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南山鋁業國際(2610.HK)正式登陸港交所。
作為東南亞第一大氧化鋁生產商,這家紮根印尼的冶煉企業憑藉獨特的區位佈局、技術優勢與資源整合能力,在三年內實現收入年化98%、淨利潤年化109%的快速增長,成為當下赴港IPO的企業裏高增長的代表。
這樣亮眼成績的背後,隱藏着怎樣的密碼?
一、在魚多的地方捕魚
首要的就是紮根印尼。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印尼氧化鋁產量從2019年107.4萬噸增長到2023年409.1萬噸,複合增速達到39.7%。同期東南亞產量複合增速為23.3%,全球則為1.8%。
展望未來,東南亞仍然是全球氧化鋁產業擴張的焦點,預計東南亞氧化鋁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646萬噸增長到2028年851.5萬噸,複合增速達到7.1%,遠超同期全球的1.6%。
而印尼作為東南亞氧化鋁產業的龍頭,自然是這份產業轉移紅利的核心受益者。這離不開印尼優異的資源稟賦。
鋁土礦開採、氧化鋁生產、電解鋁加工、鋁合金製造、鋁半成品製造、終端使用及鋁回收構成了一幅完整的鋁產業生態。鋁土礦作為整個產業鏈的起點,也是所有氧化鋁生產商的生存命脈所在。
截至2023年,印尼已探明鋁土礦儲量約10億噸,全球排名第六。更重要的是,印尼擁有豐富的優質三水鋁石,提取冶煉級氧化鋁時產能和效率會更高。
此外,氧化鋁生產過程中還需要大量煤炭供能,而印尼恰恰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截至2023年,印尼的已確認煤炭儲量約達到370億噸,在全球排名第六。
南山鋁業國際正是瞄準了印尼的資源稟賦,在圍繞印尼的民丹島建立生產基地,享受豐富且低成本的原材料供應的同時,還能享受所在經濟特區的税收優惠政策,享受長達22年的税收減免。
在日常生產過程中,南山鋁業國際採用低温拜耳法,可以利用更低的焙燒温度節省能源,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併產出純度達AO-1級別的產品。此外,公司還通過構建全自動化生產車間、自備電廠、煤制氣廠、深水港口一體垂直生產鏈,大大降低運營成本,進而形成了越挖越深的成本護城河。
2021財年到2024財年前三季度,公司單噸銷售成本從261.31美元/噸降低到225.53美元/噸。
值得一提的是,2021財年至2024年前九個月,公司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7.7%、96.4%、95.5%及108.1%。高產能利用率預示着下游的強勁需求亟待滿足,為此公司有必要加緊擴充產能。根據招股書披露,公司將於2025年下半年和2026年下半年新增200萬噸產能,相當於在當前產能水平基礎上擴充一倍,幫助公司鞏固行業地位的同時,也有助於規模效應進一步釋放降低生產成本。
二、穿越週期的底氣
在資本市場中,新上市企業常常面臨一個獨特悖論:投資者對業績平庸者往往寬容以待,卻對財務數據亮眼者心存戒備。這種看似矛盾的心理,折射出市場對企業持續成長確定性的終極追問——公司能否穿越週期?
當我們將這個命題置於南山鋁業國際的身上,答案是足夠清晰的。
作為東南亞氧化鋁龍頭,南山鋁業國際本質上是中國產能外溢與東南亞工業化浪潮共振的產物。印尼政府近年來出台各類資源出口禁令,其政策邏輯並非簡單的資源保護,而是通過倒逼國內產業鏈升級,實現從“賣礦石”到“造產品”的產業躍升。這為具備技術輸出能力的南山鋁業國際創造了戰略機遇期。
確定性保障更體現在本土化深耕構建的產業生態。
不同於傳統中資企業“單兵突進”的出海模式,南山鋁業國際選擇與Press Metal、Santony家族等東南亞本土巨頭建立資本與技術雙紐帶。前者作為東南亞最大電解鋁生產商,通過10年期長期採購協議鎖定公司大部分產能;後者作為印尼最大私人鋁土礦主家族之一,不僅提供穩定的鋁土礦供應,更成為穿透地方政策壁壘的關鍵渠道。
Press Metal、Santony家族二者還都是南山鋁業國際的股東,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模式,既規避了海外擴張常見的文化衝突,更將中國工業化的效率優勢轉化為區域產業鏈的增值節點。
產業資本的背書進一步強化了確定性。在全球大宗商品巨頭嘉能可領投的基石投資者陣容中,香港拓威貿易(廈門象嶼的間接附屬公司)、瑞中國際工業設備、PT. Indika Energy Tbk.等專業機構的入局,本質上是對企業商業邏輯的二次驗證。
這些深耕多年的產業資本,選擇在上市前夕以真金白銀投票,不僅看中公司優秀的成本管控能力鑄就的高毛利率水平,更是對“中國技術+東南亞資源”範式的認可。
從印尼的鋁土礦禁令到東南亞的電解鋁產能擴張,從中國工業體系的產能溢出到國際產業資本的集體背書,多重確定性因素的疊加,終將回答開頭的那個問題。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或許這正是市場最珍視的稀缺性價值。
三、結語
南山鋁業國際既非傳統意義上的資源型企業,也不是單純的技術輸出者,而是通過將中國工業化沉澱的工藝know-how與東南亞資源稟賦精準耦合,在民丹島上締造出一個區域產業鏈的中心。
這或許預示着一種新出海範式的誕生:當中國製造從產品輸出轉向能力輸出,從市場開拓轉向生態共建,那些既能穿透地緣壁壘、又能紮根產業土壤的企業,更容易獲得市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