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説好的千股升停呢?
格隆匯 08-28 20:43

今日,再次見證歷史。

開盤的第一秒,上證高開5.06%,深成指開5.77%,創業板開6.96%,房地產、券商等多個板塊曾集體升停。

按照市值增量算,這是一個超過4萬億的超級大禮包!

然而,還沒到手,duang一聲,又下去了!

截至收盤,三大指數僅收升1%作用,全市場5200多家,僅有100只收盤價高過開盤價,升停數從幾百急速回來至僅有41家,絕大多少早盤第一時間殺進去的,全都成了甕中鼈,莫名恐懼感油然而生。

好端端的救市,結果確實一根長長的、非紅非綠的大棒,驚掉所有人下巴:

説好的千股升停呢?説好的喝酒吃肉呢?

01

在今天的1分鐘牛市行情中,北向資金大規模出逃是引發行情拉胯的一大推力:9:32分,-37億元;11:30分,-43億元;13:14分,-60億元;13:56分,-70億元;14:13分,-80億元;14:30分,-90億元。最終單日大幅流出82.47億元。

這兩個月到現在,已經基本沒人再質疑外資出走對A股的影響力了。

從8月7日至今,外資一共大幅流出853億元之巨,非常之罕見。

如此連強救市政策都挽不會出走的決心,外資究竟跑什麼?害怕什麼?

這裏,我嘗試着來解釋其中的緣由。

第一,對國內宏觀經濟預期較差。7月份的社融等宏觀數據大幅不及市場預期,以及社零消費、固定投資等表現都不太樂觀,讓外資對經濟的預期比較悲觀。

第二,人民幣貶值。外資進入A股交易,尤其是做短期的交易盤,比較在意人民幣匯率的問題。

只要人民幣有貶值的壓力,不少外資交易盤大概率就會趨向於流出,畢竟在場內看不清基本面,回報率不確定,但匯率損失卻是相對確定——美聯儲加息尚未結束,人民幣卻已經多次調降利息。

第三,或有不懷好意的意圖。外資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各類外國投資者組成。一部分外資除了賺錢目的外,還會興風作浪。

8月11日,市場傳言外資受到指導,因為美國對中國的投資限制,需要撤出對中國某些行業的投資,包括證券標的。這是無法證實的小作文,但當天外資大幅流出123億遠之巨,也實實在在對盤面造成了影響。

此外,國際機構惡意唱空的聲音突然變多,尤其高盛這樣的牆頭草,更是各種真假難辨的唱空小作文漫天飛。

雖然7月經濟表現沒有那麼樂觀,但好在政策已經全面轉向,包括貨幣政策、房地產政策、債務化解政策等等。7月經濟再難,也沒有4-5月連續邊際下滑那般不好,且當時政策還保持定力(沒有什麼政策)。但當時也沒見外資如此集中大幅流出,反而保持温和流入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鉅額拋售中,排名前6為貴州茅台、招商銀行、隆基綠能、五糧液、邁瑞醫療、中國平安,額度分別為64.4億元、60.44億元、51.9億元、51.1億元、40.9億元、39.87億元。如此短時間且如此大規模地集中拋售A股各類行業茅,到底是什麼用意?

事實上,外資砸完之後又大幅流入給市場造成極劇烈波動的行為,已經不是一兩回了。在2022年,外資集中砸盤過兩次非常大的。

一次是3月7日至3月15日,短短7個交易日,外資瘋狂減倉A股667.5億元,每日流出分別為82.7億元、87億元、109億元、33.7億元、50.4億元、144億元、160億元。此輪集中大幅拋售,導致滬深主板指數均重挫逾11%。

另一次是去年10月,外資淨流出A股573億元。其中,拋售貴州茅台150億元,把股價從1800元砸到跌破1300元。

不過回頭看來,最終等市場回暖過來,它們還是會大幅流入的。但這種持續大規模來來回回的操作,更值得我們深思。資本之所以經常這樣拾掇着手腳費神費勁去做進出波段偷雞,而不肯長期地放着陪伴A股一同成長,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我想着絕對不僅是長期信心不足所導致。如果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那麼外資大概率還是會累死今天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興風作浪。

02

不過,對於國內投資者來説,這個雖然虐我們千百遍,我們依然對她如初戀的A股市場,或許不必像外資這樣的牆頭草左右搖擺。

現在,市場的暖風已經越來越旺。針對昨天財政部、税務總局、證監會的“四箭齊發”,其實真的是給足了市場誠意。值得我們再認真愛一次。

第一,證券印花税減半。

1990年至今,A股一共經歷印花税2次上調、7次下調。最近兩次均發生在多事之秋的2008年。

當年4月24日,印花税從千3大幅下調至千1,當天滬指暴升9.29%,創近7年升幅最大記錄,個股全線升停,券商板塊連續兩天升停,7個交易日暴升40%。

9月19日,印花税從雙邊調整為單邊徵收千1。當天滬指暴升179點,升幅9.45%,個股幾乎全線升停,重複4月24日暴升一幕。券商又是接連2個交易日升停,7日暴升52%。但調整印花税帶給市場的短期刺激,並沒有支撐行情走多遠,就繼續迴歸到之前的下跌趨勢。

不少人從這些過去的案例來隱射現在,覺得現在也會是短期升一波,繼續下跌探底。但這種想法似乎有些刻舟求劍,因為現在的宏觀環境與2008年當時正在發生的次貸危機並不能相提並論。

本次調低印花税,仍然是有些超市場預期的。雖然小作文傳聞多次,以及官媒屢次吹風,但仍有相當多的投資者覺得不會調降,因為他們覺得財政部缺錢。但事實上,落地印花税政策的速度與效率還是很OK的。

第二,證監會進一步規範股份減持行為。

原文是這樣説的: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淨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於最近三年年均淨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

這一點大大超出市場預期,可謂是一招影響深遠的秒棋。破發不能減持,倒逼未來上市公司在IPO的時候合理定價,再也不是過去那種高發行價的圈錢玩法了。其次要連續分紅才能減持,倒逼上市企業努力做好主營業務,與投資者站在同一個戰壕裏面。

橫向對比,美股上市公司都可以隨時賣出自己的股票,不受分紅影響。大A在減持這方面已經非常有誠意了,比美股還要嚴格。

在我看來,這一舉措一旦實施會解決過去幾十年IPO“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超額募資”三高頑疾。同時要分紅才能減持,將打消一些場外企業抱着上市來圈錢的念頭,並促使場內企業實控人想方設法經營好公司,淨化過去那種大股東減持坑害中小投資者烏煙瘴氣的環境。

從更大維度看,之前A股單純的融資市的角色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未來,股市將取代樓市成為居民財富的蓄水池。

第三,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

目前,A股兩融交易佔A股交易額比重約為7%,處於歷史較低位,而歷史平均水平基本在9%左右。以保證金比例調整線性推演統計,可以帶來兩融餘額25%的增量,預計增量資金接近4000億元。

2010年券商兩融業務開始起步。2012年轉融通開啟擴寬證券資金渠道,兩融業務迎來爆發,到2015年6月一度達到2.5萬億元之巨。後來牛市破滅,監管層調整對於兩融業務的態度。

2015年11月,證券交易所將投資者融資保證金比例由50%提高至100%。此後一直沒有動過保證金比例。而此次是兩融業務開通以來首次下調,將放大融資買入交易槓桿。

很顯然,監管態度變了,讓你加槓桿炒股。

第四,階段性收緊IPO節奏。

回顧歷史上A股IPO暫停或放緩的時間段,多數能夠緩解市場資金壓力,發揮一二級市場的逆週期調節機制。

總之,監管層打出的政策組合拳是很有誠意的,也代表了高層對於“活躍資本市場的”的決心和毅力。通俗來説,或許就是國家想要拉昇股市來改善社會悲觀預期,讓大家賺到錢刺激消費。

雖然今天的市場交易似乎不大買賬,但我們真不可低估這種決心。它的後勁,還是有很大的。

03

現在,滬深300的PE為11.6倍。而2019年初、2020年3月,2022年10月,滬深300的PE為10.11倍、10.76倍、10.4倍。從這個維度看,A股大盤向下的空間確實不大了,賠率已經越來越高了。

目前,政策底已經出現,市場底是否已經出現,暫且不可知,需要行情走出來事後確認。在當前磨底的一個階段中,尋求超額收益機會,就需要找到市場共識。

7月25日至8月25日,外資累計流出251.89億元。但卻逆勢大幅流入非銀金融,額度高達118.7億元,排名所有行業第一。同期,內資融資淨買入額最高的同樣是非銀金融,額度達到90.3億元。

這都是在大盤持續大跌的背景下發生的。要知道,過去很多年,非銀金融板塊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不受機構待見的。但現在的態度已經發生了逆轉,主要邏輯還是因為“活躍資本市場”的戰略定調改變了行業中期維度的基本面,詳細邏輯見《內外資逆勢抄底券商》。

最後提醒一下,我們不可忽視和低估高層的決心和意志。對於聰明投資者而言,當前應該樂觀積極起來才是理智之舉。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