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基民之苦

今年以來,A股這波大跌行情已經超出絕大多數人的預期。滬指下跌17.5%,深成指下跌27%,創業板指下跌逾32%。

短短4個月,滬深京三市總市值蒸發逾16萬億元。這讓直接下場參與交易的股民很受傷,當然間接借基金入場的基民同樣很痛苦。

今年一大批明星基金翻車,淨值跌超50%的並不少見。投資羣裏流傳了一張長長的基金經理的圖應該都有看到過吧!據天相投顧,一季度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合計虧損1.3萬億元,基民損失慘重。對此,有挑刺的網友問到:哪有做生意大幅虧損,還有發財的?

當然有。

近日,一則有關基金公司的報道推送,更是讓基民們寢食難安。這不是為了奪眼球的標題黨,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

有人説,2015年股災收割的是高槓杆加倉的股民,而這一波行情收割的是火熱基金背後的新基民。

01

一樣的結局

2015年大牛市,市場癲狂、放肆大炒特炒垃圾股、題材股。遙想當年,滬深兩市最靚的仔非暴風影音莫屬,連拉29個漲停板,比今年的九安醫療火爆太多。還有,全通教育短短几個月爆拉10倍,一度超越茅台成為A股第一高價股。對了,還記得“為夢想窒息”的樂視網嗎,市值一度高達1700億元。

而這兩年,市場不再瘋炒垃圾題材。不少機構藉着價值投資的幌子去瘋狂爆炒熱門賽道股,廣泛分佈於新能源汽車、光伏、消費行業等。

長城汽車短短2年時間,股價暴漲近10倍,隨後開啟“價值毀滅”,短短半年重挫超64%。

陽光電源1年多時間暴漲超10倍,然後花了半年時間暴跌逾63%。還有金龍魚上市2個月大漲近500%,市值一度逼近8000億元,然後暴跌70%,市值縮水至2400億元。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一些龍頭的瘋狂甚至遠超2015年,然後就是幾百億、上千億、乃至5000億以上市值的蒸發。基於抱團,上證50於去年218逼近2007年的高位水平,遠超2015年的高峯,滬深300同期更是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2015年大牛市可謂是典型的槓桿牛。據海通證券,2015年A股高峯槓桿資金4萬億元,其中場內融資規模為2.27萬億,場外配資1.8萬億。兩市兩融買入額佔A股單日成交額的比例一度逼近20%。

2015年槓桿更多來源於散户。短短1年時間,散户信用賬户開户數飆漲超100%。而此後至今,或於深刻的虧錢教訓,散户個人加槓桿的意願並不強,而更多槓桿資金來源於機構。

據靈點財經統計,截止去年11月30日,機構新增信用賬户同比大增28.63%,而個人為8.74%。再推前至2020年11月,機構新增信用賬户漲幅同比大增38.27%,個人為8.97%。

過去三年,公募基金規模井噴式爆發,從2018年末的13.03萬億飆升至2021年末的25.56萬億。可以推測,機構有巨大沖動加槓桿,資金更多來源於基民。

資金瘋狂入市,抱團扎堆各大賽道龍頭,短短半年、1年,龍頭股價上漲1-2倍、3-5倍,10倍屢見不鮮。

但泡沫終究是泡沫,過去機構猛炒的白馬股一地雞毛。背後收割的是誰?

沒有別人,除了直接入場高位接盤的股民,還有更多場外幻想着白馬股繼續上漲的一大批基民。

這些基民多數是可投資資金並不大的普通人。淨值一天天下跌,跌的不是數字,而是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02

虧錢如瀑布

當然,基民也不是都捱打,也有吃肉喝湯的的時候。據東財數據,2021年全市場各類型基金合計盈利7171.89億元,而基金公司收取的費用高達2700億元,佔總規模的1.08%,佔盈利的37.8%。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管理費已經高達1425億元,同比大增52%。

哇哦,7000多億盈利很厲害!!!細分看,債券型、貨幣性分別穩定盈利2287億元、2159億元。而股票型+混合型盈利僅為1868億元、1186億元。相當於參與A股的公募基金為基民盈利了3000億元,佔總公募基金盈利的42.6%。

當然,股票型+混合型的基金公司從盈利中拿走的蛋糕也不少。單單隻算管理費,2021年分別高達198億元、765億元,合計拿走了這兩類基金總盈利的1/3之多。當然,這裏面還沒有包括託管費、銷售服務費、交易佣金等大筆費用。

2021年,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為7.77%,混合型基金為8.34%。扣除各項費用,基民可謂是小賺一點。

吃肉的時候賺不多,但虧錢如瀑布。

一季度,全市場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為-13.91%,混合型基金為-11.61%。據天相投顧數據統計,一季度公募基金整體虧損1.33萬億元。其中,股票型+混合型累計虧損超過1.3萬億,佔總規模的97.7%。

1.3萬億是一個什麼概念?

相當於虧了2021年兩類基金盈利總額的4.3倍。算上4月份的下跌(滬指4月下跌6.3%),有機構測算兩類型基金大致虧損2萬億元。

對基民更為殘酷的是,虧了這麼多本金,還要虧管理費,基金公司該拿的一份錢不會少。有網友一針見血:原本以為買基金就不會被收割,最後發現買基金是打包成捆還付費讓人收割。

基金公司和基民按理説應該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但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比如去年一季度,市場尤為火爆,基金公司發行422只新基金總募資1.07萬億,成為歷史上最牛的季度:開年第一週就有7只基金““一日售罄”,後續還出現過單隻基金吸金千億規模的盛況。僅在1月,發行規模超100億的有11只。

然而,這一大批基民的資金從後視鏡看,大多都高位站了崗,成了接盤俠,為後面的鉅虧埋下了伏筆。但基金公司華麗轉身,去年末管理規模超1000億有49家,超過5000億的有20家,超1萬億的有4家。另外,有22家基金公司在去年管理規模增長超100%。盈利方面,25家基金公司利潤超過100億元,其中廣發、天弘、富國、博時、國泰、工銀瑞銀均超250億元。

基金公司:呵呵,年輕人,你還是太年輕了。

基民:無奈、辛酸、煎熬,又向誰去哭訴?

03

尾聲

不管是股民,還是基民入場A股,都抱有一顆最簡單直白的“夢想”——靠投資,實現“財富自由”。

財務自由的公式很簡單:財富積累 * 財富回報 ≥ 生活開支。要實現夢想,要麼積累財富存量,要麼提升財富回報率,二者均不可有明顯短板。

然而,現實中,普通人並沒有強大的創造財富存量的能力,也沒有強大的投資能力。結果便是,靠辛苦工作賺來的財富,乘以長期負收益率,離財富自由越來越遠。以上兩項能力都需要長期刻苦訓練,否者搬磚的收入在不知不覺中被偷走。

我們要承認一個直白的、尷尬的現實:對於多數人而言,股市不是提款機,而是血淋淋的屠宰場。

當然,投資能力是可以通過長期刻苦學習提高的。作為歷經沙場的老股民,你至少要理解什麼是優秀的商業模式,股票定價邏輯、DCF估值等等。理解越深刻,長期穩定賺錢就越容易,否者就容易成為被別人收割的老韭菜。

當然,人生髮財還要靠康波,靠時運。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夠把握的大機會可能就那麼1-2次。比如,2007年、2015年、2018年都有危機後的重大機遇。當下的2022年,為了遏制創40年新高的通脹,歐美主流央行均會進行貨幣“緊轉彎”,今年全球風險資產有危,又有機。

不過,這對於新股民、新基民不會那麼容易把握,錯過重大機會其實是大概率事件。有雞湯説的好:

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你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

這個社會最大的公平就在於: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有100種方法收割你,直到讓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怎麼才能少虧錢,少被收割?

在我看來,認清現實,認清自己,最為重要。對投資能力無法提高的普通人,滬深300、上證50或許是才是最好的歸屬。

對可以持續學習、持續提高的股民基民,如果想要進化為一名合格成熟的投資者,我想至少有以下幾點要做到:

認清自己能力圈的邊界;

恪守能力圈的邊界;

在以上兩個基礎上,拓展能力圈邊界。

其次,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一套成熟的交易體系和交易策略,包括擇股(擇基)、買入、賣出、分散配置、風控體系等等。

在721無情的股市裏,我們都得深情地活下去。自己選擇的路,再艱難,跪着也要走下去,堅持一下,你或許能夠達到彼岸。祝好!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