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信證券研究,作者:陳竹 韓世通 登
2022Q4以來,南北向資金共同加倉醫藥生物板塊,其中以醫療設備、研發外包、藥品及醫療服務板塊最為明顯。南北向資金的加倉突出醫藥板塊當下三大投資核心邏輯:醫療新基建、創新產業鏈及後疫情消費復甦。我們認為,醫藥板塊已逐漸走出疫情帶來的擾動與波折,當下正站在新週期的起點,未來將圍繞三大核心邏輯持續增長。
▍北向資金2022Q4以來加速流入醫藥行業,持倉市值增加幅度市場領先。
醫藥生物是最受北向資金青睞的板塊之一。2022年Q4至2023年1月30日,醫藥生物板塊陸股通持倉市值增加470.96億元,其中2023年增加210.78億元。細分子板塊來看,醫療設備、研發外包及醫療服務板塊的持倉市值增加幅度最為明顯,體現出醫療新基建、創新產業鏈及消費復甦三大主線邏輯
▍南向資金生物醫藥持倉市值同樣明顯提升,但主要集中在2022Q4單季。
港股醫藥生物受到南向資金追捧,港股通持倉市值在過去4個月內大幅增加。自2022年9月30日以來,港股醫藥生物板塊的港股通持倉市值增加了1219.50億港元。總體而言,資金加倉港股醫藥板塊邏輯與A股類似,聚焦醫藥新基建、創新產業鏈及消費復甦三大主線。因港股缺少大市值醫療設備企業,故持倉市值較少,但增幅依舊顯著。
▍2022年前三季度受到疫情封控以及消費大環境因素的影響,醫藥各板塊業績分化明顯,但整體成長性依舊穩健,並終在Q4迎來反彈,南北向資金均強勢加倉。
雖然醫療健康產業依然面臨國際環境政治局勢不明朗、經濟增速和消費能力因疫情影響增速放緩、資本市場對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熱度減弱的大宏觀環境,但也伴隨着二十大後強化內循環和安全自主可控的政策大基調下的進口替代、產業升級和醫療、科研大基建加速的大趨勢。結合共同富裕的主基調,深度變革的醫改方向和趨勢性都已逐步明朗,2023年在消費復甦預期加強、政策預期逐漸明朗以及國內外政治環境逐步走向穩定的大環境下,建議聚焦三大核心邏輯,關注圍繞國產自主化、國際化、高端製造、普惠醫療等優勢賽道佈局的優秀企業。我們要用前瞻的眼光去發掘在技術和管理能力上突出的企業,提前佈局在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的“隱形冠軍”。
▍風險因素:
控費政策超預期風險;投融資不及預期風險;新藥臨牀試驗失敗風險;個股業績不達預期的風險。
▍投資邏輯:
2022Q4以來,南北向資金共同加倉醫藥生物板塊,其中以醫療設備、研發外包、藥品及醫療服務板塊最為明顯。南北向資金的加倉突出醫藥板塊當下三大投資核心邏輯:醫療新基建、創新產業鏈及後疫情醫藥消費復甦。我們認為,醫藥板塊已逐漸走出疫情帶來的擾動與波折,當下正站在新週期的起點,未來將圍繞三大核心邏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