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迎来“退役潮” 3万次循环寿命的格力钛电池技术或成颠覆式技术
格隆汇 02-20 20:15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的退役量也在逐步攀升,进入2022年,第一批投入市场的动力电池迎来了“退休浪潮”。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国内累计退役动力电池超过20万吨,而在未来五年,数据将会高达80万吨。

有关从业人员表示,动力电池是消耗品,性能随着充电次数而衰减,当电池实际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时,就不再适用于车辆,乘用车或许更短。

有报道称,一芬兰车主买了一辆2012年的国际著名品牌电动二手车,开了1500公里以后出现问题,经销商吿诉车主对此无有任何办法只能更换电池,而更换电池的费用至少是2万欧元,而这辆车二手市场价格只需3.5万欧元左右。因此,更换电池的高费用,让多数车主难以接受,也成了新能源汽车的一大痛点。

对环境污染同样不容忽视,专家表示一块20克的手机电池可使1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50年左右,体积更大的动力电池,如没有科学回收,将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灾难。

动力电池中含有中钴、锰、镍等重金属,不能自行降解。以锰为例,它将对空气、水、土壤等造成污染,当空气中锰超过500微克/立方米时,可造成锰中毒;如饮用含锰量较高的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将会受到损害,甚至可能出现震颤、智力衰退等中毒症状。而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在空气环境中容易水解产生五氟化磷、氟化氢等有害物质,可能对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

随着大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入报废环节,退役电池如何处理,成为迫在眉睫的发展难题。工信部先后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曾表示,做好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退役下来的电池,既可能是能量载体,也可能造成沉重的环境负担,行业正在根源上,寻求一种颠覆式创新电池循环寿命的技术。

2020年10月,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发布的《为资源续航: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吿》指出,到2030年全球乘用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将面临总电量463GWh的大规模退役。为了缓解全球“锂电池垃圾场”的危机,瑞士AGV装备制造企业长期使用格力钛电池,作为其AGV智能小车的动力电池。

相关负责人表示,“动力电池的种类很多,但我们不希望制造更多的’废弃’电池,只有格力钛电池才能做到超低温多场景、长寿命低置换、快充电高效率,同时兼顾安全可靠!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显示,钛酸锂材料结构稳定,在充放电的过程中,锂离子嵌入和脱嵌不会造成晶型结构变化,被称为“零应变材料”,这让电池安全性高的同时,也提高了电极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在获CNAS认可资格的格力钛检测中心里,一组格力钛电池通过深度充放电循环测试超过38000次,实验数据显示,其衰减仅为8%。

测算数据显示,北京公交最早使用的格力钛电池到目前已超过7年时间,其电量衰减率最大不到5%,电池容量保持率仍在95%以上,解决了传统锂电池新能源公交车运营几年后电池衰减严重、无法满足全天运营、需增加成本更换电池等问题。

格力钛电池使用寿命高达30年,以一辆新能源车寿命10年计算,在车辆终止寿命后对动力电池进行回收,格力钛电池还能继续应用于各大储能领域长达20年。也就是说,具有30年循环使用寿命特性的格力钛电池,不仅可首次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家庭、工业、轨道交通、军事储能等多个领域,即使是回收二次利用,仍有“超长工龄”。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巡视员李力认为,纯电动车产业发展是我国产业发展大趋势,电池回收是节能环保一大课题,格力钛电池的30年长寿命周期和回收利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笔者认为,格力钛电池“超长生命力”的环境友好性能,有效缓解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潮” 带来的生态危机,更具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是助力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好选择。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