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形機器人話題持續升溫,引發創投圈對其商業化路徑的激烈探討。
4月1日晚間,首程控股發佈公告表示:“公司堅定看好中國科技創新的潛力,堅定看好機器人行業的長期發展動能,並堅定陪伴創新型企業家們跨越週期,推動行業向前發展。”
首程控股在公告中強調,儘管行業投資會經歷不同的高峯與低谷,公司將始終秉持長期投資理念,協助所投企業在波動中穩健前行。未來公司將加大在機器人領域的投資力度,專注於中國最具競爭力的頂尖企業,併力爭打造強大的投資組合。另外,公司亦將依託獨特的生態系統,孵化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集羣,推動技術創新與商業化進程,幫助企業在全球市場中取得領先地位。
首程模式解構:白衣騎士穿透泡沫的三維閉環
對於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顛覆性技術往往需要經歷多年技術觸發期和泡沫低谷期,才能進入穩步復甦與規模商用階段。在此過程中,爲有耐心對待,才能陪伴企業穿越技術死亡谷。
首程控股的實踐爲此提供了典型案例:其對理想汽車的7億元多輪投資,歷時8年最終斬獲70億元回報,完美演繹了“低谷加註+場景賦能”的耐心資本邏輯。
而如今,在機器人賽道,可以看到首程控股在新能源賽道的投資哲學正在復刻。深挖首程控股對機器人產業的投資邏輯就能發現,首程控股已突破傳統VC的財務投資框架,其構建的“生態閉環投資法”,正在重新定義機器人領域的價值評估體系,具體來看主要分爲三步走:
第一步,資本築基。
早在2023年底,首程控股就與北京國管聯合設立的100億機器人產業基金,聚焦人形機器人等高精尖賽道進行精準投資。目前,該基金已完成對宇樹科技、羅森博特、未磁科技等多家創新型企業的戰略卡位。這種“技術制高點+產業鏈協同”的組合拳,有效規避了技術路徑單一風險。
第二步,場景造血。
首程控股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運營的停車及園區等實體場景資源。這些看似傳統的基建資產,實則是機器人商業化的天然試驗田。這種“場景即實驗室”的模式,不僅能夠幫助被投企業有效縮短產品迭代週期,還讓技術突破與市場需求形成共振。正如首程資本總裁葉芊所言:“我們的角色不僅是價值發現者,也是價值共創者。”
第三步,生態反哺。
一方面,一旦被投企業的產品實現落地,將能夠有效在首程控股的實體場景上進行運行。這將顯著推動首程控股的停車、園區運營效率的提升。
另一方面,首程控股新成立的北京首程機器人科技產業有限公司,能夠通過搭建設備共享平臺、構建垂直分銷網絡、提供供應鏈整合服務,編織出覆蓋全產業鏈的服務網絡。這種“賣鏟人+共建者”的雙重角色,能夠幫助首程控股獲取持續收益。
長期主義宣言:“三個堅定”錨定機器人賽道
近期,引發行業熱議的正是金沙江創投管理合夥人朱嘯虎關於“批量退出具身智能項目”的言論。他在採訪中表示,金沙江天使基金過去幾年投資的早期具身智能項目正在陸續退出。經緯創投創始合夥人張穎在朋友圈迴應稱,機器人領域是“大賽道,百花齊放”,短期泡沫不影響長期價值。
業內專家與機構亦加入討論。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在接受採訪時指出,當前人形機器人很少能真正根據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情況而快速產生交互反應,人們期待機器人能進行“絲滑”交互和反應執行;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孫富春則認爲,投資人退出反映耐心缺失,其看好具身智能,未來將迎來大躍升。
儘管爭議激烈,政策層面仍釋放積極信號,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具身智能”納入國家戰略,多地加速佈局機器人產業園,頭部機構如高瓴、紅杉資本持續加碼,凸顯資本對解決老齡化、勞動力短缺等社會問題的長期期待。這場爭論折射出硬科技投資中短期回報與長期價值的深層矛盾,亦爲行業理性發展提供了反思契機。
此次首程控股用“三個堅定”表明態度:公司堅定看好中國科技創新的潛力,堅定看好機器人行業的長期發展動能,並堅定陪伴創新型企業家們跨越週期,推動行業向前發展。
在此次公告中首程控股還表示,未來,公司將加大在機器人領域的投資力度,專注於中國最具競爭力的頂尖企業,併力爭打造強大的投資組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以被解讀爲“白衣騎士”的宣言——真正具備產業賦能能力的資本正在構築新壁壘。首程控股的實踐也給出了答案:產業投資不應是零和博弈,而需構建價值共生體,新興科技投資的終極回報,不屬於追逐風口的投機者,而屬於那些願做“產業園丁”的長期主義者。
市場的分歧終將消散,但產業演進的方向不會逆轉。當萬勳科技的充電機器人在首都機場完成自動充電機器人全流程服務,當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在春晚舞臺跳起震撼人心的舞蹈時,這些具象化的商業場景,正在書寫比任何資本爭論更有力的價值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