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9 日,小米集团(01810.HK)公布 2025 年第二季度业绩:收入 1,160 亿元,同比 +30.5%,创历史新高;经调整净利润 108.3 亿元,同比 +75.4%,超市场预期。公司称手机与 AIoT 基本盘稳健,智能电动车(含 AI 与新业务)收入贡献显著,整体毛利率达 22.5%。当日港股收盘小米股价微跌 1.2% 至 52.4 港元,年内仍累计上涨逾五成。
(图源:小米 Q2 财报)
按披露,二季度收入达 1,160 亿元,超过分析师平均预期的 1,147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108 亿元,也高于市场预计的约 101 亿元。管理层将超预期归因于海外份额提升的智能手机、白电等 IoT 家电的规模化,以及智能电动车强劲订单共振。公司口径显示,集团综合毛利率约 22.5%,维持在高位区间,显示产品结构与规模效应仍在发挥。
手机方面,单季收入 455 亿元,同比 -2.1%,主因均价下行与促销投入,但全球出货 4,240 万部(+0.6%),全球市占 14.7% 位列前三;在东南亚居首、欧洲升至第二,说明份额与渠道品质仍在改善,短期利润承压未动摇中期市场地位。手机毛利率约 11.5%,反映竞争阶段的价格与结构压力。
IoT 与生活消费品板块延续高增,收入 387 亿元,同比 +44.7%,毛利率约 22.5%;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白电品类高速放量,其中空调单季出货超 540 万台,带动该板块成为「稳增长、提利润」的关键支点。互联网服务亦保持稳健,收入 91 亿元(同比 +10.1%),毛利率约 75.4%,为公司提供高品质现金流。
汽车与创新业务是本季最大看点。二季度智能电动车收入 206 亿元,交付 81,302 辆,板块毛利率约 26.4%,营运亏损收窄至 3 亿元,较一季度明显改善。公司于 6 月底发布第二款车型 YU7,7 月开始交付,尚未完全体现在 Q2 财务中,但强订单势能为下半年放量奠定基础。
财报日股价小幅回调,更多体现前期涨幅累积后的获利了结与「高预期」消化;年内涨幅仍显著。机构与媒体共同聚焦三条主线:其一,汽车业务亏损持续收窄、毛利率提升至约 26.4%,若产能与车型结构按计划推进,下半年单月或单季盈利具备实现条件;其二,手机全年出货目标下调至 1.75 亿部(此前 1.8 亿),公司将透过高端化与渠道优化对冲均价压力;其三,IoT 与互联网成为稳定基本盘,IoT 借白电放量与产品梯队升级提供中枢毛利,互联网以高毛利维持现金流弹性。
从博弈点看,短期股价仍将围绕汽车交付曲线与产能爬坡展开。多家机构解读称,二工厂的产能释放节奏、YU7 的订单兑现速度,以及高端车型占比变化,将直接决定汽车业务的利润曲线斜率;同时,手机业务在全球弱复苏环境下仍要处理促销与结构升级的平衡。
公司在交流中提示,全球智能机全年增速或接近零增长,小米将坚持高端化、多品类协同;汽车业务方面,管理层对下半年实现单月或单季盈利保持信心,但亦坦言累计投入仍大(研发超 300 亿元),产能、供应链与交付节拍是关键变量。综合来看,「手机 × AIoT」提供现金流与利润护城河,汽车与 AI 业务提供新增量,这将是未来几个季度的小米主线叙事。
登入 uSMART HK APP 后,于页面最右上方点击「搜索」,输入标的代码并进入详情页,了解交易详情与历史走势。点击右下角「交易」,选择交易类型,最后填写交易条件后送出订单即可。
(图源:uSMART HK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