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蘋果加碼“討好”特朗普!官宣“美國製造計劃”,再砸1000億美元
格隆匯 08-07 11:25

當地時間8月6日,蘋果公司宣佈未來將在美國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加上今年2月宣佈的5000億美元,累計投資將達到6000億美元。

此消息發佈後,蘋果股價應聲大漲超5%,總市值達到3.16萬億美元。

蘋果追加投資1000億美元

週三,蘋果公司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共同官宣了一項重磅計劃:未來將在美國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這被市場廣泛解讀爲蘋果對特朗普政府政策要求的一次“策略性示好”,意在爲自身爭取關稅豁免空間。

此次投資計劃的核心是全新推出的“美國製造計劃”(AMP),其版圖既涵蓋對現有項目的擴容,還涉及與美國本土企業的合作。

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表示:“我們很榮幸地宣佈,未來四年內,將在美國的投資增加到6000億美元,並啓動全新的‘美國製造計劃’。這包括與全美10家公司開展新的、更廣泛的合作。這些公司生產的零部件用於銷往全球的蘋果產品,我們感謝總統的支持。”

據蘋果介紹,首批AMP合作夥伴包括康寧、相幹公司、環球晶圓美國公司(GWA)、應用材料公司、德州儀器(TI)、三星、格芯、安靠公司和博通。

在衆多合作項目中,蘋果與三星電子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工廠的攜手尤爲引人矚目。雙方將聚焦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工廠,合力研發一項突破性芯片製造技術,且這項技術將優先在美國落地。

另一項重大投資是康寧位於肯塔基州哈羅茲堡的工廠。蘋果已承諾向該工廠投資250億美元, 該工廠將爲所有iPhone和AppleWatch供應精密玻璃,產能擴張預計帶動當地員工數量激增50%。

事實上,這家工廠早在首款iPhone問世時就已爲蘋果提供玻璃,是蘋果長期合作夥伴之一。

不過,白宮內部消息人士透露,儘管千億美元投資規模亮眼,卻仍未觸及特朗普及其核心幕僚的“終極構想”——他們期待的是iPhone全產業鏈徹底轉移至美國本土。

上一季度因關稅損失約8億美元

早在今年2月,蘋果就已宣佈,計劃未來四年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這筆有史以來蘋果給出的最大支出承諾,涵蓋了人工智能、芯片工程、數據中心建設、先進製造技術等多個關鍵領域。

具體而言,蘋果計劃在休斯頓新建服務器製造工廠、在密歇根州設立供應商學院、擴大與現有供應商的合作規模,並增加在美國的研發投資。

蘋果此番大規模迴歸美國本土製造,實則是形勢所迫。

當下,蘋果iPhone的生產仍深度依賴中國生產線,衆多關鍵零部件由中國製造,而美國本土缺乏完整的產業鏈和製造能力。儘管美國市場銷售的多數iPhone已轉至印度組裝,截至今年3月的12個月內,印度組裝的iPhone價值達220億美元,產量同比激增近60%。

但這一佈局如今再遇阻力,特朗普週三宣佈對印度商品加徵25%關稅新關稅政策將於8月7日後21天正式生效,屆時部分印度出口產品的關稅將被提高至50%——這一稅率已躋身美國對所有貿易夥伴徵收的最高關稅行列。

同時,特朗普在新聞發佈會上還透露,他打算對芯片及半導體加徵100%的關稅。不過他同時表示,只要企業承諾將生產轉移至美國本土,哪怕相關工廠尚未建成,甚至還未啓動建設,都能獲得關稅豁免。

其實,關稅壓力早已直接衝擊蘋果。今年年初,特朗普公開放話,如果蘋果不把iPhone生產遷回美國,就要對其徵收至少25%的關稅。重壓之下,蘋果於上週透露,在剛剛過去的6月季度,公司因關稅損失約8億美元,但低於此前預估的9億美元。蘋果預警,若關稅政策持續不變,到9月季度,關稅支出恐將飆升至11億美元。

然而,面對層層加碼的關稅壓力,蘋果卻難以徹底將產業鏈遷回美國。

Wedbush證券分析師艾夫斯(DanIves)認爲,蘋果在短期內於美國生產iPhone的可能性幾乎爲零。一旦實施,整個供應鏈模式都得推倒重來,這極有可能導致每部iPhone售價瘋漲至3500美元。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