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意人or企業家
周鴻禕於98年開始創業,他是中國互聯網行業首批創業者、中國互聯網思維的開拓者,同時也是不少人眼中的行業“破壞者”和顛覆者。
無論是在中國的企業家羣體,還是在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周鴻禕都是一個分量極重的標誌性人物。
而除了上述標籤外,更吸引人關注的是,還有周鴻禕不循規蹈矩的性格和作風。
“好鬥”曾經是周鴻禕身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標籤,與李彥宏出庭對峙,掀起與馬化騰的3Q大戰,和雷軍、馬雲等一眾互聯網大佬“掐架”……
從當年的“好鬥”到紅衣大叔,再隨着AI浪潮的到來,如今他也被稱為AI佈道師。
但對於怎麼定位自己?周鴻禕則表示,首先自己是一個產品經理。因為任何一個偉大的企業,偉大的事業,都源於一個產品的創意。
一個企業要能成立,有的人是企業家,有的人是生意人。他稱,當然希望自己做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對於兩者之間的區別,周鴻禕指出,生意人是機會驅動。只要有賺錢的機會他就會抓住,所以生意人也會很賺錢。
但企業家是能夠創造一個產品,通過提供這個產品給社會、用户創造價值從而得到回報。他能產生一個比較堅實、solid的一個商業模式。
所以企業家跟商人還是有不一樣。企業家的基礎一定是產品,產品的基礎一定是你解決了一個讓大家很痛苦、或者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問題,給社會和其他人創造了價值。
所以這麼多年一直激勵自己的動力就是自我的成就感。
周鴻禕説,自己的成就感不完全是為了掙錢,因為對自己掙錢的能力倒不是很懷疑。
但是一直的一個成就感來源於小時候看的這個書啊和報紙留下的印象,就是受到硅谷的影響。
硅谷那些偉大的企業,無論是英特爾、微軟,還是蘋果,還有當年的Atari做遊戲機的。
實際上,它都是創造了一個產品,然後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為這個社會提供了價值,這就變成了自己的一個價值觀。
所以對於自己的角色定位,周鴻禕認真總結道:
首先要從產品出發,所以首先是一個產品經理。
然後第二個,光做這個產品自嗨是不夠的。你要真的影響很多人,要在商業上把它做成功,這樣才能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才能去改變千千萬萬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所以他希望是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02. 愛表達、愛説話的三個原因
周鴻禕稱,企業家可能又分幾種。
有一種屬於比較沉浸的企業家,就是不太説話、不太愛表達;那麼自己是屬於愛表達、愛説話的一類。
之所以愛表達,可能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一開始自己就在互聯網上創業,那互聯網創立的遊戲規則,當年就講了一個叫“eyeball,眼球經濟”。
就像當年張朝陽也好,馬雲也好,在互聯網上大聲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本身是你做企業的一部分,是一種宣傳自己贏得支持的一種手段。
所以,互聯網的企業家和傳統企業家的分水嶺,大概就在這。
因為很多傳統企業原來他是悶聲發大財,特別很多生意人,他的生意是不能為外人所知的。
因為知道了,他的生意就不一定能做得下去了。他們是利用很多信息不對稱,或者利用一些獨特的資源。
但互聯網,首先你是為消費者服務,這是必須要公開化、透明化。
第二個,就是跟自身經歷也有關係。
周鴻禕稱,因為在從小做到大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挑戰,比如説來自於巨頭的這種絞殺等等。
然後,你發現你唯一的方式就是大聲的把你遇到的問題説出來,然後來贏得公眾和媒體的支持,所以,這也是被逼無奈。
第三個,自身性格。
周鴻禕表示,其實有自己思考的這樣一個過程,但是他更喜歡的思考方式就是公開的把自己想法講出來。
他覺得一個想法在心裏覺得想的很成熟的時候,並不見得真的把它想通了。要能很好的像講課一樣把它表達出來,它實際上是一個對自我想法的訓練和提高的過程。
周鴻禕説,這也是他個人自我學習的一個方式。
講的過程中,自己可能會遇上講不下去,遇上磕絆了,那説明這個想法還有問題。
實際上在講和跟人溝通的過程中,自己也能產生了很多靈感,那同時也需要別人給到很多反饋,有正向的,覺得被説服了;也有負向的,比如説給自己一些挑戰。
那這些挑戰的這些想法,會促使去調整自己的説法。
周鴻禕表示,最近幾年,感覺就是除了做企業之外,自己很多失敗的教訓、成功的經驗,包括一些個人的經歷,對很多中小企業、很多年輕的創業者,甚至對職場裏比較迷茫的年輕人,還有比如説在大學裏學習或者畢業不知道怎麼找工作的大學生可能會有些幫助。
所以他願意把這些想法分享出來,這也是他比較喜歡愛説話的一個原因。
03. 年輕人要勇於表達、不怕犯錯
周鴻禕稱,前兩天剛跟馬未都做了次交流,倆人有很多觀點很像。
“你不覺得我們中國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啊,就是我們不太鼓勵公眾表達的。我們總是説謙虛低調、言多必失,然後沉默是金,説話要注意……”
“但是呢,比如説我們學的功課叫語文,“語文”——語就是説話,文就是寫作。那如果你不會説,實際上這個表達能力就掉了一半。”
周鴻禕稱,公眾表達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你去面試,你需要表達;你去融資、去向資市場去做路演,包括你做產品,你也需要表達。
為什麼有的人產品界面做的這麼差?就是因為他缺乏跟用户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周鴻禕覺得年輕人應該最大的成優勢是:不怕犯錯,因為沒有包袱;也不要怕説錯話。
最怕的是説錯了話,自己不知道説錯了,更可怕的是明知道自己説錯了,還很固執,非要去抬槓。這兩個是必須要避免的。
但是,有的時候口無遮攔會成為一個優勢。比如説,在團隊溝通管理的過程中,這樣會顯得非常簡單。
周鴻禕談到前兩天在網上專門講了一個免費的公開課,叫“如何講演”。
實際上,就是如何公開表達。
你看國外喬布斯也好,馬斯克也好,扎克伯格、比爾蓋茨……哪一個不是個性張揚?
個性張揚不一定有創造力,但是個性像小綿羊一樣的人,他一定沒有創造力。
他指出,我們的教育裏邊,培養小孩兒公眾表達能力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大家不喜歡脱稿講話?
害怕脱稿講話的一個本質原因,是害怕失敗、怕丟人、怕沒面子。
如果我們培養了一種害怕失敗的一種文化,一種害怕面子文化,你知道它會影響什麼?會影響一個人的求職能力。
這個面,如果再説大一點,包括中國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創新呢?
因為創新十有八九必然失敗,跟着大家走,別人這條路已經走過了,那走起來肯定十拿九穩。
要走創新的路,想幹一個別人從來沒敢幹過的事兒呢,失敗率一定很高。
如果你特別怕失敗,特別怕面子問題,那你就不敢去創新。
04. 成功的三個因素
有本書叫《異類》,它就分析當年喬布斯、比爾蓋茨這批人為什麼成功。
周鴻禕覺得大概有三個原因。
一個是,運氣。
比如説,當年比爾蓋茨、喬布斯這些出生早點,等到電腦信息革命起來的時候,他們已經到大公司工作了。但在大公司穩定工作的人,是不可能抓住一個創新的機會,因為早期機會風險很大。
如果他們年齡再小點,這個信息大潮起來的時候,他們又還在上大學。當然比爾蓋茨是提前退學了,喬布斯可能乾脆就沒上大學。
再看中國互聯網裏,馬雲年紀大了一點,像馬化騰、丁磊、陳天橋、張朝陽,都屬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
也就是説,在中國互聯網差不多在95年、98年開始起來的時候,這批人正好趕上了好時機。
再比如説,現在AI來了,大環境給了機會,你就要去抓這個機會。
雷軍曾經打了一個比喻説,“風口來的時候豬都在天上飛”老被人誤解。周鴻禕覺得,還是要有風,沒有風即使有翅膀也不一定能飛得起來。
第二個原因,在《異類》那本書裏也提到了一個“一萬小時定律”。表面上,大家喜歡把成功渲染的很神奇;實際上,真正成功還是要花很多努力。
第三個原因,他表示也是自己現在想總結但還沒總結的特別到位的:小時候的這個教育和做對了哪些東西?
第一個,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周鴻禕稱,自己和很多人的差異就在於自己很早就樹立了一個“我要做產品”這個價值觀。
初三的時候,周鴻禕第一次接觸到電腦,就覺得這東西特別神奇。很多人第一次接觸電腦,可能就是喜歡玩遊戲,他也不例外。
但是可能他跟別人的差別就在:自己就在想這些東西是怎麼做出來的。
因為他覺得如果能做出一些好的遊戲,能做出一些好的產品,讓別人來用,這是一件讓人非常高高興、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所以這個價值觀就就貫穿了他從十四歲到現在,大約四十年。
“你看在不同的年代,不管我賺到錢還是賠錢了,這個想法都沒有改變過。”
周鴻禕説,賺錢很難成為一個高遠的理想。
因為賺錢是這樣的,要麼你賺到了,你就沒有動力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就過早就退休了。
要麼你賺不到錢很辛苦,你也就放棄了。因為不賺錢你也能活下去。
在不同的階段做硬件也好,做軟件也好,做服務也好,做網站也好,今天做大模型也好,我都是希望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產品。
周鴻禕稱,能影響改變很多人,這是自己最大的一個價值觀。
有了這個價值觀之後,你才能做選擇。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現在做選擇很痛苦,因為沒有一個價值觀,就沒有一個判斷標準,他在選擇面前就是怎麼選擇都可以,就隨波逐流,或者不知道怎麼選擇,所以迷茫,乾脆不做選擇,就躺平。
第二個,就是年輕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周鴻禕稱,很多家長老覺得,學生的主要目標就是學習。除了學習考試,其他都是不務正業,這些觀點他認為都很都很迂腐。
就像今天自己在網上拍點視頻,就有很多網民老覺得好像是不務正業,他們就覺得自己每天都應該勤奮工作,這種觀點都很狹隘。
他説,自己屬於興趣愛好比較廣泛的,那這裏邊正好是有計算機。
父母工作的單位是搞測繪,所以83年、84年的時候就已經有電腦了。然後85年上高中,上的第一個高中學校也有電腦,還有集體的計算機課。
周鴻禕調侃道,那時候到機房去還要換上衣服、換上拖鞋,一屋子的臭腳丫子味兒。機房都鋪的防靜電木板,把電腦當成很金貴的神一樣的東西供起來。
所以他也在那時候自學了編程、自學了basic語言。
“到今天我都很難體會説,你把一段代碼敲進去之後,在屏幕上就能生成你的程序運行的結果。
那種感覺,就像你能操縱世界一樣。”
“所以,我對電腦是有一種非常濃重的興趣和愛好。倒不是説,今天每個人都應該愛好電腦,但是你一定要有愛好。”
如果把愛好和職業發展方能結合起來,這個愛好的動力是最大的。
最後周鴻禕表示,也想給今天的父母在教育小孩的時候或者給今天年輕小孩一些建議。
一個就是,要早日確定自己的一個價值觀;還有一個是,要找到自己興趣愛好的方向。
05. 人一定要有愛好,有愛好才有方向
當下,很多年輕人存在一種迷茫感,甚至是一種無力感。對此,周鴻禕給出了一些建議:第一是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
他認為人一定要有愛好,有愛好之後才有方向。或是想當個畫家、想拍個電影、想開個遊戲公司,什麼想法都可以。但一定要有給自己找到一個發展的方向和設立一個目標。
第二是價值觀。周鴻禕表示,人都想賺錢,都想階層躍升,這都是手段。一個人憑什麼能躍遷?一定是為別人創造了價值。所以幫助別人成功的事業最成功,幫助別人賺錢的事兒最賺錢。他的價值觀就是能夠創造出新的產品。
第三是有一個大的人生目標。
關於如何實現目標,周鴻禕表示,在做選擇的時候,要看對自己的目標是不是有幫助。
對於太宏大的目標,周鴻禕建議分解成小目標,他的方法是反對宏大敍事,把問題進行分解、逐層落實。比如自己當初宏大的目標是要做產品,而具體的方案是將來要做家公司。
周鴻禕説,當時自己還在上高中,那麼第一個目標就變成要先上大學,學計算機專業。又擔心如果上不了,或者萬一考不上好大學,所以就將目標定為通過物理計算實驗保送。為此,他整個暑假都在做物理題、看物理書,準備了一年的時間。
最後會發現,無論幹什麼事,都會回到找方向學習、變成這個領域的專家上去。
最後,周鴻禕坦言,希望《格隆博士會客廳》這個節目能受歡迎,但是自己得潑點冷水。
“像我們認真地問,認真地答,沒有人會看。沒有人會有耐心認真地聽我們講這個邏輯,雖然這個邏輯很有用。”
他表示,自己在網上看到那些熱門的視頻都是:三十秒教人怎麼賺一個億、一分鐘教人如何成功、十秒鐘教人如何解決一個問題。但實際上,大家獲得的只是一種虛構的情感價值或安慰感。
很多人老問他人工智能怎麼辦。他就會反覆問對方,在人工智能上做了些什麼?看了多少篇論文?用了多少工具?會不會每天試用國內的大模型?以及是否發現有不好的地方並做一個用户體驗分析?
他表示,自己每天晚上都多花兩個小時,在國外的網站上看各種消息。
周鴻禕還指出,年輕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目標分解到,變成每天動動手,動動腦子就可以乾的事兒,要讓自己每天都很踏實地學習、工作。
06. 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你需要像“傻子”一樣
出身在一個普通家庭,家庭生活對周鴻禕的人生是有幫助但並不算太大。這些幫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習要求嚴格,二是保持一個好奇心。
在自身的發展方面,從小周鴻禕就顯示出過人的聰明,特別喜歡讀書。所以對於現在的孩子只看短視頻不閲讀,周鴻禕表示自己很疑惑。
在自己做了一段大模型之後,周鴻禕便反思人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很多人對大模型有誤解,認為人腦和大模型就像硬盤和內存,可以直接把知識放進來,這便是一個巨大的誤解。這樣放進來是沒有意義的,就像有些東西只靠死記硬背,但根本記不住邏輯,也不會用邏輯去推理,這種就不叫知識。
真正理解的知識實際上是在你的大腦裏經過分析、推理、分解之後,產生了很多實質的變化,產生了很多新的神經網絡的連接。
在周鴻禕眼裏,學習和閲讀非常重要,畢竟能寫到書裏的內容與今天任意一個人在網上發表的信息是不一樣的。
網上信息很多、數據很多,但信息未必是知識,知識未必是智慧。通過讀書,從在書中知識裏提煉出來的精華才是智慧,這個智慧能在大腦裏發揮作用。
雖然大家從短視頻也能獲得一些知識,但短視頻中噪音太多、信息量數據量太大,而且很多人短視頻完全是為了一種情緒價值,並不是為了對自己的大腦起作用。
所以今天的孩子不讀書而只看短視頻,他的大腦將會是嶄新的,可能不會產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邏輯的推理,這些是沒有幫助的。
人要會廣泛的閲讀。而現在很多人閲讀是為了應對外界要求,沒有把閲讀當成一種樂趣。他們讀書只是為了父母、為了老師,不讀書就要被懲罰。
很多人離開學校就不讀書了,但實際上離開學校到社會上工作,或者創業,都要養成一個終身學習的習慣。因為在社會上、職場裏遇到問題會比在學校裏遇到的問題更加複雜。
關於這一點,實際上它是一種反人性的,因為它對大多數人來説並不舒適。對於這種能力怎麼建立,周鴻禕提出了兩點,一個是興趣,另一個是好奇心。
在當今社會,孩子們的好奇心是如何消失的,可能與很多老師的教育有關。周鴻禕在訪談中説他自己就是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而且一直保持,也因這個好奇心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在大家眼中,年輕人有好奇心很正常,但像他50多歲的年紀碰上新事物還激動不已,大家會覺得他不穩重。
但我們面對新事物,只有像小朋友或是無知的傻子一樣,你才會問出很多奇怪的問題。有了好奇心,就有了探索欲。
07.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未思成先思敗
訪談中,周鴻禕還談及如何面對創業過程中壓力山大、夜不能寐的危機時刻。
他表示,創業者作為一個企業的CEO,面對公眾,面對媒體,面對自己的團隊員工,肯定不能表現得驚慌失措。如果創業者驚慌失措,人心就散了。
這種時候,創業者並不是要裝得雲淡風輕,而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他認為,勇士和懦夫在戰場上都會感到恐懼,但他們的差別就在於能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學會控制情緒是一門課,周鴻禕的方法是先預想到最壞的結果。
他評價自己稱,小事兒抓狂,大事還相對比較冷靜。比如一個產品沒做好,一個字寫錯了,或一個短視頻沒拍好,自己有時候會比較生氣,把人找來訓一頓。但如果碰到公司生死關頭、大的策略抉擇時,自己反而會表現得比較冷靜。
訪談中,周鴻禕還回憶了創業過程中的2個生死攸關時刻。
當時3Q大戰的時候,對方彈窗二選一,那會周鴻禕自己也很迷惑,不知道用户會做什麼樣的選擇。不過,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九死一生準備。
周鴻禕認為,如果創業者沒有做好這種思想準備,只是見招拆招的話,每一步就很慌了。
人生面對大的選擇時,一個方法就是想到最壞的結果,做一個推演看自己能否接受,不要老想着僥倖,想着最好的結果。
在三六零上市前夕,周鴻禕去美國路演,國內有一個競爭對手誣吿三六零,導致有關部門入駐,要查封掉公司。
他回憶,自己當時感覺像是天塌下來了,心裏特別難受。當時,他預想的最壞結果:這不就上不了市嗎?如果上不了市,就再換個時間上,路演就當來美國轉了一圈,積累一些路演的經驗,練練外語。
他建議,創業者應該未思成先思敗。創業不要老夢想着一下就獲得成功,想着我要成為下一個張一鳴、成為下一個劉強東。要先想能不能接受失敗,如果能夠坦然接受失敗,你再去創業。
他補充稱,創業很少有非常順利的,十有八九是以失敗吿終。從中國互聯網公司來看,每家公司成功上市時的商業模式和最早融資時的商業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創業需要一個良好的心態,一個有着成王敗寇文化的人很難創業。如果一個社會上成王敗寇的文化盛行,這樣的土壤中很難長出像OpenAI這樣的公司。
他認為,做企業就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隨着企業的發展,總會碰到新的問題。
社會要鼓勵更多的創新,就要鼓勵大家不怕失敗。如果小挫折也算一次小的失敗,企業每天都在失敗。在失敗中集小勝,通過集小勝獲的一次大勝。
周鴻禕表示,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就應該教育他臉皮要厚一些,心理要強壯一些。不要碰到點困難,碰到點挫折,甚至碰到點欺凌,就覺得人生就沒有希望了。
他認為,年輕人應該對用户的需求、對技術的變化、趨勢要變得敏鋭,但在涉及到個人成敗得失上要變得遲鈍一些。
做企業、創業,只有讓身心變得強大起來,才能去克服外在的困難。
08. 小公司應該先遠離大公司的核心領域
在格隆博士會客廳現場,周鴻禕直言,自己的主張是創業者沒事別惹事兒,因為創業者的主要資源有限。
他認為,小公司應該專心做好自己的產品,把注意力放在產品上,應該面對自己的用户。
只要創業者把用户伺候好了,什麼事情都有了一個基礎,而不是瞄準競爭者。一旦創業者瞄準的是競爭者,有時候就會被帶歪。
在談及3Q大戰騰訊的經歷時,周鴻禕表示,自己當時碰上巨頭挑戰的時候,並未進行精心的策劃。
現在,中國互聯網經過3Q大戰後,整個氣氛還是被改變了很多,包括騰訊也做了很多改善。
他表示,自己很佩服騰訊和馬化騰,馬化騰是一個善於改變和調整自己,不斷修正自己的一個人。而騰訊作為領頭羊,做出改變,對整個互聯網的文化也有了很大的促進。
當年,互聯網有一種叢林文化,很多小的互聯網公司曾經也被淘汰了。當時,自己面臨的處境就像打架一樣,沒有選擇。
周鴻禕認為,創業者在面對大公司的時候,第一個策略不是先打,而是先保持遠離,不要進入大公司的核心領域。
他舉例稱,目前很多人在做大模型的套殼,如果創業者跟在OpenAI後面行動,一旦OpenAI推出一個新版本,自然就會被碾壓。這種時候你就不能説大公司欺負你,本來這就是大公司前進路上的必經之路。
周鴻禕認為,小公司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大公司對很多事兒看不清、看不起、看不懂,才給了小公司機會。
以前,OpenAI做AGI的時候,也沒人相信,在今天全世界人都相信AI的時候,如果創業者在做大模型的時候還要跟大公司競爭,就會失去很多先發優勢。
如果被大公司瞄上了,周鴻禕認為,小公司應該示弱和示好,要讓自己表現得比較無害。避免跟大公司發生激烈的衝突,避其鋒芒。
此外,小公司還可以和大公司結盟,接受大公司的投資,這樣不僅避免了跟大公司的競爭,還贏得了大公司的資源和資金支持,把一個對手變成了朋友。
周鴻禕建議創業者,沒事兒不惹事兒,但出了事,就不要怕事兒。與其悄無聲息地被人摁死,那不如轟轟烈烈打一次。打的結果不一定就能活,但不打肯定是死。
很多人老以為周鴻禕熱衷於打商戰,但他在格隆博士會客廳澄清,其實真正的戰士是最不喜歡戰爭的。真正打羣架的時候,很多時候不看技術,而是看氣勢,就是你敢不敢打。
在經歷過一系列的商戰後,周鴻禕建議,創業者最好不要打商戰,從一開始就要找好自己的發展路線圖,避開大公司的路線。
第二,要“傍大款”。
第三,有的時候要保持示弱和低調。高調是可以面向用户高調,碰瓷大公司是最要不得的。因為碰瓷就暴露了你的戰略目的,讓你進入了大公司的視野。
09. 公司定戰略首先要符合國家的大方針
在此次深度訪談中,格隆博士指出,中國的企業不單單涉及處理市場的關係,行業競爭的關係以及產品的關係,還得跟政府有點“關係”。中國企業家往往會對此諱莫如深,但這又是他不得不非常認真的去對待和處理的一個非常大的變量和變數。
對於格隆博士問及的“如何處理政企之間的關係,兩者各自應該扮演個什麼樣的角色才是最合適的?”
周鴻禕認為,中國政府作為一個有為政府,在經濟、產業方向上都是發揮着巨大作用的,所以不跟政府打交道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中國做商業,周鴻禕表示自己秉持着以下這幾個觀點:
首先,定出公司戰略的時候,不能只考慮賺錢,公司的戰略必須要符合國家的大戰略。
他提到,雷軍有時候也講順勢而為,而中國最大的勢就是政府的想法。所以他表示自己最近兩年做了兩屆政協委員,經常看一些政府的文件以及政府的報道,因此在制定公司戰略的時候,比如政府比較重視硬核科技,安全和發展的統籌,這些概念一定會先理解,並且站在政府重視的跑道上去發力,幫助國家解決一些硬核的例如影響民生的問題。
與此同時,公司定的戰略一定是要符合國家的大方針的,在介紹自己公司戰略的時候也要得到政府的認可和支持。
10.上“科技高山”,下“數字化藍海”
周鴻禕強調自己有一個叫“上山下海扶助小微”的戰略。
其中,“上山”是指上“科技高山”,即解決國家一些“卡脖子”技術難題。“下海”就是自己甘當配角,進入數字化藍海,強調幫助各地政企轉型升級。
周鴻禕認為成熟互聯網公司跟普通的新創公司不一樣,前者或多或少都算是享受了時代紅利的。他表示自己從國家這兩年的政策中讀出來,希望公司能幫國家解決一些急難卡慢的問題,而不是永遠在那計算掙錢的事。
他表示,解決國家這些難問題或許不一定能掙錢,但是一旦替國家解決,國家就會覺得這個企業很有價值。包括老百姓和社會對一個好公司的判斷就是他們離不開,覺得這公司對他們很有用,有的公司就沒有這個價值,雖然它很掙錢,但有朝一日它倒閉了,大家也都不會覺得生活中失去了什麼。
所以,周鴻禕強調,一個公司每年拿出來一點錢來幫國家解決一個技術問題或一些急難卡慢的問題,國家對它的重視程度、認可程度就會非常不一樣,它就會得到很多支持。
他還表示,未來360公司五年的一個目標,就是解決人工智能安全問題。這不僅僅是商業問題更是建立了一個國家關心的目標。同時,就公司層面而言,有一個比較高遠的目標也容易凝聚人。
周鴻禕指出,雖然最近談新質生產力,談產業數字化都是圍繞着國家的各個層面,但現在國家關心的卻是中國這許許多多的傳統制造業,特別是擁有先進製造業國家,要防止出現美國那種製造業空心化的情況,所以國家現在最着急的一個戰略就是要幫助傳統企業,特別是製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因此,他表示,要放低身段,在這諸多行業裏邊要有一個充當配角的心態。要把自己掌握的像大模型、大數據、雲計算技術拿出來幫助各地政府、政府的委辦廳局、團體部門以及各地的傳統企業轉型升級。這樣公司也跟很多政府和傳統行業就不是一個競爭的關係了。
目前公司跟很多地方政府都有合作,因為各地政府需要公司來幫他們提出方案、解決安全問題,而且還能給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助力,同時公司也是通過幫助政府解決問題來創造良好的政商關係。(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