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Mr蔣靜
貨幣是現代經濟的命脈。
貨幣流到哪裏,哪裏的資產就受益,典型如過去20年的房地產。儘管國內經濟近年滯緩,並呈現貨幣緊縮之勢,但在貨幣發行總量居高的背景下,部分領域比如房地產行業被逼收縮,部分領域必然寬鬆。
無論是放緩的增量,還是鉅額存量的調整,貨幣之水總要有個去處,新能源正是近年貨幣熱衷之處,新能源的宏觀職能屬性已然大於生態低碳屬性。
我們先看看新能源領域部分上市公司過去一年多的資產、負債增長情況,頗有代表性。
鋰電行業,今年一季度末:億緯鋰能總資產同比增長72%,總負債同比增長153%;德方納米總資產同比增241%,總負債同比增長365%;當升科技總資產同比增長173%,總負債同比增長222%;贛鋒鋰業總資產同比增長93%,總負債同比增長70%。
光伏行業,今年一季度末:陽光電源總資產同比增長54%,總負債同比增長55%;上機數控總資產同比增長104%,總負債同比增長238%;晶澳科技總資產同比增長56%,總負債同比增長77%;大全能源總資產同比增長167%,總負債同比增長44%。
此外,新能源領域資本活絡,還有大量企業正在排隊上市,股權融資的態勢有增不減,資金持續跑步進場。
新能源行業的資產負債,整體增速高於社會平均,表現強勁,日常可見的大量資金洶湧進入新能源領域,直接及間接因素如下:
第一,股權融資大幅增長,比如山峽能源去年IPO募資227億元,蜂巢能源去年股權融資約200億元,晶科能源今年初IPO募資100億元,晶澳科技近期完成新一輪再融資50億元。此外,還有大量新能源領域的企業正在排隊上市,股權融資持續活絡。
第二,股權融資增長之後,在資本結構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負債又可以同比增長,資產負債比翼齊飛,週而復始。
第三,在國家“雙碳”戰略支持下,金融機構開始青睞新能源業務,光伏、鋰電行業的銀行融資環境近年大幅改善,金融機構紛紛背書,資產負債率的提升有了支撐。
第四,新能源需求大量釋放,行業預期向好,國企紛紛進場買單,應收、預付等經營性槓桿相比前幾年也大幅增加。
第五,能源國企的大量低成本資金進入需求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訴求下的大量平台資金進入供給端,國有性質資金成為新能源產業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
歸根到底,還是新能源的需求端爆發,星辰大海,成為當前全球尤其國內少有的、較明確且高成長的產業,自然資本風起,槓桿雲湧。
當前,全球局勢動盪、貨幣政策低效、有效投資不足、經濟增速放緩,新能源的宏觀屬性更加明顯,綠色低碳的本意倒是次要了。
本眾號2021年4月文章《新能源資產管理行業,正在應運而生》中提出了新能源的資產管理屬性,技術迭代、政策扶持等因素會不斷提高新能源的資產收益率,進而吸引越來越多資金進入這個領域,尤其在光伏、風電長達20多年的週期中會沉澱很多資金,形成大量基礎資產。
如果把新能源比喻成過去20年的房地產,或許有點誇張,但當前新能源在諸多產業中的資金號召力確實突出,不能不重視,而且新能源的證券化程度遠高於房地產,資本市場成為耀眼的放大器。
同樣參考房地產,未來新能源領域的“資金號召力”將是整個產業重要的風向標,以此構建新能源整體估值變化的重要標準。
此外,新能源產業已經太過龐大,細分領域眾多,不同領域的未來表現將出現分化,因此還要重視新能源領域的結構性特徵,行業Beta與個體Alpha之間的差別。
當前,全球經濟不盡人意,國內貨幣緊縮,宏觀資產負債表呈現“頹勢”,但反觀新能源領域,則是另外一番景象,資產、負債齊頭並進,資產負債表十分“勤奮”,並肩負了越來越多的宏觀責任,成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最堅強的彈藥和最現實的邏輯,擼起袖子加油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