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美國530億芯片法案註定失敗?
  • 《芯片法案》中用於增加半導體產量的530億美元預計將在2021年至2025年間僅增加1%的產能。
  • 中國的資本支出(類似於《芯片法案》)預計爲800億美元,但預計將增長4%(美國增長率的4倍),這表明美國的制裁對阻止中國無效。
  • 臺積電高管預計,由於激勵資金有限,《芯片法案》將是失敗的。
  • 重要的是,《芯片法案》是長期投資的孵化器,不應被解釋爲“權宜之計”,而應被解釋爲長期增長的催化劑。
  • 半導體公司花費1億美元遊說美國國會以獲得530億美元的施捨。

背景

臺積電在 2022 年 10 月 24 日發表在《蘋果內幕》上的一篇文章中表示,重建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努力註定要失敗。美國衆議院議長佩洛西8月訪臺時,會見了張忠謀和臺積電董事長劉德英。據臺灣《金融時報》報道,張告訴佩洛西,華盛頓重建芯片製造的努力註定要失敗。

臺積電(NYSE:TSM)的美國股票在常規交易中下跌了6%,週一收盤下跌3.9%,至61.29美元。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華盛頓重建芯片製造的努力註定要失敗”,爲什麼臺積電股價會下跌?本文探討了《芯片法案》的這一因素和其他因素,其最大的倡導者英特爾(INTC),以及對臺積電的影響。

芯片法案的基本原理

根據白宮 2022 年 8 月發佈的新聞稿:

“《芯片與科學法案》爲美國半導體研究、開發、製造和勞動力發展提供了 527 億美元。這包括390億美元的製造業激勵措施,其中包括20億美元用於汽車和國防系統的傳統芯片,132億美元用於研發和勞動力發展,以及5億美元用於國際信息通信技術安全和半導體供應鏈活動。它還爲半導體和相關設備的製造資本支出提供25%的投資稅收抵免。這些激勵措施將確保國內供應,創造數以萬計的高薪工會建設工作和數千個高技能製造業工作崗位,並催化數千億美元的私人投資。

晶圓廠增長(2022-2025)

《芯片法案》旨在向計劃在美國建立晶圓廠的半導體公司提供500億美元。然而,行業聯盟SEMI提出的一項令人震驚的預測指出,美洲300毫米晶圓廠產能的全球份額預計將從2021年的8%上升到2025年的9%,部分原因是美國芯片法案的資金和激勵措施。這意味着與《芯片法案》相關的所有誇張行爲將使美國晶圓廠的產能僅增加1%。

同時,其他國家/地區的預測如表1所示。

重申一位記者與喬·傑克森(不是喬拜登)談論傑克遜承認他在 1919 年世界大賽中作弊的一句話,這怎麼可能?根據ASML(ASML)的數據,圖1顯示,所有公司都在努力增加政府和私人資金,以提高晶圓廠產能。因此,圖1顯示了表1中SEMI增長的資金數據,結果相似。

圖1

我們需要《芯片法案》嗎?

以下是正在建設這些晶圓廠的芯片公司列表

英特爾 - 200億美元用於俄亥俄州中部的兩個晶圓廠,將於2022年夏季建設,用於製造先進的邏輯芯片。英特爾於 2021 年在亞利桑那州錢德勒的兩家新晶圓廠破土動工,投資額爲 200 億美元。新墨西哥州正在建設一個先進的包裝設施。

美光(MU) - 其博伊西總部價值150億美元的晶圓廠,用於製造存儲芯片。數十億美元的晶圓廠的積極前景,包括德克薩斯州奧斯汀附近。10月,美光承諾在紐約市中心的一個工廠建造四座晶圓廠,爲期20年,耗資1000億美元。

三星(OTCPK:SSNLF)——2021年底宣佈爲德克薩斯州泰勒投資170億美元。這家韓國公司於7月制定了未來幾年在德克薩斯州建立11家晶圓廠的初步長期計劃,價值近1910億美元。

德州儀器(TXN) - 一項潛在的300億美元投資計劃包括德克薩斯州謝爾曼的四個晶圓廠。新的300mm晶圓廠於5月破土動工。

臺積電 - 總部位於臺灣的臺積電擁有多家晶圓廠,其中一家位於華盛頓州卡馬斯,在鳳凰城建造了一家價值120億美元的晶圓廠,用於製造5nm工藝的芯片。

Wolfspeed (WOLF) - 50億美元用於北卡羅來納州中部的碳化硅晶圓廠

2021 年 11 月《福布斯》的一篇精彩文章提出了一個問題:“CHIPS 法案——真的有必要嗎?圖2顯示了上面列出的晶圓廠的彙編數據,其中包括建設這些晶圓廠的800億美元。

Chip's Act貢獻的520億美元顯然是晶圓廠建設的催化劑,特別是對非美國而言。三星電子和臺積電公司,其資本支出用於晶圓廠(建築和設備)。

圖2

但是,與“芯片法案+私人融資”相吻合的800億美元近期支出與美國(加上英特爾歐洲)8340億美元的私人融資長期計劃相比相形見絀。如圖3所示,8340億美元是中國長期資本支出計劃1800億美元的5倍。

圖3

我的報告《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和設備市場:分析和製造趨勢》的宣傳文章被《亞洲時報》摘錄,當然我必須在這篇文章中引用,並注意到我的預測是兩年前的,但與圖3中的中國支出非常相似。

專注於微電子的市場研究公司信息網絡預測,“未來5-7年,中國對新[半導體]晶圓廠的投資或產能擴張將超過1600億美元;我們預計,到2025年,這將推動中國的設備支出增加到400億美元以上。

我給你,你還給我——50倍

根據Protocol,“芯片公司花費了1億美元遊說國會。他們即將獲得520億美元的補貼。圖 4 部分顯示了每家芯片公司在 2021 年遊說上的花費。

圖4

根據提交給國會的一份報告,英特爾公司於 2022 年第三季度花費 200 萬美元向國會山、五角大樓、商務部和拜登總統辦公室部署遊說者。

美光科技(MU)在第三季度爲遊說支付了130萬美元,同比增長155%。

根據CRP的數據,臺灣臺積電在2021年花費了220萬美元用於遊說,高於前一年的200萬美元——這是臺積電自1998年以來的首次遊說支出。

高通(QCOM)去年在遊說上花費了910萬美元,

KLA (KLAC) 在 2021 年花費了大約 700,000 美元

總部位於荷蘭的 ASML 在 2021 年花費了 820,000 美元。

臺灣芯片設計商聯發科(MediaTek)花費了65萬美元,儘管它不生產芯片。

甚至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也花費了近25萬美元遊說《芯片法案》,並將獲得聯邦資金用於研發。

臺積電爲什麼說《芯片法案》註定要失敗?

《金融科技時報》的文章引用了一些“專家”來解讀臺積電的評論。臺積電前總法律顧問兼顧問迪克·瑟斯頓(Dick Thurston)警告說,要使國內芯片製造取得成功,將需要“在10到15年內投入資金的幾倍”。

讓我試着擴展一下這一評論。這是關於市場力量的。一個最先進的晶圓廠可能要花費200億美元。這520億美元只能生產21/2的晶圓廠,但更多的公司正在遊說從政府那裏獲得施捨。換句話說,520億美元只是杯水車薪。但是,如果我們看一下上面的圖表3,就會發現8340億美元的長期投資是市場力量,將使晶圓產能超過《芯片法案》預測的1%。

換句話說,《芯片法案》使美國到2025年的產能僅增加1%。但它擴大了美國急需的基礎設施,該基礎設施擴大了《芯片法案》啓動的晶圓廠私人擴張的10倍。

從短期來看,《芯片法案》太少,太晚了,正如臺積電對“在10到15年內承諾的資金的幾倍”的評論一樣。不幸的是,過去兩年的政府贈品已將通貨膨脹率推至40年來的最高水平,此時向芯片公司提供更多資金是雪上加霜。

然而,《芯片法案》的積極影響是它是長期投資的孵化器。因此,它不應被解釋爲“權宜之計”,而應被解釋爲長期增長的催化劑。

我在臺積電上寫了很多文章。目前,我對這隻股票持買入態度,儘管TSM股價受到美聯儲驅動型經濟的負面影響,主要是其與10年期國債利率上升的反比關係。這是我的首選半導體制造。

圖5顯示,TSM的份額百分比在過去1年期間發生了變化。過去一年TSM表現不佳是美聯儲驅動的市場的直接結果,由於高通脹和利率上升,債券利率上升。給芯片公司更多的錢將加劇通貨膨脹,並導致美聯儲收緊政策加劇,股價表現下降。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