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央行“十箭齊發”政策組合拳出臺,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
這一攬子政策涵蓋總量寬鬆、價格引導和結構優化三大維度,其核心目標是通過釋放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引導信貸資源向重點領域傾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此次政策不僅對實體經濟形成了支撐,更對銀行板塊產生結構性重塑效應——既通過總量工具緩解銀行短期流動性壓力,又通過差異化政策加速行業分化,爲具備戰略定力的銀行創造價值重估機遇。
恰逢近日鄭州銀行發佈了2025年一季報,營收、利潤、存貸款等各個維度核心指標均呈現良好增長態勢,凸顯了該行高質量發展底色,也使其更容易成爲本次政策紅利的核心受益者之一。
一、政策紅利重塑銀行增長邏輯
此次政策組合拳中,央行決定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1萬億元長期資金,並降低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既能直接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又能通過釋放流動性,滿足各類融資需求,支持基建、製造業等領域實體經濟發展,進而修復銀行資產端。
對鄭州銀行這類區域性銀行而言,負債端高成本同業負債佔比有望降低,可優化資金結構並增強信貸投放能力。
此次政策端還強調通過結構性工具,支持科技創新、服務消費、普惠金融等領域。其中,將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從目前的5000億元增加至8000億元,可以引導銀行將資金投向半導體、低空經濟、AI等戰略產業,對於提升國家科技實力和產業競爭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鄭州銀行堅決落實科創金融政策要求,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通過開發“人才e貸”“認股權貸”“科技貸”“知識產權質押貸”“研發貸”等專屬產品、建立科創企業能力評價模型,長期支持本土科創企業發展。2024年末,鄭州銀行科創金融貸款餘額482.69億元,同比增速達到44.50%。
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的背景下,鄭州銀行憑藉其成熟的科創金融服務體系和創新基因,有望在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實現新的突破。
二、一季報凸顯高質量底色
2025年一季報顯示,鄭州銀行成爲城商行中罕有的實現資產、存款、貸款、營收、利潤“五增長”的銀行,多項指標創歷史新高。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鄭州銀行總資產同比增長4.46%,突破7000億元大關,這一增長背後是存貸款結構的優化——存款總額4301.12億元(+6.32%)、貸款總額4002.36億元(+3.24%)。
同時,在信貸需求收縮、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鄭州銀行一季度仍然實現營業收入34.75億元,同比增長2.22%,並實現淨利潤10.1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98%。整體來看,仍然保持穩健增長態勢。
在保證盈利的同時,鄭州銀行的風險抵補能力也在同步提升。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鄭州銀行撥備覆蓋率達到191.16%,相較於2024年末提升8.17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穩定在1.79%,與去年末持平。
鄭州銀行一季度的“五增長”答卷,是其深耕本土、精準服務實體經濟的戰略定力體現,爲區域性銀行破解“規模焦慮”與“轉型陣痛”提供了務實答案。
三、戰略轉型釋放高質量發展動能
業績增長的背後往往意味着業務發展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的進步。
鄭州銀行積極開展業務轉型,得益於零售轉型戰略持續推進,鄭州銀行個人存款同比提升11.61%達到2435.05億元,佔比提升至56.6%,截至一季度末,該行個人存款較上年末增長253億元,超過去年全年增量的50%。負債端穩定性顯著增強,爲資產投放提供低成本資金保障。
同時,依託“鄭e貸”、“房e融”、大額生活消費分期等創新信貸產品,滿足了個人客戶多元化信貸需求,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鄭州銀行個人貸款餘額達到935.78億元,同比提升2.88%。
此外,通過聚焦河南省“7+28+N”產業鏈,鄭州銀行集中信貸資源投向七大產業集羣,支持中原科技城智能科技產業園等15個重大項目。這種本土化戰略使其形成“資金本地循環-產業升級-信用擴張”的正反饋機制。
四、結語
央行“十箭齊發”的政策組合拳,爲銀行業打開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戰略窗口,而鄭州銀行一季度的亮眼表現,恰是政策紅利與自身戰略深度融合的生動印證。
未來,隨着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鄭州銀行在科創、綠色等“五篇大文章”中的先發優勢,或將成爲其穿越週期、領跑區域金融競爭、搶佔板塊價值重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