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要点
1.总体来看,前三季度收入148亿港元,同比增加64.5%,其中床垫业务占比达到25.3%,排在业内前5;实现归母净利润14.3亿港币,同比增加55.3%,北美市场的毛利率上升9.1%,主要因为增加了海运附加费。
2.渠道端来看,门店信息可视化,客单价、转化率、进店数可在手机上呈现,可实现产品的实时更新也能更好发挥规模化效应,将生产主要集中在畅销款前20%。
3.产品端来看,原材料除了最前端的原材料,海绵发泡、铁架等都是自己完成的,100%能自给自足;沙发更轻巧且风格更多样;功能沙发多方面做了优化,采用更少的原材料增加了舒适度。
上半财年回顾
1.上半财年原材料、海运费压力比较大,期内提了两次5%的价;内销不是针对所有品类和系列提,但整体管控也很得当。美国业务毛利率上升较多的还有个原因是收了一些海运附加费(类似顾家)。
2.有效税率主要受到澳门子公司免税期结束影响、税率恢复至12%。
3.收购的格调和普利尼贡献收入2.4亿、利润负贡献。中国区收入剔除并购的内生部分依旧有50%增长。
4.床垫业务占比达到25.3%,在业内是前5。
5.公司两条红线控制,一条关店率,一条同店增长。关店率:控制得比较低,每家店关店都需要黄总审批。
毛利率分析
1.1-9月未经审计收入148亿港币(+64.5%)、归母净利14.3亿港币(+55.3%)。
2.3月份提了5%、6-7月提了第二轮5%。
3.北美市场41.1%,提高9.1pct,其中有7pct是海运附加费。
4.HG毛利率下滑9.7pct的原因:欧洲竞争激烈、没提价。
5.其他业务酒店物业占比变高、毛利率提升较大。
Q&A
Q:冯总来敏华的1年做了哪些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A:行业机会好,不像高科技行业那样起伏,只要做好产品、渠道、品牌,服务好客户,人员效率和团队组织力不断提升,公司自身就能获得很大发展。数字化改革主要有以下:(1)客户沟通&订单流程。国内线下经销商差不多2000位,国外还有许多2B的客户,从客户对接,到供应链货物&原材料的采购、生产排期,都有很多点对点的过程可以做很多信息化的改进。(2)供应链。工厂里目前生产线上还有很多人工、也在做机器设备的升级改造,智慧物流和仓储体系也在搭建,库存管理效率提升、周转天数下降。(3)渠道端改造。商品SKU丰富,过去消费者和经销商反馈挑选较难,现在做门店信息可视化,许多商品数据都可在手机上呈现(VR支持);客单价、转化率都能实时观察到;各个sku的销售排行也能看到;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实现产品的实时更新也能更好发挥规模化效应,将生产主要集中在畅销款前20%。(4)客流量,把老客户绑定为自己的资产,对意向客户做好跟踪,同时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
举例来说:以前老员工带新员工,成为熟手基本需要半年以上时间;现在冯总来了以后,改成做很多视频供新员工反复观摩学习、强化培训,提升成为熟手的速度。
现在在手也有30-40个信息化改造项目在推进。这些项目都是冯总从技术端,黄总从经营管理端的协同开发的,同行也没有可复制性。APP预计第一批上线是11月底,上线成功后会到第二批和第三批。
Q:地产背景下,敏华的α体现在哪些方面?
A:(1)开店方面,新增数量比较多,加盟部非常狼性;品牌力提升,在商场中话语权加大;黄主席在商场资源和业界影响力很强,能拿到很多C位。(2)同店赋能,经销商支持多方位,引流、培训、组织管理、ASP如何提升,内部有很多职能部门去对接。(3)渠道扁平化管理,和经销商之间的凝聚力很强,避免了加盟模式的弊端、尽量以直营的要求去管理。(4)组织架构,19年产能转移东南亚,20年抓住新品迭代加速开店机遇,因此公司管理层的决策能力还是很强的。具体来看背后一个多元化的团队,电商团队的詹总是90后、非常活跃,带领今年双11取得72%的增长;生产环节,戴总也是一位非常务实的老将;IT运营方面,在上海也新建了office,冯总带领做出很多大大小小的APP;产品开发有一支1000人团队,保障新品迭代和性价比。
Q:新增1247家店,区域分布?
A:三线至五线的城市开的比较多。
Q:终端渠道进店人数的监控和转化率是怎么实现的?
A:进店数、转化率、客单价这三个核心指标,以前是经销商自己填的,成交我们总部能抓的很准,当时冯总刚来敏华的时候,采用wifi探针的方式,全国挑了6个门店去监测,发现80%的客户进来待的时间都不会超过5分钟,说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技术手段是如何实现的:(1)采样方式,经销商先自行填报,然后再用我们的设备去抽一部分门店核对,每个店如果都这样做太贵了。(2)考察出来如果某些门店有问题,就会从导购话术、灯光各方面去找问题,然后再优化运营。
Q:自动化生产的目标20%如果实现后,从效率上会有多大提升?
A:(1)引进的信息化手段,MES等系统,生产线也有很多IOT设备,进一步去分析问题。(2)物流方面,在西安马上要推一个自动化仓库,完全靠机械来操作,特点是精密当然投资也比较大,如果试点成功、后面会做复制。(3)材料端,沙发需要用到木方(无法弯曲、会限制外观),我们经过4年的积累,在大亚湾工厂目前已经在尝试用新的高分子塑料结构件(可以塑形)去替代木方;这些结构件的模具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垂直一体化。
Q:研发团队人比较多,跟同行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未来会有哪些新的产品形态?
A:1000人研发团队也是和智能化工厂匹配的,有材料研发团队、铁架&电机研发团队、模具团队等。产品形态上,刚提到的用高分子塑料件替代木方,就会使得产品形态上有很多新的变化。公司的产品系列很多,比如沙发系列就有十几个,从进口高端系列芝华仕的中高端都需要很庞大的研发团队。
Q:如何看待软体和定制的业态融合?
A:做新品类比较慎重,黄主席的经营理念是,当只有一支手电筒时,走好面前的路,待到光能足够强大再去迈大步子。床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早期爱蒙做的销量不太好时就没有去快速扩张,在积累好以后便开始大力发展,现在占比也能到25%了。定制我们也考量了很久,未来会逐步去做、但希望是与现有品牌能形成差异的,之前已经收购了那库定制,那库也是我们看了很多家后敲定的标的,他们的产品是有差异化的,服务属性上我们之后也会去重点考量。
Q:功能沙发渗透率长期能到多少?
A:目前我们在国内功能沙发市占率是59%,我们的角度是希望能给客户提供平价的产品供他们享受。国内功能沙发渗透率是6%(口径是销量、不是销售额),敏华占一半多大约3%,希望能在10年时间能提高到25%。
Q:地产是否已经在逐步影响?
A:(1)21年软体行业的平均增速大约20%、定制10-20%,地产的增速是个位数。收入结构上6-7成都是来自翻新替换需求(现在有下沉到3-5线城市,比重可能有所下降),过去主要针对的北京等一二线城市大部分都是二手房的交易。(2)越偏前端影响越大,瓷砖、防水影响会偏大,软体偏后影响会偏小。
Q:地产下行的话,同店销售会是什么样的表现?
A:上一轮地产压力较大时,19年同店增长有8%,那年软体同行、定制基本都负增长了。
Q:线下开店速度和战略怎么考虑?
A:高速开店始于2年前全面扩张内销市场的战略,未来虽然地产下行,公司还是要持续去布局新的空白城市网点。新商和老商开店不做控制,按照当地情况来评估。
Q:海运费上涨有多少影响?
A:海运费影响期间费用率是3pct,但通过提价和收海运费附加,最后外销净利率还是有2pct的同比提高。内销下降1个多点,一个是提价没完全覆盖,二是收购项目没贡献利润。
Q:未来净利率趋势?
A:(1)内销结构占比会提升,正常情况内销应该还是有15%的净利润率;(2)原材料价格已在回落;(3)海运费边际下降。
Q:国内功能沙发渗透率提升的原因?
A:功能沙发铁架工艺突破,成本下降,产品性价比亲民,成为趋势。
Q:门店开店的天花板?
A:还有很大空间,很多县城和更下级的市场都还没有我们的门店。
Q:产品端做了哪些事从而跟其他家的产品形成差异?
A:(1)原材料除了最前端的原材料,海绵发泡、铁架等都是自己完成的,100%能自给自足。(2)过去风格是把美国的沙发产品搬到中国让消费者使用,现在能做到很轻巧且风格加了意式等。(3)功能沙发过去靠背有20cm,现在完全靠墙,扶手和吊脚都做了优化。同行沙发:坐垫是切割的,坐久了可能会出现不贴合不舒适的情况。我们沙发:都是用模具发泡做的,坐垫形状贴合地更好,且材料会更省。
Q:私域流量运营展开分享一下?
A:每年在平台上累计30-40万客户,然后引导到各个城市的经销商,做好线上线下衔接。
Q:长期市占率空间?
A:香港市场很类似大陆市场,其功能沙发渗透率比美国还要高。美国最大龙头lazboy虽然只有21%市占率,但是美国很多功能沙发是在宜家等其他渠道里卖的,品牌商和宜家等渠道的占比大约是50%-50%,所以国内龙头市场率天花板可以按美国龙头的2倍去估计。
Q:如何赋能新经销商?
A:(1)组织架构调整,有专人去整合、对接商场和新经销商。(2)今年加大了培训力度,去年培训人次是1800人次,今年一个月最多情况都有4000+人次,并将培训作为重要的经销商考核指标,不经过培训不允许开店,赋予经销商血性,加强其经营能力。(3)数字化赋能,门店里上样产品、配套品、导购话术、配送都是标准化的,如果做的不好就规整。
Q:明年原材料价格如果有下降,我们的提价会重新让利给消费者吗?
A:价格策略跟每年的大环境相关,去年经济形势比较好,不提价增长也很好,但今年原材料影响所以还是必须提上去。未来的策略还是在稳住毛利率的前提下去扩张市场分,不会说去提高毛利率。
Q:外销净利率?
A:上半财年是5%左右,但在历史上也是比较低的。
Q:关店率的情况?关店的原因是?
A:关店率在行业里偏低。且60-70%都是因为商场倒闭被动关店,小部分是经销商自己的原因。
Q:未来3-5年主要去攻克的问题是哪些?
A:横向方面也在看机会,定制已经逐步起步。总体上不断强化我们的组织能力:(1)组织要更加扁平化、有效;(2)团队要不断成长(重视年轻人发展),近几年招生的水平和层次都比较好。(3)研发突破,生产工艺、制造等各方面;(4)数字化,从上到下,从战略到客户,迅速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