告三大部分組成。由於票房收入層層分賬,因此院線票房的利潤一般在50%多一點,同時由於零食的毛利率高達70%,所以在影院利潤佔比中,零食佔比也比較大,一般維持在20%至30%的比例。

例如,2019年,萬達電影毛利潤中商品銷售佔比29%,橫店影視的賣品毛利潤佔比達32%。由此可知,一旦飲料爆米花不讓賣了,所有影院或將失去近30%的利潤。

此外,電影院線開門之後,遇到最大的難題則是“一片難求”的片源問題了。

7月20日,電影院線正式開工,能上映的新片寥寥無幾,只有兩部體量較小的影片,即《第一次的離別》、《搏擊者》;另外,能夠在這個時間段放映的、願意在這個檔期上映的影片,也只有諸如《美人魚》《戰狼2》《捉妖記》等較為經典的復映影片。

(圖片來源:網絡)

這也意味着,不少網友從春節就開始期待的《奪冠》《姜子牙》《唐探3》等大製作影片,短期內怕是無緣得見了。

而需要注意的是,沒有諸如《姜子牙》《唐探3》這些大製作影片撐場子,影院行業吸引客流,回暖復甦談何容易。

當票房、零食售賣、廣告收入這三駕“利潤馬車”,被砍掉了一大半,當影院線陷入沒有片源吸引客流的尷尬中,就註定院線行業短時間內還跳不出虧損的閉環。

對此,有行業人士表示,“在9月30日之前,全國大概率有超過20%的影院會扛不下去,箇中原因在於不能哭窮了,該還的錢必須得還、該交的錢必須得交了”。

可見開業之後,在被催收房租、成本加倍、收入不足的多重因素的衝擊下,院線行業更難了。

3、結語

影院行業的“春天”,究竟在何方呢?

結合券商的觀點來看,影院行業要想通過票房收入走出寒冬,大概念是要在國慶檔以後了。

其中,國泰證券表示,高成本、大體量電影為尋求市場效益的最大化,持續觀望的可能性較大。眾多春節檔優質電影如《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奪冠》有望於國慶檔前後陸續上線,帶動市場回暖。

不過,國慶檔帶動票房收入提升那也可能是回暖的起點,畢竟目前僅350萬出頭的票房,相對於2019年平均每天1.76億元的收入,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