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中信证券:逆全球化下消费电子产业链外迁可能性分析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信证券研究,作者:徐涛 胡叶倩雯 苗丰 梁楠

我们认为,逆全球化趋势下电子产业链外迁可能性部分存在,预计是5-10年维度缓慢的长周期过程。近年来的国内人力成本提升、各国关税上行、服务本地市场、分散供应链等因素是导致部分工厂外迁的动因之一,迁入地需要较长时间具备承接能力;同时国内企业受益于工程师红利主动进行结构化升级和转型,将部分低附加值产业主动外迁是动因之二。与此同时,产业链玩家重新洗牌可能较小,外迁以国内龙头出海布局为主,呈现“以中为主,出海为辅”特点,行业格局将持续向国内产业龙头集中。

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全球化程度现状如何?

目前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全球化程度较高。

从手机成品的角度看,中国、东南亚及南亚目前为主要生产地(制造端7-8成依赖中国生产),但欧美等占消费端近4成,生产与消费存在一定错配。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发展超10年,我们认为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分工相对明确,以智能手机为例:其中欧美主供核心半导体器件及精密通讯器件;日韩主供面板、存储及CIS、MLCC等核心零部件;中国则聚焦零部件、整机组装等领域,中后段环节产业配套相对完善;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印度、越南以承接消费电子零部件和整机为主,菲、马、新、印尼则各有侧重。

从主要产业链公司的布局来看,目前亚洲仍然是消费电子制造公司的主要聚焦区域,部分消费电子龙头公司已经形成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制造+亚欧美研发+全球销售的全球化布局。

中国的产业链地位及近年变化?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经历了从生产低附加值零件、为国外终端品牌代工到切入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国内终端品牌跻身世界前列的转变,奠定了中国内需市场、世界工厂的地位。现状来看,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消费电子出口国,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比重7-8成,不仅消化国内庞大需求,更出口7成国内智能手机供应全球市场;中国企业广泛布局产业链中后段,在部分零组件生产环节和组装环节占据主导。分析以往产业链持续中国化的原因,我们认为市场潜力大+政策红利+成本优势是持续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原因。然而展望未来,随着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力成本提高,东南亚等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税收等因素缩短与国内差距,此外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势叠加全球疫情反复引起各国对供应链安全问题的重视,终端国际品牌客户对于产业链平衡配置成为考量。

产业链是否存在持续外迁可能?

我们认为外迁存在可能,是5-10年长期缓慢的过程,产业玩家不会巨变,且继续向龙头集中。

短期看,东盟等国进口替代效应影响有限,且国内相关电子厂商海外布局主要通过对东南亚等地FDI或出口再由当地加工后转销实现,但疫情反复使国际终端品牌多地均衡配置产业链成为考量。中期看,国内制造业有能力保障供应链应对阶段疫情冲击,且电子产业链全球化分工明确,中国相关厂商经过近40年演化后已经具备效率、成本、供应链等显著优势,中短期外迁对于各国来说并不经济。

长期看,基于近年来的成本提升、各国关税上行事实和服务当地的效率需求,消费电子部分产业链及组装环节存在外迁趋势,但迁入地需较长时间具备承接能力;另一方面从中国企业的长期发展看,受益于工程师红利,预计未来国内的消费电子产业也将主动进行结构化升级和转型,我们认为5-10年维度国内企业也将更聚焦在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将部分低附加值产业主动外迁。

如果外迁,前往何处?

首先我们认为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大概率不会整体迁回本国,考虑市场和成本两大因素,东南亚+南亚产业集群可能是首选,墨西哥及拉美国家背靠北美市场同样有望承接部分产能。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及东南亚地区为例,我们详细分析其产业基础及与国内各方面优劣势的对比。配套的公司目前主要依赖中国企业出海,未来或将逐步转向本地配套,预计切换的过程将从低门槛、低价值量产品开始,逐步缓慢过渡到高门槛、高价值量产品。

风险因素:

疫情持续升级;宏观环境及各国政策变化;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投资建议:

短期看,消费电子行业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当前PE-TTM为37倍,接近历史低位33倍;长期看电子产业链部分外迁预计是5-10年长期缓慢的过程,我们仍然持续看好在产业链环节具备大客户订单承接能力与精密制造能力、技术优势领先且管理经验丰富、全球化布局的中国龙头公司。结合估值水平及业绩成长性,建议关注舜宇光学科技、立讯精密、传音控股、鹏鼎控股、歌尔股份、横店东磁等。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