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投资者理应对经济衰退阴霾有相当心理准备,但问题在於一旦疫情持续,环球经济变得一潭死水,随时衍生更多民生及政治问题,後果将可大可小。事实上,已有部分国家短暂停止个别食物出口以应对国内情况。而且,即使内地企业已陆续复工,但据知接单情况仍相当不乐观,看来关键还是下半年内地会否有更多刺激经济措施出台。
疫情之下,企业无一不艰苦经营,近期更有不少老牌食店或理发厅相继宣布结业,难免令人惋惜,但情况又岂止中小企?大型企业亦同样要面此种挑战。部分未能及时作好准备,最终亦难逃被淘汰或退场之命运。
曾几何时,利丰(00494.HK)全球供应链之角色无可取缔,《财富》杂志也曾评选为全球最佳创意以及最具有竞争力公司,哈佛商学院更将其成功经验纳入为教材。但如大部分传统企业一样,电子商贸的兴起,打破了其一直最为自豪之中间人角色地位。虽然集团积极求变,例如购入多个品牌销售权,并将业务数码化,可惜成效一直未如理想,结果近年业绩持续倒退之余,2017年更被剔出恒指成份股,市值亦由最高峰时之超过2,000亿元,跌至现时约90亿元。最新情况是大股东冯氏家族夥拍物流公司提出以每股1.25元将其私有化。虽然出手较停牌前显得「阔绰」,但股价现时仍「深潜」中,加上利丰旗下物流业务颇有卖点,未来亦肯定会伺机分拆上市。要成功私有化,如意算盘未必一定打得响。
另一间则是服装股思捷(00330.HK)。倚着欧洲特别是德国市场,思捷在2000年代风头一时无两,更利害的是尽管大股东邢李(火原)不断减持股份,但股价仍接连攀升,2002年晋身成为恒指成份股,市值最高峰超过1,700亿元。但一场金融海啸,令思捷发展受到重击,其後Fast Fashion如Zara及H&M等相继崛起,思捷更只有捱打份儿;集团亦进行多次重组以及更换管理班子,希望能将业务重拾增长,可惜一直未如理想,股价大跌兼经营状况未见起色。面对今次疫情,集团更宣布将德国6家子公司申请破产,昨日计市值亦仅得不足13亿元。
所以每逢出现重大事件,对企业而言,永远也是「危」、「机」并存。
(笔者为证监会持牌人,并未持有相关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