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强生公司(JNJ.N)关于拆分交流纪要
uSMART盈立智投 11-16 15:48

总结:

1.为更好地服务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分拆后创新药械业务进一步聚焦:创新研发得以加速+提量,同时科技含量也将提升。公司预计18~24个月内完成分拆。分拆后,创新药械称为“新强生”,年收入体量约770亿美元;新消费健康公司收入体量150亿美元。

2.新强生药械当前收入体量比例:65:35。管理层表示,将现有创新药业务及管线,肿瘤和免疫炎症两大板块为核心。在这个基础上,将延伸至更多领域/患者群体,包括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医疗器械板块,公司表示将加码“手术机器人”相关的创新研发。公司表示,新强生的药械业务将进一步突出二者之间的协同效应,特别是在肿瘤、眼科以及心脑血管方面。药物+介入+手术+机器人+软件=全方位服务于医患和诊疗过程,进一步覆盖传统手段无法满足的临床需求,例如提升治疗成功率的同时降低副作用。以肺癌为例,公司的MONARCH机器人平台可在患病早期,以微创形式精准取样做组织活检,对后续靶向治疗、精准递送,以及手术方案给与确切的指导。

3.新健康消费公司中 OTC(其中包括明星产品感冒药泰诺和戒烟药)、日用品(护肤、护发)、专科健康品(邦迪、口腔护理、母婴用品等)三大板块收入比例约1:1:1。各大板块均有多个全球销量第一的重磅品种,例如泰诺、Neutrogena、Listerine、邦迪、强生婴儿护肤品等等。目前全球护肤品、母婴、口腔护理的行业增速超过了部分热销食品饮料。美国区收入占比近半,约45%,欧洲20%,亚洲23%。公司表示在消费品方面有以下几大优势:利润率高、业务布局均衡、数字化科技助力、众多明星产品、销售团队给力等。

Q&A: 

Q:公司之前一直说自己的强项就是业务多元化,这样可以分散风险,比如2020 年全球疫情爆发,医疗器械业务受重创,但是创新药和消费产品的高增长抵消了器械的负面影响。现在为什么变了?

A:因为整个医疗健康行业是在不断进化演变的,特别是近几年消费行业变化尤其大。这包括了消费品的创新、销售渠道的演变(从线下转变为线上)。新冠疫情加速了这些变化,并且还提高了个人护理/防护的意识。所以我们认为当下是最好的,应该认清消费健康业务和药械业务模式差别越来越大的时机。

Q:公司说器械和创新药之间有协同效应,但是目前投资者们并没有看到太多落地的协同项目。为什么不干脆把器械也单独拆分出来成立3个新的公司?

A:创新药械这两块业务的科技发展、临床试验设计、监管路径、销售渠道(现在更依赖于中间平台)等等,虽然也是日新月异,但二者更接近,有很多相同、相同、相似之处。所以从战略的角度来说,这两块业务应该协同作业。在肺癌、膀胱癌、眼科等领域其实我们已经有很多药械协同的产品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了。

Q:分拆会如何影响公司对创新药的资本投入?特别是对于收购或者BD的考量。 

A:总的来说还是会和以前保持一致,in-house和external分布比较平衡。收购方面,我们倾向于找一些体量比较小的biotech公司。过去5年我们大概用了500亿美元做这类小型收购,大概占比90%,这个模式应该会继续下去。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