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第七屆iSEE全球獎獲獎名單揭曉,市場目光再次聚焦食品領域。
作爲"食品界諾貝爾"的iSEE全球獎,以其"國際標準+獨立權威評審"的機制,以及首屈一指的參獎規模與行業影響力,逐漸成爲食品企業競逐的高地——獲獎不僅意味着行業高度認可,更能在消費者心中種下"值得長期信賴"的認知。
同時,這次比較特別的是,首次誕生了卓越美味獎,即需同一產品連續3年獲得美味獎3星及以上認證,這一規則升級直接將獎項的競逐拉昇爲長線耐力賽,讓獎項含金量進一步提升。
而從獎獲獎名單來看,周黑鴨成爲了大贏家:滷鴨脖連續三年斬獲iSEE美味獎5星認證,滷鴨鎖骨穩居3星榜單,成爲唯一一個有兩款產品登頂卓越美味獎的品牌;小龍蝦蝦球、乾煸辣子雞等10餘款產品霸榜創新獎與美味獎,堪稱"獎項收割機"。
這一現象級表現背後釋放出雙重信號,一是周黑鴨夯實"經典+創新"雙引擎、以高標準構築高品質的深層戰略,正在加速兌現成效,二是周黑鴨藉此樹立品質和創新的行業新標杆,有望繼續提升競爭力,包括在創新品類上分到更大的蛋糕。
資本市場的強烈信心,也恰與周黑鴨在本屆iSEE獎的巔峯表現形成共振。
比如,近日國際大行里昂發佈研報,上調周黑鴨評級至"高確信跑贏大市",目標價從 1.70 港元升至 2.30 港元,預測2026年收入增長6.2%,淨利潤上調17%。同時,里昂指出周黑鴨單店效率顯著提升,盈利質量改善,且毛利率提升,經營槓桿顯現,爲長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放在當下高度內卷化的食品行業中來看,周黑鴨可以說是獨一份的突圍樣本。
一、雙引擎驅動,釋放長期破局力與成長力
縱觀休閒食品賽道,空間廣闊且穩健增長,但不可否認其入局者多,競爭激烈,企業長期面臨着一個核心命題:如何在同質化競爭中破局,實現長期發展。想要破局,就要從兩大關鍵方向發力,打造大單品,進行產品創新。
核心邏輯在於,休閒零食整體呈現出多品種、小品類的特點,但小品類需求波動大、庫存與渠道管理複雜,難以沉澱品牌價值,很容易陷入同質化競爭。反之,大單品需求穩定,能夠降低庫存與渠道管理難度,樹立品牌心智,更具競爭力。
但打造大單品並非坦途,品類存續、穩定輸出等難題橫亙在前,註定了這是一條只有少數玩家的道路,艱難卻具有長期價值。
創新層面,隨着消費者需求多樣化、個性化,創新成爲驅動消費市場長期發展的關鍵力量,帶來結構性增量,休閒食品領域也是如此。
周黑鴨的"經典+創新"雙引擎模式本質上正是契合這兩大方向,展現出長期主義者的深度洞察。
在此基礎上,周黑鴨亦走出獨特創新路線,進一步爲雙引擎模式加碼,重構"經典產品穩基本盤,創新產品拓增量"的增長邏輯。
結合2024年的佈局來看,一邊,周黑鴨推動了經典味型的邊界拓展,將獨特的"周黑鴨味型"升格爲一種可複製的風味資產。如周黑鴨聯合鹽津鋪子推出"周黑鴨經典風味虎皮鱈魚豆腐",聯名瑪氏推出"周黑鴨聯名款甜辣味彩虹糖"等,向更寬泛的休閒零食領域延伸拓展,開始觸達更廣泛的消費羣體。
另一邊,周黑鴨精準捕捉消費場景變遷趨勢,基於口味和場景雙重創新搶佔增量市場。如周黑鴨推出具有區域特色、滿足剛需佐餐場景的麻辣雞絲、乾煸辣子雞新品。
值得留意的是,近年來佐餐場景市場規模愈發龐大且仍處於高速增長期,東北證券數據顯示,到2030年佐餐場景市場規模有望攀升至4000億元,整體標準化程度低、加盟門檻高,爲實力強勁的入局者留下了相當大的發展和整合空間。
同時,這兩大新品一經推出便迅速點燃市場,全年銷量突破18萬盒,更是迅速入選"iSEE創新品牌百強榜",其中,乾煸辣子雞還獲得了iSEE全球食品創新獎銀獎。
區域特色菜品的工業化既是食品行業差異化競爭的關鍵,也是公認的難題——依賴本地食材,需要保留風味靈魂,又要實現標準化生產的穩定性。
種種線索無不凸顯周黑鴨強大的研發能力,也透露出其可能改寫滷味行業的遊戲規則,強勢搶佔新增量。
二、高標準成就高品質,一場長期主義的勝利
當滷味行業深陷"同質化"的泥潭時,周黑鴨用一場貫穿產業鏈的"標準革命",給出了破局內卷的答案——用超行業的高標準,把"笨功夫"做成"護城河"。
從田間到舌尖,從工廠到門店,每一環節的極致追求,不僅讓周黑鴨頻頻在行業中斬獲多項殊榮,獲得消費者的持續青睞,其更驗證了一個真理:食品行業的終極競爭,是標準的競爭。
1、原料革命:從"成本戰"到"價值戰"
當行業內用低價原料壓縮成本,用添加劑模仿風味,周黑鴨選擇了一條"反內卷"之路——用更高成本,換更高價值。
周黑鴨的原料標準堪稱行業"天花板"。以老麻鴨爲例,行業普遍選用生長期僅40天的速成鴨,而周黑鴨堅持採用養殖400天的老麻鴨——其肉質緊實、脂肪含量相對較低的特點,既保證了醬板鴨烤制後的口感韌性,又符合現代人的飲食時尚,營養價值豐富。這種"反效率"的選擇背後,是周黑鴨對風味與品質的偏執。
在輔料領域,周黑鴨更上演了一場"食材溯源革命"。辣椒來自重慶/貴州海拔300米以上的丘陵山區,花椒來自甘肅大紅袍海拔600以上的坡地,八角採購至最爲知名產地的廣西藤縣古龍八角及防城港八角核心產區……
所有原料輔料產品周黑鴨都嚴格把控,從食品安全、到異物檢測、口感風味,其更是構建起了一套"多重防禦體系"。相較於行業常見的"抽檢合格即可"的"差不多先生",周黑鴨選擇了一條更難的路—讓問題無處遁形,對食品安全問題"零容忍"。
這種近乎苛刻的標準,使得周黑鴨滷味的"黃金風味配比"得以精準復刻,也最終讓消費者每一口都吃出"周黑鴨標準"的含金量。
在這個意義上,周黑鴨用原料標準重構競爭維度——用消費者可感知的品質差異,跳出同質化陷阱。
2、生產革新:從"經驗主義"到"數據主義"
傳統滷味生產依賴老師傅的"手感"與"經驗",而周黑鴨將生產流程變成了"數字化的精密實驗"。
走進周黑鴨依照十萬級製藥標準打造的淨化車間,你會看到這樣的場景:自動化產線在≤12℃的環境中運轉,臭氧消毒系統每小時循環殺菌,不鏽鋼地漏採用三級過濾防止微生物滋生——這些遠超於食品行業的標準,被周黑鴨率先引入滷製品生產,讓其真正實現了"舌尖上的安全防線"。
用科學標準替代經驗主義,用技術升級對抗行業慣性,周黑鴨將食品工業升維到精密製造的革命,正在重構消費者對"傳統美食"的認知邊界。"舌尖上的安全"不再是概率題,而是擁有數學證明的必然事件。
這種高精度捍衛的美味承諾,也把"食品安全"這個行業痛點,轉化爲"品質信任"的支點——用可量化的硬指標,建立消費者對工業化滷味的信心。
3、包裝&物流革命:從"區域品牌"到"全國鮮送"
滷味的致命弱點在於保鮮。周黑鴨用圍繞包裝盒物流的兩大創新,破解了"地域限制"的行業魔咒。
早在2012年周黑鴨就在國內率先推出氣調包裝產品,打破了滷製品市場以散裝和真空裝爲主的局面,行業首創氣調鎖鮮裝。通過設備100℃以上高溫預加熱成型,徹底杜絕包裝材料污染,同時充入99.99%純度的氮氣瞬間密封,充分鎖住產品的新鮮度與原有風味。這一系列工序不僅確保了產品的衛生與安全,還有效延長了產品的保質期,滿足了消費者對於高品質滷味產品的需求。
同時,通過在全國建設五大核心生產基地,並自建物流體系冷鏈運輸,打造智能溫控系統,實現物流過程實現全程追溯,周黑鴨構建起覆蓋全國的"鮮度生態鏈"。
其"運輸車隊"可以實時動態調度,做到萬店冷鏈配送,全國90%門店24小時內送達,100%門店48小時內送達。同時智能溫控系統持續監控運輸艙體溫度,確保全程2-6℃的黃金溫區無波動;TMS+GPS雙系統實時追蹤,將運輸軌跡與溫控數據同步存檔,實現"一盒一碼"溯源管理...
當同行還在糾結"做不做全國市場",周黑鴨用技術標準打通渠道壁壘——讓"鮮"不再是區域品牌的專屬特權。
在食品行業,長期主義的勝利,從來不是熬時間,而是把時間變成標準的厚度,而標準,就是最好的創新。而周黑鴨能夠成爲大獎"收割機"的背後靠的不是‘顛覆式創新’,而是把每個環節的標準做到極致,在行業高度同質化的背景中不斷破圈。
三、尾聲
周黑鴨在iSEE全球獎的"霸榜"絕非偶然。當行業還在高度內卷時,它用時間默默構築起"原料-生產-包裝-運輸"四位一體的標準體系,將滷味從街邊作坊推向標準化高地。
這種戰略定力的背後,是對食品行業本質的深刻認知:消費者最終會用味蕾投票,而極致的產品力永遠是最硬的通貨。
如今,周黑鴨標準正在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其參與制定的《熟滷製品氣調包裝要求》等多項國標,推動整個行業走向規範化;對供應商的"反向賦能",帶動了上遊農業加工的現代化升級。
周黑鴨證明瞭,真正的創新不止僅停留於產品,而是對產業鏈每個環節的重構。這場始於一顆花椒、一根鴨脖的品質革命,正在重塑中國滷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