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不是説張坤高呼抄底了嗎?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投中網 作者:王滿華

這幾天,有同事不停嚷嚷着要“抄底”。理由是,張坤在最新基金季報做出了“抄底”號召。

我趕緊翻開季報一看,人家張坤哪喊抄底了?人家説的是,股價下跌對於長期投資者應該是件高興的事。

看着被股票折磨魔怔的同事,我不由得感歎,果然,人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也難怪,最近“大A”不斷擊穿股民的心理防線,很多公募基金走出了“跌媽不認”的氣勢。昨日,A股三大指數繼續集體低走,截至收盤,深成指跌1.66%,創業板指跌0.85%,滬指收跌1.44%,直接跌破2900點關口,這也是該指數繼2019年11月28日之後,首次跌到2900點下方。

面對近4000只股集體下跌的“壯觀”場面,投資者們的心態破防了,有股民戲稱下一步就要打響“2800點保衞戰”了。更有甚者,直接總結出了“時下三慘”——“人在上海,錢在A股,工作在互聯網公司”。

近日,幾家公募基金一季報披露完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整體虧損達1.34萬億元。什麼概念?大概就是虧了1.5個寧德時代、2個比亞迪、161個叮咚買菜吧。

伴隨着公募基金業績的整體下滑,昔日明星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也在急速縮水。張坤、葛蘭、劉彥春等在過去兩年被捧上“神壇”的千億基金經理們,到2022年一季度已全部“退位”。

季度虧損1.34萬億,資產淨值三年首次負增長

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的表現可以用“損失慘重”來形容。

前不久,公募基金一季報已經披露完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規模達25.08萬億元,較上季度的25.45萬億環比下降1.50%,是近三年內首次出現負增長。其中,股票型基金資產淨值為2.06萬億,為近15個季度中首次下降。

相較規模變化,業績表現來得更有衝擊力。根據天相投顧數據統計,一季度,公募基金整體虧損高達1.34萬億元,這一水平直接超過了2015年三季度公募基金整體虧損6503億元的紀錄,創公募基金行業歷史上單季虧損新高。

還有一個數字值得注意,去年全年,公募基金的整體合計盈利是7273億。也就是説,今年僅一季度的虧損,就是去年全年盈利的兩倍。

具體來看,虧損主要來自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2022年Q1,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分別虧損4233億、9051億,佔總虧損的99%。

至於虧損原因,主要還是受市場大幅震盪所致。

2022年一季度,A股“領跌”全球,幾大指數均出現大幅下跌。據華泰期貨統計,今年1-3月,滬指、深指分別下跌10.65%、18.44%,創業板指跌幅最高,達到了19.96%。

而從持股來看,Wind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公募基金重倉的股票共有2450只,前十大重倉股依次是寧德時代、貴州茅台、藥明康德、隆基股份、瀘州老窖、五糧液、邁瑞醫療、招商銀行、保利發展和紫光國微。

報吿期內,十隻股票只有保利發展一隻取得了正回報。排名前二的寧德時代和貴州茅台,在一季度分別下跌12.87%和16.15%。進入4月,寧德時代的股價仍在持續下探,截至4月26日收盤,公司股價報377元/股,市值為8826.9億元,較最高點已縮水7000億元。

在管規模集體縮水,股市再無“千億基金經理”

伴隨着公募基金業績的整體下滑,昔日的明星基金經理們也無一倖免。

根據最新的一季報統計,目前所有管理主動偏股基金的基金經理,在管規模都大幅度縮水。尤其是在去年四季度還擁有千億體量的葛蘭、張坤,紛紛跌破千億關口。另一“千億基金經理”劉彥春,管理基金規模更是在一季度縮水23%,跌至748.36億元。

根據wind數據,截至一季度末,在管規模排名前十的基金經理分別是:葛蘭、張坤、謝治宇、劉彥春、周蔚文、劉格菘、胡昕煒、李曉星、蕭楠、馮明遠。

其中,來自信達澳亞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馮明遠位居第十,管理基金規模為382.23億元。而去年四季度末,第十名的門檻還是482.4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業績下滑嚴重,但Top 10的基金經理依然深受投資者偏愛,他們管理的基金產品申贖規模變化並不大,有的甚至還出現了 “越跌越買”的現象。

不過4月以來,隨着A股市場依然跌跌不休,部分擁護者也開始動搖。

昨日,我朋友圈一名“資深韭菜”就忍不住附上了一張基金收益截圖,今年以來,她的基金虧損已經超過40%,重倉的“諾安成長混合”更是在過去一個月跌了21%。

“現在是,拿着怕深不見底,割肉又捨不得,只能徹底躺平了。”她感歎道。

頂流號召“抄底”,張坤發出“靈魂三問”

依照慣例,每位基金經理都會在季報中分析一下過去一個季度對於基金投資和運作的邏輯。

猶記得在去年業績下滑之初,張坤為代表的幾位基金經理還曾公開認錯,承認自己在判斷中出現錯誤。但隨着股市不斷震盪,基金規模大幅縮水,“頂流”們只能以寬慰基民為主,更多地強調“長期主義”,甚至號召“抄底”。

諾安基金經理蔡嵩松在季報中表示:“長期看,由科技創新帶來的行業長期景氣度不會輕易改變,投資者不應被當前市場的下跌所影響。目前,很多長期具有競爭力的優質公司估值已經跌至歷史低位,到了買入性價比很高的階段。目前買入這些優質核心資產,可能要承受短期陣痛,但長期看往往具有較高的收益。”

同樣抱有樂觀態度的還有中歐基金的周蔚文,其表示:“市場經過調整後,對未來不悲觀。”

他在一季報中分析稱,原因主要有三:第一,相當一部分賽道標的調整已基本完成,泡沫已很小;第二,過去兩三年不少板塊優秀公司股價上漲很少,行業景氣見底後將迎來好轉,逐步出現投資機會;第三,雖然全球面臨流動性收緊的局面,但我國央行此前的政策更具前瞻性,貨幣政策還有寬鬆的空間,是相對有利的。 

最有意思的還屬張坤。他在一季報中表示:“儘管短期市場面臨不少的困難,但這也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了相當有吸引力的價格。”

張坤建議投資者,當股票下跌時,需要一些時間和剋制力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對自己進行“靈魂三問”:

1. 我的恐懼,是來自於股價下跌,還是來自於基本面發生了負面變化?

2. 最初的投資理由不存在了嗎?

3. 股價更低了,作為長期的淨買入者,我不應該更高興才對嗎?

如今,A股跌破2900點,高興了嗎?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