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1.公司22年Q1实现营业总收入12.55亿(+61.57%),归母净利2.00亿(+31.07%),销售毛利率77.13%,净利率15.75%。分业务看,功能性护肤引领增长,预计增速在90%左右,其中润百颜Q1新品HACE抗老精华进入天猫抗皱精华热销Top3,推新能力显著;
2.原料业务一季度收购益而康生物51%股权进军胶原蛋白产品,未来有望拓展产业化应用。稳定增长的同时不断建筑高壁垒,携手中国海洋大学共建功能糖组学创新中心,构建国际首个人乳寡糖物质库;
3.医美线下体验受疫情反复影响,医疗终端业务预计同比低单位数增长,药监局正式将水光品类明确为三类器械,国内仅少数几家公司拥有正规批证,公司润致系列具备较强竞争优势。
Q&A:
Q:疫情对公司的影响?
A:我们销售收入增长61%,利润增长30%,我们的发展逻辑是从科技到产业到品牌,一季度在生物活性物事业线尤其是医药级的,在海外市场增长很好,除了传统HA,还开拓了新的生物活性物比如里卡多因。我们在法国、日本等地有子公司,即将在韩国设立子公司。
功能性护肤品板块克服了各地疫情,公司在供应链端、生产端提早做了布局。天猫流量的持续下降,我们也提前做了预判。尽管市场严峻,但我们成绩还是不错的。
Q:股权激励的方案是怎么考虑的?
A:每个公司的原则和设想都不太一样。华熙在2017年底退市,到2019年4月到科创板上市,时间非常短,我们做IPO融资,当时业务有非常大的变革,从两轮驱动更新成四轮驱动,人员也出现更迭。所以在上市之初做股权激励,时机和时间上不太允许。上市后的激励首先是想对付出了很多的老同事给予肯定,当时设立的目标现在看起来很容易达到,但在当时是超预期的。未来22-24年的目标因为有去年的基础,看起来很容易达到。下一次新一批股权激励,将会设立让人们够一够才能达到的目标。
Q:公司收购益而康的背景意义和规划?
A:益而康是提供活性材料、物质的公司,我们做了B端的销售渠道,多糖、蛋白、多肽等都是我们关注重点,以前二十多年渗透多糖、玻尿酸赛道,我们意识到要布局蛋白、多肽的赛道,益而康只是在我们多年的考虑中正好碰到的一个机会。我们希望找到一条从生产、研发到销售都有整套逻辑的公司,益而康出现在我们的标的池里了。
目前我们也在投后的梳理当中,益而康有动物源胶原蛋白渠道的积累(包括两张三类证),其80%-90%的收入来源于这两张三类证胶原蛋白海绵(用于创面止血)和人工骨。未来胶原蛋白也有在皮肤医美领域的应用拓展的空间。
华熙生物生物材料聚焦四大类:功能糖类、蛋白类(再生生物材料)、多肽和氨基酸、植物天然物质(燕窝酸、β-胡萝卜素等)。(1)我们人源胶原蛋白现在研究进展不错,对于生物活性材料,我们希望把它们的应用领域拓宽。益而康是动物源的,至少对胶原蛋白的研究比我们透彻。(2)华熙的透明质酸注射液是专门治疗关节的,益而康有助于这个产品在骨科的布局,可以给我们的骨科有战略协同。华熙的关节润滑注射液,是中国第一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去年中标了九个省,今年开始进院了,有上千家公立医院需要用。去年我们代理瑞士的PRP产品,在全国三百多家医院已经有了销售,益而康的人工骨也可以进入这样的渠道。(3)益而康虽然做的比较窄,但是耕的比较深,我们新产品进来对它们的更新也有非常大的促进。它们给我们打好了基础,我们也用我们的研发赋能它们的产品迭代。
我们控股51%,不是简单的参与了,而是起一个主导作用。
Q:Q1增长较好的原因?
A:四大品牌在Q1整体增长较好,跑赢了行业。有几大因素:我们有大单品策略,小事业部也逐渐有了效益(比如肌活);均匀分布了各大平台,投放策略较好,深耕流量较好的平台;我们做声誉的时候不局限于一个平台,根据平台做不同定位。
Q:疫情对公司的影响及公司应对?
A:疫情对公司肯定有影响。冲动型消费者会减少,现在提供的产品一定是要能解决问题的产品,让消费者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愿意购买。疫情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Q: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以产品还是原料为重点?
A:华熙生物的核心是三个度,原料代表了公司的深度,药械代表了高度,个人消费品(C端市场)是广度。从科学到技术,然后才有产品。我们坚持五个不变,这是公司的核心。其他的产品都是从树根上长出来的。
Q:原料方面的优势?
A:最核心的根本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只有好的技术壁垒才能提供高质量的稳定的产品。公司定位是科技创新公司,价格优势对于公司来说并不是最终的优势,如果一直打价格战,公司就没有竞争壁垒了。我们不断有新物质出来,2021年新的生物材料在原料段已经占了40%的销售收入。
Q:功效性护肤品占比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各大板块的资源投入?
A:最核心的精力在科学研发端,要保证我们有不断的创新能力。我现在见的最多的人是科学家而不是投资者。研发端投入精力最大的是合成生物。华熙生物的管理不是部门、矩阵式的管理模式,而是网格状的管理模式,上下是圆柱形、交流没有衰减。前台事业部和中后台事业部实际上是甲方乙方,保障我们的效率提高。公司战略定好后,关键在于各个事业部的战略执行情况。
现在功能性护肤品发展较好是因为四大多品牌战略能够实现,有四个优秀团队跑出来了,对市场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较好,让复购率上去了。另外还得益于线上各个电商平台发展较好,我们提前做出了预判,能够利用起来。
现在市面上对公司归类为消费品或药械公司,我对公司的定位是高科技生物材料公司。
Q:公司对于分销及经销渠道的看法,如何看待多渠道的健康程度?未来新品牌推出的数量和投放力度?
A:在传统分销和新零售领域内,我们对线下经销商的约束性比较弱,收回授权、不再续约是一种弱管控。我们推出了很多分销工具,比如分离信息流和物流,分销团队做信息的分发,产品归我们管控,保证物流质量送到消费者手上。
多渠道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像润百颜和夸迪两个品牌,我们做好品牌力的建设,同时在不同的平台进行货款分开。例如,天猫是搜索开价电商,京东的客户是为了快速物流的忠实消费者,唯品会是靠单品打爆的、下沉四五线城市的平台。
华熙生物的核心是生物活性材料的全领域应用,护肤品、个人护理、食品等领域都是在核心科技力上拓展的,所以去年推出了口腔护理、头皮护理的品牌。我们会通过严格立项,反复研判,立项1-3年内也会有对初创团队有成功或失败的标准认定。功能性护肤品这四大护肤品品牌目前效果较好,希望它们能把华熙生物在生活消费品的声望打出来。关于投放费用,我之前说过会有对初创团队的成功标准和失败退出标准认定。
Q:有哪些研发项目是值得投资者期待的?研发机制如何运作来保证成果?
A:合成生物学是拜登政府上台后最为关心的科学领域,也是中国需要抢占的科技制高点。我们自然而然肩负着责任。从研发特点看,有完备的创新研发体系,从DNA设计、合成、产业转化的研发体系,可以实现一个物质从设计到生成的6-12月的研发周期;从研发模式看,20多个国内外创新研发重心;从研发团队看,有国际领先的团队,我们有全流程的科技人员配备。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布局了将近100个生物活性物,3-5年内的研发目标涵盖350个物质。新搭建了蛋白质、功能糖的平台。
相比于其他企业我们有两个优势:从产业和市场需求推动研发,从研发推动产品应用。我们有研发的工作室制度,活性物有将近20个工作室。在激励方面,研发人员有冲劲,一方面他们研究的产品可以得到应用,另一方面销售收入会反哺到他们。
要解决人类生命健康的问题,还得会到单细胞,合成生物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技术,它不是指化学合成,而是分两类:一类是找出并改造地球已有的单细胞生物,使它们满足我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第二类是创造为我们所需的新细胞。我的梦想是用细胞工厂代替植物提取工厂、化学合成工厂,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华熙在这一块做了非常大的战略布局。
Q:当前原料在海外有哪些举措来减少疫情影响,后续布局如何?
A:今年以来国际经济趋于正常。第一是子公司的本地化运营,从总公司派负责人常驻子公司当一把手。我们国际市场布局比较早,目前派负责人过去筹建本地化业务能更好地执行公司战略。第二是供应链的保证,华熙生物可以利用海外子公司的优势,建立仓储,保证客户的正常供货。第三是国际化的品牌推广。除了已有的展会和研讨会,我们加大了国际市场的推广,包括使用领英、facebook等手段,开拓当地市场。
后续动作布局:第一,成立韩国子公司,我们洞察到韩国市场比较大。第二,海外子公司一定是找本地员工。第三是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随着业务推进,国际市场占比一定会提高,预计提升5%。
品牌化进程,海外公司国际知名度基本在2B端,希望本地化手段能进一步推进知名度。欧洲子公司在2020年疫情期间成立,一直派不出人去,在今年成功派出两个人出去了。在参加各个展会后重新了解客户需求,加上有了库存保障,发展会更好。日本这边也是一样的情况。
Q:一线负责人进入董事会对业务的影响?
A:接下来的战略目标主要以战略解码为核心。第一,产品结构的变革,依托研发和市场驱动,拓宽产品应用领域,借助多产业资源的优势,将特色原料和技术引入生物活性物事业线,实现从简单的HA产品转变为创新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第二,品牌国际化上,持续发力国际市场,做深做好国际化,充分发挥海外子公司的优势,给当地客户做好技术产品服务,同时收集国际的信息和资源反哺国内市场,加深和KA客户的捆绑。
第三,组织结构的优化。前台搭建高效铁三角架构,前中台打造强大的产品中台和商务中台,为铁三角提供保障,同时建设和优化流程体系,以业务带流程。综合管理型人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要建立选拔机制。
Q:合成生物领域的哪些产业环节会选择对外合作?公司在研发选品上有什么基本标准?
A:合成生物是跨学科的。生物技术现在到了第三代。第一代是基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第二代得益于基因测序,知道DNA每个基因片段掌控了哪些信息,DNA测序又是得益于电子科技的发展。第三代开始有了各种测量信息流、基因编辑技术。华熙需要有大量基础研究,产业链很长,我们需要做成果转换,但0-1真正做的好的一定是科研院校,因为它们是从基因开始研究,且学校里有跨学科人才,在品种的重塑上一定比华熙强。我们在0-1的转化上需要外援,有20多个研究基地。0-1上是物质的发现,1-100是成果转换,这就是华熙的优势,我们在工业化生产上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搭建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和科研院校建立很好的合作,打通产学研。
选品逻辑是去盘点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再去分类,匹配是从需求。技术逻辑层面,华熙生物做的是和高度、广度、深度和四轮驱动(除了原料轮)。同一条管线,还会出来一系列衍生物。此外,我看好当下两个趋势,一个是衰老,另一个应急消费,包括抗糖、抗衰、抗压、抗脂,围绕这四大抗,是我们选品会关注的。市场空间大的会优先做,但市场不大的不代表我们不会做,华熙生物要做的是引领市场,教育消费者。
Q:在超投比例下降的情况下,业务是否会有提升?
A:一季度下只有一个品牌还在保留频率不太高的超投率。在整个平台上,Q1字节系平台的增长比较明显,弥补了超投的收益,利润率有上升。
Q:后续在产品打造上有什么举措?
A:药械端,我们对每个事业部在每个赛道上要求有自己的产品规划,要承接战略、有自己的产品矩阵。骨科、皮肤科、眼科、医美我们都有布局,核心材料来源于华熙自己的原料端,如果原料端都要外购,我们就不具有优势了。我们和临床医生交流,将医生反馈信息和原料结合创新出市场上需要的产品。三类器械和药品的区别是,药品进入体内会产生全身代谢,医疗器械只在局部发生物理作用。能用物理作用就不要用化学方法,这是我们的逻辑。
我们在骨科上,除了做关节润滑液,现在收购益而康做人工骨,我们还会用生物材料尤其是再生材料研发产品。医美端无论是填充剂、中胚层产品,也是一样的逻辑。眼科我们不做治疗用的药品,更多是一个健康的消费品,虽然是按要或者三类器械去管理,但是还是起物理作用。我不想去做模仿的、没有太多创新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