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金研究,作者:邓学 曾韬 陈显帆 等
联合研究
北京时间3月2日,特斯拉召开投资者日发布会,公布其宏图第三篇章。[1]
摘要
汽车:马斯克在投资者日提出“消灭化石能源”五步计划,预计需投入240TWh储能、30TW可再生电力和10万亿美元的制造领域投资。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将技术创新兑现为更低的生产制造成本和更高的经营效率。
电新:我们认为在供电安全可靠性要求提高、电力市场改革、能耗管理趋严、企业内部用能形式复杂化(传统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充电桩)等多重因素叠加的背景下,企业微电网有望迎来加速发展。
化工:据第一商用车网,2023年2月我国重卡销量约6.8万辆(开票口径,含出口和新能源),环比/同比+50%/+15%,终结了2021年5月以来的连续下降势头。我们看好重卡销售改善对相关产业链景气度的催化。
有色:1)稀土:永磁电机完全去稀土化中短期难以实现,稀土永磁仍具配置价值;2)钴镍:钴价磨底,镍价短期偏弱势,静待需求复苏;3)锂:资源环节的供给刚性削弱,2023年锂价或将进入震荡下行的阶段。
机械:未来3-5年工程机械电动化有望成熟,老牌龙头地位领先。汽车行业已有较为明朗的电动化趋势,在工程机械领域,电动化尚未全面铺开。我们认为政策、经济性、技术等因素有望助推工程机械的电动化发展。
家电:热泵供暖结构占比仍较低,全球市场空间广阔。国内热泵出口充分受益于欧洲的需求增长。我们看好泛暖通空调行业的长期增长潜力,以及国内暖通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
风险
疫情反复扰动;新能源车渗透不及预期;技术路径变动风险。
走上完全可持续能源之路,“消灭化石能源”的五步计划
“消灭化石能源”的五步计划。发布会中,马斯克首先为地球使用可持续能源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即“消灭化石能源”的五步计划,包含:1)大范围部署光伏和储能;2)车辆全面电动化,譬如实现每年生产2000万辆特斯拉车型;3)将热泵推广至家庭、企业和工业各领域;4)发展工业氢能;5)使用再生能源的绿色运输。马斯克预计,为实现上述可持续能源经济目标,需要累计投入240TWh储能、30TW可再生电力和10万亿美元的制造领域投资。
图表:“消灭化石能源”的五步计划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多维度革新汽车产业,见证特斯拉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在发布会的第二部分,公司主要展示了其在整车业务上的多维度技术创新,包括设计组装、动力总成、汽车电子、软件、自动驾驶、电子电器架构、电池电芯、机器人、充电、供应链和工厂建设等方面。我们认为上述创新延续了公司提高效率和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的经营思路,有望将技术创新逐步兑现为更低的生产制造成本和更高的经营效率。
► 在生产制造环节,公司计划应用新一代量产化理念,一方面减少车身零部件数量,此外通过对生产流程的重新设计和车身的重新拆解,使整车可以同时进行序列组装和同步组装,实现“一次性组装”的总装模式。公司预计在该模式应用后,生产效率有望提升30%,对应组装成本降低50%,工厂占比面积减少50%。
► 在下一代的汽车平台上,公司计划全面采用48V低压平台,48V目前主要用于轻混以及部分高端车型,来替代传统12V低压系统。一方面,汽车电动智能化加速发展,整车搭载的低压用电器数量和功率均呈上升态势,考虑安全电压、系统效率等因素,12V升级48V成为行业方向。另一方面,通过下调部分高压用电器的工作电压至48V,从而减少线束和连接端口(尤其是高压)的数量,与软件策略协同,实现整车空间和成本的节约。
► 在下一代的汽车平台上,公司计划采用全自研的控制器,来降低交叉线束的数量,并通过软件的定制优化开发来降低成本;举例来看,从Model S到Model 3,公司将线束的重量降低了17公斤。
► 补能领域,公司已经实现了低于同业的充电站部署成本,并对第三方车辆开放充电网络。2022年,公司为用户提供9TWh的电量,对应约平均每周150万次超级充电。目前公司已经在全球46个国家运营充电网络,拥有4万多个超级充电桩。长期来看,公司计划逐步增加充电站的辅助设施以提升使用体验。V4超充桩开发也稳步进行中,公司预计有望率先在欧洲进行安装,通过匹配更长的线缆,车辆可以更便捷的进行充电。
► 自动驾驶方面,公司重申自动驾驶的长期发展目标是通过Robotaxi的形式为车主赚取盈利。因此,在感知架构方面,公司通过增加摄像头数量、将视觉感知收集数据在三维空间进行输出,使得车辆可以更好的对障碍物进行识别。目前,公司持续对自动驾驶系统进行升级,以帮助车辆在城市道路中的自动驾驶表现的更好。在数据标注层面,公司搭建了自动标注系统,通过数据的自动标注,来对数据和模型进行迭代优化。目前公司表示其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为美国平均驾驶安全的5~6倍。
► 建立墨西哥工厂,冲击2000万辆产能目标。此前,公司计划至2030年建立10~12个超级工厂,每个工厂平均年产量为150~200万辆,届时公司规划通过10款车型,实现年产2000万辆电动车。发布会中,公司正式宣布第6座超级工厂将位于墨西哥新莱昂州蒙特雷附近,全新工厂计划生产下一代平台的车型。而在核心零部件方面,继Fremont工厂之后,德州和内华达工厂也计划开启4680电池的生产。此外,50GWh锂矿精炼厂已在Corpus Christi破土动工,公司预计其2023年底试运行精炼锂。
► 储能业务商业化进展积极。在经历了六次的迭代升级后,Megapack目前已经在50多个国家部署超过16KWh,并在效率、可靠性、能量密度、安装便捷性和安装成本等方面均表现良好。在分布式储能方面,公司计划通过电动车、桩和电网生态的深度联动,将集中式储能和分布式储能进行结合,实现可再生能源电网。
展望未来:形成技术降本价格下沉规模扩张的良性发展循环;向全球2000万辆产销迈进
通过不断的工艺技术创新,公司已经实现了卓越的成本控制表现。公司计划通过提高生产率、改进流程、供应链优化等形式持续降本增效,并交付物美价廉的产品以扩大体量,从而实现规模化,产生更多现金以支持投资。自2018年以来,Model 3成本已降低30%,北美销售团队效率提升4倍,公司经营费率持续下降至低于7%,单车SG&A相比传统车企低60-70%。长期来看,公司目标成本降低50%,并实现每年2000万辆产量、每年1TWh储能,扩大电池的产量,并增加其他付费业务。
图表:公司采用多元化方式实现成本下降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新平台成本下降目标达到50%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电新:用户侧微电网方兴未艾
用户侧微电网发展方兴未艾。近期,多地发布分时电价新政,工商业峰谷价差显著拉大;工信部等六部委印发《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鼓励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健全规范高耗能行业用电阶梯加价制度。我们认为,在供电安全可靠性要求提高、电力市场改革、能耗管理趋严、企业内部用能形式复杂化(传统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充电桩)等多重因素叠加的背景下,企业微电网有望迎来加速发展。
► 从“用上电”走向“用好电”,企业安全可靠用电要求提升。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高端制造对高可靠连续供电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用户对电压波动、谐波治理、负荷切换等电能质量问题要求较高。以电压暂降问题为例,对于自动化生产企业来说,电压暂降可能会造成整批次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 电力市场改革背景下,电价“能升能跌”,企业电力成本精细化管理需求提高。近期,江西、河南、上海、山东等多地发布2023年分时电价政策,峰谷价差进一步拉大,以山东为例,峰谷系数取值分别为峰系数1.7、尖峰系数2.0、谷系数0.3、深谷系数0.1,系数差明显拉大。我们认为,伴随电力市场化的推进,“能升能跌”的市场化电价机制初步形成,电力逐渐回归商品属性,电价中枢上移、电价波动幅度加大,将催化企业电力成本精细化管理、削峰填谷的需求。
► “双碳”目标下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未来或出台,催生企业自身节能增效需求。近期,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3],指出要健全规范高耗能行业用电阶梯加价制度,推动相关企业实施产品设备更新改造。我们认为,随着节能降耗政策持续加码,各省的有序用电、限电措施或将长期维持,工商企业进行能效管理的需求也将随之高增。
► 电力用户从单一的消费者向混合型的产消者转变,内部协调优化与外部双向互动将成为用电管理的难点。传统电力系统中,电力用户仅作为电能量的消费者(Consumer),即输电网-配电网-用户的单向能量传输。而随着分布式电源、储能、充电桩等快速发展,用户将成为电能的“产消者”(Prosumer),企业内部电力负荷趋于复杂化,能量转换、负荷监控和保护需要统一协调,多能互补与集成优化成为用电管理的核心之一。除内部协调外,企业微电网也有望参与备用、调峰、需求侧响应等辅助服务,与主网双向互动,成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关键一环。
► 电力保供压力下,电网积极落实配套政策提高负荷侧灵活调节能力。根据中电联预测,2023年电力供需整体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电网亟需通过用户侧管理、需求侧响应等方式解决系统性缺口问题。我们认为企业微电网管理系统是电力用户参与负荷管理和需求侧响应的基础,因此随着补贴政策、调节机制的完善,用户侧微电网以及负荷侧计量与控制终端的投资需求也有望被激发。
化工:重卡销量复苏,看好相关产业链
据第一商用车网[4],2023年2月份,我国重卡市场大约销售6.8万辆左右(开票口径,包含出口和新能源),环比2023年1月上升50%,比上年同期的5.94万辆增长15%,净增加约9,000辆,终结了重卡市场自2021年5月份以来的连续下降势头。向前看,第一商用车网预计受益于1)经济活动增加(23年2月中国PMI已升至52.6),物流需求有望增长;2)22年被延后的部分新增/替换需求有望释放;3)重卡出口量有望继续维持高位;3-4月重卡销售量有望继续维持快速增长。
图表:23年2月重卡销量增速同比转正
资料来源:第一商用车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15-2M23重卡销售量情况
资料来源:第一商用车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中国PMI走势向上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看好重卡销量复苏带来的投资机会,主要推荐三大方向。
► 蜂窝陶瓷。2021年4月工信部等发布《关于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产品确认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21年7月1日起停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六标准要求的重型柴油车产品[5]。国六排放标准中,蜂窝陶瓷载体和应用于柴油车SCR的分子筛催化剂迎来快速扩容。但受2022年疫情及国五车辆去库存影响,商用车产销量同比2021年降幅较大,蜂窝陶瓷、脱硝分子筛催化剂销量均低于市场预期。往后看,随着以重卡为主的商用车产销率逐步回暖,我们认为相关企业或将迎来利润修复机会。
图表:尾气净化产业链
资料来源:万润股份年报,中金公司研究部
► 轮胎。在材料成本/需求弱势/海运费三大压制因素下,轮胎行业2022年景气度承压。据百川资讯统计,2022年全年中国全钢/半钢轮胎平均开工率52%/58%,进入2023年,景气度略有改善,23年2月中国全钢/半钢胎开工率已提升至61%/65%。向前看,我们认为在油价维持相对高位的基础上,材料成本改善或仍需时日,但考虑到海运费已经下行至历史中枢水平且汽车需求正稳步复苏,我们认为23年轮胎企业经营情况或持续改善,业绩有望触底回暖。短期而言,我们认为受益重卡复苏,全钢胎占比较高的企业业绩弹性可能更大。
图表:轮胎开工率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3.3.3资料来源:百川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轮胎成本指数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3.3.3资料来源:百川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SCFI运价指数基本回归疫情前水平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3.3.3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主要轮胎企业2021年全钢胎产能占比
资料来源:公司公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 炭黑。我们认为2022年压制炭黑行业景气度的两大因素,需求不振和成本上行,在2023年都存在修复趋势,其中需求端,下游轮胎行业开工率提升,显著提升了轮胎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2月中旬以来炭黑工厂库存持续下行,据百川资讯,截至3月4日,炭黑生产企业库存已减少至44.5万吨。成本端看,受煤焦油焦化产能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炭黑主要原材料煤焦油2022年价格持续上行,导致炭黑产品盈利承压,向前看,我们认为随着煤价逐步回归合理区间,煤焦油价格或有望下调,带动炭黑盈利继续改善。此外,以黑猫股份为代表的国内炭黑企业正逐步实现导电炭黑/色素炭黑等高端炭黑产品的技术突破,我们看好高端炭黑产品国产化对国内炭黑企业盈利的正向催化。
图表:炭黑价格价差情况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3.3.3 资料来源:巴斯夫年报,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炭黑库存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3.3.3资料来源:百川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黑猫股份炭黑产能分布
资料来源:公司公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稀土:永磁电机完全去稀土化中短期难以实现,稀土永磁仍具配置价值
在3月2日特斯拉年度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动力总成工程副总裁Colin Campbell提到下一代永磁驱动电机中完全不使用任何稀土材料,根据特斯拉动力总成工程副总裁原话表述,我们总结出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是特斯拉意识到全球对于稀土及磁材的需求加速,可能会带来稀土的供不应求,因此希望寻求其他解决方法;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认为这无疑是对稀土及磁材供需偏紧的印证;
二是特斯拉设计下一代的永磁驱动电机,只是不使用稀土材料,这说明从技术路线上,此前特斯拉最初在Roadster使用的感应异步电机很难卷土重来,仍将沿用永磁同步电机。
我们认为,从目前的技术应用角度以及已公开的研究角度来说,永磁电机完全去稀土化难以在中短期实现。钕铁硼稀土永磁技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明到现在将近四十年,凭借其优异的磁性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应用而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钕铁硼仍是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不可或缺的元件。
站在当下,国内稀土配额增速放缓或成定局,在下游需求有望迎来全面复苏背景下,稀土行业有望量价齐升。2022年9月2日工信部明确发声引导稀土价格回稳[6] ,中国作为稀土全球主要供应国,2022年在原矿供应、冶炼供应及磁材供应占全球比例分别达到60%、94%、93%的背景下,我们认为,2023年国内稀土指标增速或将放缓,而海外稀土主要在产区已接近满产,且新建矿山整体进度缓慢,整体来看,2023年稀土供应侧仍偏紧。需求侧,随着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逐步缓解,国内经济将迎来复苏,下游需求有望迎来全面复苏,稀土行业有望量价齐升。
建议布局稀土上游资源和深加工磁材板块。一是稀土上游有望率先受益于稀土行业的量价齐升;二是稀土永磁由于调价机制大体有1-2个季度的滞后,在稀土价格上升的初期,磁材企业毛利率承压,但当磁材合同价格逐步重置,高端钕铁硼因其较强的成本转嫁能力,磁材企业毛利率重新走阔,从而迎来量价齐升。
稀土上游建议关注资源属性强,产量成长性好的龙头公司。
下游磁材龙头有望显著受益于新能源及节能领域需求的持续增长,重估动能强劲。
钴镍:钴价磨底,镍价短期偏弱势,静待需求复苏
钴价正处于磨底期,静待需求复苏。海外来看,MB钴价连续两周横在15美元/磅水平上,该价格位置已接近钴价历史底部13.75美元/磅。截至3月3日,粗制氢氧化钴报价6.95美元/磅,也处于历史低位,根据我们调研得知,该价格已经跌破了部分刚果金小型矿山的成本,而导致部分小矿山减产停产。国内来看,金属钴价格基本持稳在30万元/吨左右,硫酸钴与四氧化三钴由于下游景气度暂未明显回升,价格仍然弱势运行,硫酸钴、四氧化三钴与金属钴的比价月为70%、80%。我们认为,钴价目前处于周期磨底期,价格已经跌破第一道成本防线——冶炼厂,导致冶炼厂出现三个季度以上的连续盈利压力,现在价格已经下探到第二道成本防线——矿山,未来价格继续下行空间或将有限。
美国宏观数据超预期+国内精炼镍产能逐渐释放+事件性催化,镍价短期有所回调。第一,近期美国非农、CPI、PCE等数据超预期、美联储官员频发鹰派言论,引发市场对美联储超预期加息的担忧,美元持续强势等宏观因素施压大宗商品价格。第二,精炼镍供应过剩预期逐渐兑现,随着青山、华友等纯镍产能逐渐投放,有望缓解交易所库存低位问题,解决镍产品结构性供需差异带来的割裂镍价的局势。第三,LME将于3月20号恢复镍市场亚洲时段交易、俄镍长协谈判进展顺利消息助推之下,镍价也接连下跌。截至3月3日,LME镍价收于24570美元/吨,较2月初跌幅约15%。我们认为,2023年镍价中枢将持续下跌,向基本面收敛,但上半年考虑美国数据和美联储政策存在不确定性,金融属性影响下镍价上半年或仍维持较高水平。
投资建议上,我们建议关注具备成长性+低成本+抗风险能力的龙头标的。
锂:资源环节的供给刚性削弱,2023年锂价或将进入震荡下行的阶段
全球锂资源并不稀缺,重视资源环节的供给刚性。3月1日,在特斯拉投资者大会上,特斯拉CEO马斯克重申对于锂的立场,新能源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限制来自于提纯锂元素的产能,而不是发现锂矿资源。根据USGS,全球已探明的锂资源量约8860万金属吨(折4.7亿吨LCE),全球锂资源量并不稀缺。我们认为,由于资源开发所需的必要周期,锂资源环节存在明显的供给刚性,因此供给侧的周期性波动成为中期锂价周期的重要决定因素。我们的统计表明,锂资源项目从可研至达产平均需要2-3年的必要周期,成熟项目扩产以及部分锂云母项目所需时间可能更短,应用传统沉淀法工艺的盐湖项目则更久。因此,锂资源的供给刚性决定了供需错配的持续时间,即在价格上升周期供给响应需求所需的时间,以及在价格下跌周期产能增长放缓所需的时间,从历史覆盘看锂价的上升与下跌周期也往往持续2-3年。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技术进步、审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变化,未来锂资源项目的必要开发周期也可能有所改变。
图表:全球主要锂资源项目的开发周期梳理
资料来源:公司公吿,中金公司研究部
2023年开始,锂价或将进入震荡下行的新阶段。我们认为,2023年开始全球锂供需格局将迎来反转,整体供需紧缺的缓解决定锂价下行的方向,预计2023-2025年全球锂供需平衡分别为+10%、+23%和+27%。在此背景下,锂价下行斜率将取决于需求增速与供给扰动的综合影响,或将呈现震荡下行的走势。一是我们预计2023年锂需求增速将同比回落但仍有望维持较高中枢;同时,库存调整的自我强化效应值得重视,当前产业链下游累积的隐形库存或对锂盐采购需求形成潜在抑制。二是2023年是绿地锂资源项目加速投产的转折点,供给释放或将面临更强的不确定性。
关注高成长性标的的结构性机会。从中长期看,我们认为锂价仍将延续下行趋势,但是已经在估值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反映。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应关注锂业公司的成长性和边际变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一是高成长性的企业有望通过加速放量和自给率提升穿越周期,应该重视远期成长性逐步兑现带来的机会;二是锂行业仍是具备长期需求增长逻辑的赛道,其中边际变化较大的锂业标的有望提供结构性机会,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冶炼到资源”的蜕变,分享锂行业的成长红利。
机械:如何看待工程机械电动化?
我们认为,电动工程机械经济性显著,政策、产业链驱动因素明确,当前限制因素将逐渐缓解,未来3-5年将是电动化快速发展渗透阶段。
从发展动力来看,电动工程机械的经济性是其较突出的优势。工程机械针对的B端客户对成本较为敏感。电动工程机械目前的购置价格为燃油产品的2-3倍,但多出的购置成本3年内可以收回,全寿命周期下成本优势更明显。此外,主机厂推动工程机械电动化有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借助中国在“三电”领域的优势,实现对国外优势企业的弯道超车。工程机械尾气排放亦对环保造成压力,部分地区已经出台产品更新迭代、限制路权的相关政策。
电动工程机械多余购置成本回收期3年以内。我们以主流的5吨装载机为例,燃油/电动产品购置成本分别为30/94万元,年度使用成本分别约为36/12万元,多余成本回收期在3年以内。随着产品规模效应体现、电池成本进一步下降,价差回收期有望进一步缩短。
电动工程机械多种情形下经济效应均显著。尽管电动工程机械初始购置成本高,但燃油产品油费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换滤芯、机油,添加尿素,日常维护保养成本也较高,而电动装载机没有发动机、闸箱等结构,维护保养成本较低。当考虑5年的使用周期,电动装载机可以为用户节约成本约62万元。考虑更换一次电池、车电分离、贷款购车的情形,电动装载机均可以降本20%以上。
从发展制约来看,强制性政策缺乏、设备可靠性待验证、补能瓶颈制约发展。目前,工程机械电动化率整体较低,仅叉车、高机电动化成果显著,其余主流品类电动化尚未大规模推开。
我们认为工程机械电动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将在未来3-5年逐步解决,届时工程机械电动化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随着动力电池产能不断扩张、上游原材料价格见顶回落,我们预计,未来占整车成本50%的动力电池价格有望下降。相关融资租赁、车电分离等配套政策不断推出,促使电动工程机械的初始购置门槛降低。第一批电动工程机械用户的设备使用周期于3-5年后结束,我们预计电动工程机械的成本与用户体验优势逐步体现,并在客群中形成认知,设备可靠性将得到验证。随着时间推移,快充技术有望不断进步,从而克服充电瓶颈。综合来看,我们认为电动工程机械将凭借产品力优势吸引客户,从而实现放量。
发展前景:主流企业加快布局,自卸车、搅拌车、装载机或将快速电动化。三一、中联、徐工基本实现全谱系电动化,柳工、龙工则专注于细分品类,整体进度快于国外企业。我们认为,小型、轮式、作业环境固定的品类有望更快电动化,挖机、起重机、混凝土设备进度虽慢但趋势明确。
工程机械企业充分布局,电动化或难以改变竞争格局。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传统厂商对新方向反应不及时,给了新进入者机会,而工程机械电动化主要由传统厂商自我革命引领,产品布局迅速、全面。由于可以复用“三电”产业链,智能化、无人化短期难以落地,工程机械电动化并非颠覆式革命,对竞争格局影响较小,新进入者有望在细分品类中占据一席之地。
家电:马斯克看好的热泵市场机会在哪里?
近日,特斯拉投资者日发布“Master Plan 3”,为实现2050年全球可持续能源目标,重点发展的产业中包括将热泵在家用、商用和工业领域推广,热泵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并列,作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
热泵是利用电力实现热量从低温部位向高温部位传递的一种高效节能装置,利用少量电能实现热量转移,以达到供热目的,且不会产生污染。以空气源热泵为例,其能效比较高,相比锅炉等传统采暖设备更节能环保,针对每1千瓦时的电能输入,热泵至少可以提供2.5千瓦时的热能输出,对应3-4千瓦时的能量输出,而传统锅炉系统一般只能达到0.95千瓦时的能量输出。[7]
热泵原本在暖通空调产业链中属于小品类,但全球碳减排目标、分布式光伏和热泵结合的应用推广等影响下,热泵市场未来成长确定性高。以欧洲为例,2021、2022年欧洲各国为了碳减排以及应对能源危机,开始大规模推广热泵,尽量替代原本的燃气锅炉采暖。
热泵供暖结构占比仍较低,全球市场空间广阔。1)IEA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建筑供暖结构仍以天然气、电力为主,2021年合计占比约65%,热泵供暖占比较小,仅10%。2)热泵渗透率较低,据IEA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热泵累计安装量1.9亿台,2021年安装量约1300万台。3)长期视角下,根据IEA预测,若全球在2050年达到零碳排放的目标,则届时全球热泵累计安装量有望达到18亿台,占全球供暖需求的55%。在此目标下,未来安装量有望实现快速增长,IEA预测到2025年累计安装量将达到2.83亿台、2030年达到6亿台,约占供暖需求的20%。4)其中欧洲市场的需求占据主导,据IEA预测,欧盟地区热泵年销量有望从2021年的200万台增长至2030年的700万台,2021-2030年销量CAGR 15%。
国内热泵出口充分受益于欧洲的需求增长。2022年欧洲的能源紧缺加速了热泵需求的增长,2022年国内空气源热泵出口额64亿元,同比+49%,2019-2022年CAGR 63%,出口市场逐步扩大,出口额占热泵总销售额比例从2019年的13%提升至2022年的35%。出口占比增长主要源于:在生产端,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优势在全球疫情期间扩大;同时,海外特别是欧洲市场在双碳政策下对空气源热泵的支持力度较大。
我们看好泛暖通空调行业的长期增长潜力,以及国内暖通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
国内家空数据更新:3月空调排产数据发布,根据产业在线,2023年3月家空行业排产1750.5万台,较去年同期生产实绩+8.0%,其中内销/外销分别排产948/802.5万台,较去年同期生产实绩分别+14.4%/-4.3%。家空在去年受疫情、需求等因素影响,内外销承受一定压力;进入2023年,年初受春节假期因素等影响,复苏迹象不明显。从3月排产数据看,家空行业短期排产积极,对于内销信心有所提升。随着消费的复苏、地产边际改善,我们看好家空行业需求回暖。
[1]https://tesla-cdn.thron.com/static/AA7YQM_Investor_Day_2023_Keynote_W9DARX.pdf?xseo=&response-content-disposition=inline%3Bfilename%3D%22Investor-Day-2023-Keynote.pdf%22
[2]https://www.miit.gov.cn/jgsj/dzs/wjfb/art/2023/art_6d9abae7e1d74603ae322dbc42574f1b.html
[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2/25/content_5743274.htm
[4]https://www.cvworld.cn/news/sycnews/guangyao/230301/206486.html
[5]http://www.caam.org.cn/chn/9/cate_93/con_5233648.html
[6]https://www.miit.gov.cn/gzcy/zbft/art/2022/art_17bac115e925462abf35b11f26c5e0aa.html
[7]https://www.innerspacehomes.com/innerspace-blog/how-air-source-heat-pumps-can-save-energy-and-money/19/2/2019
注:本文摘自中金公司2023年3月5日已经发布的《特斯拉投资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报吿分析师:
分析员 邓学 汽车及出行设备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10008 SFC CE Ref:BJV008
分析员 曾韬 电力设备新能源 SAC 执证编号:S0080518040001 SFC CE Ref:BRQ196
分析员 陈显帆 机械军工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50004 SFC CE Ref:BRO897
分析员 裘孝锋 石油燃气化工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10004 SFC CE Ref:BRE717
分析员 齐丁 有色金属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40002 SFC CE Ref:BRF842
分析员 何伟 家电与智慧家居 SAC 执证编号:S0080512010001 SFC CE Ref:BBH812
联系人 樊建岐 汽车及出行设备 SAC 执证编号:S0080121080144
分析员 王颖东 电力设备新能源 SAC 执证编号:S0080522090002
分析员 邹靖 机械军工 SAC 执证编号:S0080522090003 SFC CE Ref:BRY575
分析员 夏斯亭 化工 SAC 执证编号:S0080522070012
联系人 张家铭 有色金属 SAC 执证编号:S0080121050228
分析员 汤亚玮 家电与智慧家居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1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