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誰偷走了你的“豬肉自由”?
格隆匯 05-20 21:21

作 者:暢 裳

來源:華商韜略

豬王“三國殺”。

2019年,養豬龍頭飛龍在天,淨利潤競相暴增:新希望(000876)增了近2倍,温氏股份(300498)漲了2.5倍,牧原股份(002714)翻了10倍!

高昂的利潤率,讓房企龍頭萬科,都在2020年5月7日正式宣佈——進軍養豬市場!

養豬真的比蓋樓還賺錢?

飛豬造富

2019年,豬真的火到飛起來!

7月開始,豬肉價格一路飆漲,年底最高達36.13元/斤。2020年,豬肉價格依然高位運行,一度創下38.3元/斤的階段新高。相較2018年、2019年上半年最高15元/斤的價格,大漲接近150%。

豬價上漲,讓普通人失去了“豬肉自由”,也改寫了富豪的榜單座次。

牧原股份創始人秦英林,一年之間,身家暴漲900億,以1173.8億挺進2019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9名。曾經的造富熱門房地產領域,排在他前面,已只剩恆大許家印、碧桂園楊惠妍兩大家族;而同是養豬出身的新希望劉永好家族,排在第19位。

2019胡潤中國百富榜上,秦英林、錢瑛夫婦和劉永好家族,亦分別排名15位和26位,成為惡劣經濟環境下財富不跌反漲的少數富豪。

公司財報,更將財富的流轉揭示得明明白白。

2019年,牧原股份實現淨利潤61.14億元,同比大增1075.37%,主要原因就是豬價大幅上漲。但實際上,2019年一季度牧原還虧損5.4億元;四季度就大賺47.27億元,同比大增2681%。這樣的跌宕起落,與豬價走勢完全一致。

新希望也實現淨利潤50.42億元,同比增幅為196%。其中,生豬養殖業務實現毛利潤28.85億元,增幅451%,貢獻可謂居功至偉。

其他養豬公司的利潤,去年也同步大幅上漲。

像温氏股份,實現淨利潤139.7億,同比增長253%;正邦科技(002157),實現淨利潤16.47億,同比增長751.53%。

利潤大漲的背後是,生豬產能卻大幅下滑。2019年,全國豬肉產量為4255萬噸,同比下降21.3%;生豬存欄31041萬頭,同比下降27.5%;生豬出欄54419萬頭,同比下降21.6%。

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非洲豬瘟疫情的傳入。

這對龍頭企業來説,非但不是壞事,還是大幅擴張、彎道超車的絕佳機會。

最惹人矚目的,就是牧原股份。無論從出欄率還是股價來看,牧原的表現遠超温氏,市值更在2020年3月一度觸及3000億的高位,成為資本市場不折不扣的新晉“豬王”。

這樣狂熱的表現,讓地產商都禁不住眼紅耳熱。

2019年年底一場峯會上,萬科創始人王石直白地詢問劉永好,“養豬賺了多少錢”?劉永好的回答是:“效益不錯,請你吃飯沒問題。”

幾個月後,萬科正式進軍養豬業。

狂熱的擴張

5月7日晚,萬科發佈招聘廣告,開始延攬豬場拓展經理、聚落化豬場總經理、養豬場預結算專業經理、豬場開發報建專員、豬場獸醫5類人才。

在此之前,萬科已正式成立食品事業部,在生豬養殖、蔬菜種植、企業餐飲三大領域展開業務佈局。

但在養豬的康莊大道上狂奔的地產大佬中,萬科其實是後來者。

2014年,王健林曾投資10億,在貴州養豬;2016年,許家印也投資3億,在貴州設立農牧基金;2018年,碧桂園開始進軍農業。

但要大幅擴張規模、改善產業鏈條,還得靠養豬產業的基本盤。

在中國生豬養殖市場上,散户佔據絕大部分份額。2019年,中國的八大龍頭養豬企業(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天邦股份、中糧肉食、大北農、天康生物),生豬出欄量佔全國總量的8.27%;而散户佔比,高達90%。

但非洲豬瘟,正改變這一切。

由於防疫能力不足,在疫苗出來前,散户不敢大肆擴張。這給養豬龍頭企業留下了重要的時間窗口和市場空間。

擴張最快的,正是牧原。

牧原是典型的重資產發展模式。2014年上市以後,牧原進行了多次募資,僅2017年募資額就達55億,2019年為49.7億元。募資的同時,牧原的子公司開始快速增長,僅2019年新設立的子公司就超過50家,同年底全資及控股子公司多達138家,分佈於18個省份。

而且,牧原擴張的腳步並沒有停下來。截至2019年底,牧原在建工程較年初增加133.65%,仍在不斷擴大生產經營項目。2019年,牧原的出欄量已暴漲到1025.33萬頭;2020年的目標,則是1750萬~2000萬頭。

新希望也在持續加大生豬養殖的投資力度。3月5日公告稱,要建設10個生豬養殖項目,總投資達43.6億;項目3、4月開始籌備,8、9月正式投產。此次擴張,預計將新增出欄生豬300多萬頭。

天邦股份也表示,計劃與安徽省滁州市開展生豬養殖戰略合作,項目總投資達70億。

新舊養豬企業都希望趁着豬價飛漲,增加市場份額,實現彎道超車。

規模擴張只是一方面,生產鏈的完善更是佈局重點。

牧原在河南啟動了3個屠宰廠項目,設計總產能為600萬頭,以適應未來由“調豬”向“調肉”轉變的趨勢。

温氏則在4、5月間,將華統股份增持到5%。華統的主營業務為飼料加工、畜禽養殖、屠宰加工、肉製品深加工等,可見温氏亦在加強對產業鏈下游的深度把控。

中國“豬週期”一般是3~4年,這些企業大幅擴張,無疑是希望能借着上漲行情增加盈利、完善產業鏈。但是至於能不能實現,還得看這一波行情能持續多久。

而劉永好預測,這一波行情僅能維持到2021年。

逃不開的“豬週期”

最近3個月,豬肉價格已經開始下跌。

農業部數據顯示,最近豬肉平均批發價為43.88元/公斤,較春節高點下跌14%。

龍頭公司最新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4月,温氏毛豬銷售均價為33.24元/公斤,環比下滑5.65%;天邦股份均價為57.21元/公斤,環比下滑2.30%;新希望均價為32.88元/公斤,環比變動0.3%。

價格終究是供需的博弈。豬肉價格的下降,讓生豬出欄量也出現了下滑,而且是大幅下滑。

像天邦股份,4月銷售商品豬17.48萬頭,環比減少22.61%,前四個月同比減少33.6%;温氏股份,4月銷量同比爆減53.66%;牧原股份和正邦科技,一季度銷量也同比分別下降16.67%、37.88%。

但是,這些公司的盈利依然大漲。温氏股份、牧原股份一季度全都扭虧為盈,同比分別增長約5倍、8倍。

因此,養豬企業短期內大幅提升出欄率的能力和意願都不強烈;而作為養豬市場絕對主力的散户,因為防疫能力欠缺、風險承受能力較弱,不敢大幅擴張。

所以短期內,生豬出欄量不太可能大增。

供給減少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5月之後,復工復產復學力度加大,餐飲消費有所恢復,市場需求即將大增。

國內供應不足,進口的遠水也解不了近渴。

有數據顯示,中國給美國的豬肉訂單開始增長。但過去幾年,美國豬肉出口總量不到300萬噸,僅相當於中國豬肉產量的14%。

更要命的是,美國國內肉類也開始出現短缺。由於美國181家肉類加工廠中驚現14000例新冠確診病例,企業紛紛關閉,每天約有17萬頭豬無法宰殺。美國豬肉生產者委員會估計,如果這種狀況持續,到9月,美國不得不對1000萬頭出欄生豬實施安樂死。

▲1000萬頭美國豬可能要被安樂死

國內豬肉庫存,在過去一段時間已多次投放,對豬價影響效果有限。

目前市場的一致預期是:2020年,豬肉價格仍將高位運行,並持續到2021年。

歷史上看,中國生豬價格波動週期非常明顯。

如2000-2002年、2002-2006年、2006-2010年、2011-2014年,各為持續3~4年的完整週期。當然,週期中也會出現波動。從近年來看,2017-2018年處在週期下降階段。2019年下半年開始,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開啟了新一個上漲週期。

本質上,“豬週期”是豬的生長規律和經濟規律共同決定的,不是人能決定的。

不同於雞鴨3-6個月的生長週期,增加豬的供給至少要17個月。人們都是在豬價上漲時,才想着要增加生豬供給。但生豬養殖户通常要先補母豬(祖輩豬),4個月後生出小豬(父輩豬);8個月後小豬長大,繼續繁育小豬(子輩豬);再至少過4、5個月,才能成為供人們食用的商品豬(子輩豬)。

這麼一折騰,基本上要17個月(一年半)過去了。此時養殖户們才突然發現,市場上生豬供給大增,先知先覺的開始高位大甩賣,豬價由此遭遇拐點。等後知後覺的人發現,豬價竟跌破了養殖成本線,於是猛然殺豬、止損求生,併發誓再也不養豬了,這時豬價開始兇猛跌入冰點。

三四年的豬週期,就這樣一再循環。

所以,即便沒有非洲豬瘟影響,豬價上漲也將保持慣性,不會很快結束。“豬肉自由”的實現,還需時日。

但對養豬企業來説,這是個不可多得的機會。

企業並沒有指望豬價一直維持在如此高位,但牧原預計,只要豬價高於25元/公斤,公司2020年的營收將同比增長一倍,達到450億元。而當下,豬價遠高於牧原的預期。

如果能照計劃讓生豬出欄量翻番、營收翻番,那麼,牧原或將坐穩“豬王”寶座。

豬王爭霸

從市場佔有率來看,當前,哪家公司都沒有絕對優勢。

2019年,中國生豬出欄量為54419萬頭,行業規模達萬億級。其中,牧原僅佔1.88%。

而美國生豬養殖龍頭Smithfield(Smithfield於2013年被萬州國際收購,萬州國際則是河南雙匯的母公司),2015年的市場份額已達13.58%。在法國,出欄量在500頭以下的小豬場比例約為6%;美國為3%;中國則高達90%以上。儘管過去兩年,這一比例已大幅下滑,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養豬企業仍然擁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而豬王爭霸的實質,就是温氏、新希望和牧原的“三國殺”。

過去幾年,温氏股份一直是穩坐“豬王”的頭把交椅。

長期以來,温氏採用“公司+農户”的養殖方式,即農户按温氏標準建好養豬場,“幫助”温氏把豬養大;温氏則為農户提供豬苗、飼料、動保、技術指導等服務。

2015年,温氏全年出欄量為1535萬頭,是牧原的8倍。

但牧原的增勢極其兇猛。2019年,温氏出欄量為1851萬頭,牧原就有1025萬頭,前者僅為後者的1.8倍。5年內,牧原產能擴充5.3倍,遠超過温氏的1.2倍。

2020年,牧原正全方位超越温氏。

能把上千萬頭豬養得膘肥體壯,牧原的大肆擴張背後,有其獨特優勢:它是目前唯一採取“工業化封閉式、自繁自養自宰、集中飼養、就地屠宰、冷鏈運輸”的養殖公司,即獨立掌握生豬養殖的整個生產鏈。這既有利於防控疫情、保障體系穩定性,又提高了生產效率、保障了食品安全。

更重要的,牧原的模式讓其更能節約成本,提升利潤,規模效應。在行業景氣時賺更多,在行業低迷時更少賠。這也是它的絕對規模尚不如温氏,但卻利潤與市值都超越温氏的關鍵。

不要以為,養豬容易。據説,牧原一名飼養員就要同時飼養2700-3600頭豬。

沒有強大的科技化、工業化技術,已經不能在今天規模化養豬。僅2019年,牧原的研發投入就高達1.11億元,同比增長22.26%。

獨特的養殖模式、快速的擴張速度,讓牧原能以更快速度趕超對手。

如今,“牧原模式”更被行業看好。

新希望也在養殖模式與牧原相近,並具有飼料、生肉加工等多個產業鏈條。

温氏也開始改革升級為“公司+養殖小區”模式,即公司集中農户,統一規劃、管理養殖小區,實現高效現代養殖,提高單一農户飼養規模和養殖效率。

但就在這一波行情中,温氏已經失去“豬王”的地位。

4月,牧原實現生豬銷售收入39.9億,首次超越老牌龍頭温氏37.78億的水平;出欄數量上,當月牧原銷售124.7萬頭,温氏銷售86.42萬頭(含毛豬和鮮品),連續兩個月超越温氏,坐上行業頭把交椅。

在資本市場,牧原的股價從2019年初的每股30元左右,達到2020年最高139元左右,暴漲400%以上,市值也一度觸及3000億,成為第一家觸及該量級的養豬公司。而温氏市值還在1500億左右徘徊。

當然,與温氏不同的是,牧原是“純養豬”公司;而温氏生豬養殖的業務佔比為6成正邦科技、新希望的生豬養殖的佔比更低,飼料才是公司營收的半壁江山,近幾年才開始發展養豬業務。

從各個角度來看,牧原都已經是當之無愧的“豬王”,更有人將其譽為“豬中茅台”。

一邊是豬企擴產、價格回落,養殖户再度面臨賠本生死線一邊是經濟下行、消費承壓,消費者還是感覺豬肉價太貴。在多種因素的複雜參與下,預計在9月前後,豬肉價格還將衝上新一輪的高峯。

目前條件下,人類還無法消滅“豬週期”。但經過這輪擴張,牧原和温氏等巨頭的市佔率有望超過10%。屆時,新老“豬王”對市場的影響力加大,或許能讓人們在豬價的起伏中,儘量少受些跌宕之苦。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