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氫能爆發,接棒萬億新能源市場!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君臨,作者:君臨研究中心

今天受《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政策出台影響,氫能板塊爆發,十幾只個股漲停。

近期的A股市場有兩個現象值得大家關注:

第一,自上週三上證指數觸底反彈以來,市場的情緒開始逐漸升温,每天都有新熱點出來。

這些熱點通常跟當天的政策密切相關,比如週一的農業、週二的房地產、今天的氫能、儲能、中藥,都是如此。

市場的關注點,正逐漸從外圍的烏克蘭戰爭、中美關係、美聯儲加息等對市場的負面衝擊,轉向國內的政策動向對市場的正向拉動。

這跟兩會結束後,高層“穩增長”的指揮棒確定,各部門各就各位,陸續發力、落實政策有關。

這也是每年A股“春季行情”的基本規律,進一步印證了我們上週三文章《見底信號出現!》的邏輯。

第二,迴歸到氫能源。

由於是政策驅動邏輯,在有更多的基本面支持出現之前,很可能會在短線回落,建議不要盲目跟風。

但長期的角度而言,氫能源又是值得投資者重視的。

這是個萬億元級別的大市場,前景廣闊,隨着光伏風電、電動車等行業的成熟,並逐漸迎來補貼的退出,氫能源或將成為新一輪政策關照的重點。

很多人以為,氫能源和鋰電是互相替代的關係,其實並不然。

君臨認為,兩者更多是互補關係,就像汽油和柴油、煤油,由於技術特點不同,都會有各自適合的應用場景。

目前看來,鋰電池更多替代的是汽油市場,在乘用車領域發展;

氫能源的能量密度更高、續航時間更長,將更多替代商用車、輪船、飛機、工程機械、農用機械的柴油、煤油應用場景。

雖然氫能源目前由於成本的關係,還缺乏市場競爭力,但隨着政策的強力鼓勵、補貼的加大、技術的進步,這個行業目前正處於大爆發的前夜。

如果從風險投資的角度而言,現在進入正是時候。

1

為什麼要關注氫能源?

因為氫能源就是下一個鋰電產業鏈,一個依靠政策補貼而實現從0到1、到10,逐漸爆發的萬億大產業。

不僅是我國在重視,全世界發達國家都已經將氫能上升到了國家能源戰略的高度。

美國,《氫能經濟路線圖》明確,2050年,氫能將佔到美國終端能源消費的14%。

歐盟,《歐盟氫能戰略》提出,氫能佔比要由當前的不到2%提升至13~14%。其中,法國計劃到2030年要投入70億歐元發展綠色氫能。

日本,2019年公佈《氫能利用進度表》,明確至2030年建成“氫能社會”。

可見,氫能確實是未來碳中和社會的一個重要產業,有見及此,我國近幾年也在不斷推出一些鼓勵政策。

尤其是2020年財政部發布相關的補貼支持政策之後,各地方部門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氫能的商業化進程開始加速。

比如,浙江舟山市提出要探索氫能海上供應鏈,新建燃料電池船舶100艘以上,建設氫能海洋應用示範城市。

廣東佛山市提出要打造氫能產業的“硅谷”,目前投資已經超過300億元,聚集了康明斯制氫設備、韻量燃料電池、鴻基創能膜電極、通用氫能核心材料、濟平催化劑等氫能龍頭企業,還興建了第二條燃料電池有軌電車線路。

武漢提出要從“車都”轉型為“氫都”,如今聚集了東風新能源、雄韜氫能、眾宇動力、武漢開沃等一批氫能企業,還有在氫能科研實力出眾的武漢理工大學。

氫能作為一種綠色能源,擁有清潔低碳、熱值高、來源多樣、儲運靈活四大優點,被譽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

其中,清潔低碳、來源多樣是它能夠取代傳統能源的關鍵,而跟鋰電相比,則是各擅勝場。

氫能比鋰電更優越的地方在於:

1)熱值高:其熱值可達到120MJ/kg,是同質量化石燃料的3倍,更是鋰電池的100倍。

2)儲運靈活:氫可以以氣態、液態或固態的金屬氫化物等形態出現,能適應不同場景的要求。

另外,氫能也沒有工作温度限制,不像鋰電那麼嬌貴,一到氣温寒冷的北方就很快趴窩了。

氫能的充能速度更快,幾分鐘就能完成燃料的加註,完全不需要像鋰電一樣長時間的等待,在高速公路上大排長龍。

正是擁有這些優勢,才使得氫能的前景無比廣闊,各國政府也對其青睞有加,不斷加碼補貼。

當然,迴歸現實,氫能眼下最大的劣勢就是成本,高昂的設備和運營成本使得其商業化遲緩,只能等待政府的有形之手。

政策補貼有沒有可能改變這個困境呢?

參考鋰電產業,過去十年,鋰電池性能提高了3倍,成本下降了90%,技術的進步和規模化帶來的成本下降,通常會超出人們的想象。

根據國際氫能聯盟的估算,到2030年,氫能成本將比2020年下降至少60%,到那時,氫能的廣泛普及將是可以預料的。

2

能產業鏈包括上游氫能製取、中游儲存運輸、下游場景應用等。

其中上游制氫包括化石能源制氫、電解水制氫、工業副產氫;儲運環節分為液氫儲運、高壓儲運、固態儲運、有機液態儲運;下游包括交通運輸、儲能、工業應用等。

上面説到,氫能產業的核心瓶頸是成本,而制約瓶頸的關鍵就是氫能的上游製取和中游存儲運輸。

只有解開這個瓶頸,氫能才能進入商業化的快車道,所以在今天出台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中,關鍵的目標就是——

1)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

2)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成為新增氫能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200萬噸/年。

3)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

這三個目標,第一、第二個目標涉及上游制氫,第三個目標涉及中游儲運,因此中上游才是現階段投資的重點。

上游方面,根據氫能生產來源和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情況,可將氫分為灰氫、藍氫、綠氫。

灰氫是指通過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氫氣;

藍氫是指在制氫過程中增加碳捕捉、利用與儲存技術產生的氫氣;

綠氫是利用風電、水電、太陽能、核電等可再生能源製備出的氫氣,制氫過程完全沒有碳排放。

這三種氫裏,綠氫是最符合理想的清潔能源,藍氫算是低碳氫,是政策的主要鼓勵對象。

我國目前是世界第一制氫大國,在氫能的全球版圖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尷尬的是,目前的主要制氫方式是煤制氫,佔比約64%,這也是最不環保的灰氫,因此未來會逐步被更清潔的藍氫和綠氫取代。

中期來看,藍氫是主要的過渡形式;長期來看,綠氫會成為終極的發展方式。

藍氫的主要來源是天然氣制氫,2019年,我國天然氣制氫佔比14%,為第三大制氫方式,次於煤制氫、工業副產製氫。

主要原因是,第一我國的天然氣資源比較少、對外依存度比較高,第二價格也相對比較貴。

但是考慮到兩個因素,第一我國擁有非常豐富的頁巖氣資源,全球佔比20%左右,不輸於美國,開發潛力是很大的;

第二,現階段煤制氫的成本雖然低於天然氣制氫,但基本沒有下降空間了,而天然氣制氫的成本下降空間還很大。

首先,由於煤制氫的碳捕捉技術成本更高。根據IEA數據,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2020年),天然氣制氫疊加碳捕捉技術成本後,成本達到17.02元/kg,而煤制氫成本將達到16.44元/kg,兩者成本差距將大大縮小。

其次,由於煤制氫的現階段規模更大,隨着天然氣制氫的規模化發展,成本將實現更快的攤薄,最終低於煤制氫的成本。

從長遠來看,以電解水制氫為代表的綠氫,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電解水制氫在目前我國的佔比只有1%,但由於其綠色環保、操作靈活的特點,並且可與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結合,未來有望成為終極的制氫路線。

當然其現階段最大的問題就是成本高昂,這需要等待相關技術的成熟,以及光伏風電成本的進一步下降。

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2025年,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成本有望降低至25元/kg氫氣,彼時將具備與天然氣制氫進行競爭的條件;

2030年,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成本將低至15元/kg氫氣,具備與配套碳捕捉技術的煤制氫競爭的條件。

儲運方面,短期來看高壓氣態氫的形式,用拖車運輸是最經濟的方式,畢竟能節省液化成本與管道建設的前期投資成本,是現階段的主要發展方向。

但是,當氫能需求大規模爆發之後,採用輸氫管道+液氫槽車運輸的方式才是最高效的。

液氫運輸是指在標準大氣壓下,將氫氣冷卻至-253℃形成液體,儲存至低温絕熱的液氫罐中,並裝載於液氫槽車中進行運輸。每次可運輸氫氣約4000kg,是氣氫拖車運量的10倍左右,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

管道輸氫則是實現氫氣大規模、長距離、低成本運輸的重要方式。2019年全球已建成的氫氣管道近5000公里,而中國不足100公里。目前的研究熱點是利用現有的天然氣管網混氫運輸。

整體來看,運輸環節最大的投資板塊是儲氫罐。

加氫站方面,目前發展緩慢主要原因一是需求還沒有大規模啟動,二是設備成本比較貴。

其中,設備國產化是降本關鍵,主要設備包括儲氫裝置、壓縮設備、加註設備、站控系統等。

壓縮機成本佔總成本比例較高,約佔30%,是投資空間最大的環節。

現階段的加氫站投資成本大約是加油站的3倍左右,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預測,在技術進步及規模效應下,當壓縮機、儲氫罐、加氫系統需求量增加到100套/年時,未來加氫站降本空間在21%左右。

這類似於飛輪效應,當規模效應出來,技術進一步升級,成本便螺旋式下降,又進一步刺激需求,擴大了市場規模。

最難的便是早期的第一步,如果政府能通過補貼有力的推一把手,飛輪便能加速運轉起來。

3

氫能產業下游廣闊,未來有望成為萬億級市場。

但着眼於現實,成本高昂是最大的困擾,因此,今天的政策文件,主要就是着眼於上游制氫和中游儲運環節的降本進行補貼。

這也是我們現階段的主要投資方向。

中上游環節,目前我國實力最強的還是壟斷型國企。

比如中石化,目前已提出要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正規劃建設我國最大的加氫站網絡;

比如中石油,也在建設我國最大的藍氫產能基地。

在民營企業層面,工業副產製氫比較領先的是衞星化學,該公司是國內丙烯酸及酯行業的龍頭,由於丙烷脱氫以及乙烷裂解的過程中會大量副產氫氣,因此成本上具有一定優勢。

寶豐能源佈局了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產能最大的電解水制氫項目,2021年首批裝置成功投產,項目全部達產後可年產2.4億標方綠氫和1.2億標方綠氧。

而從投資的角度,君臨還是建議大家關注技術門檻更高、利潤率更好的設備環節。

重點關注中上游的儲運設備環節,業績釋放會比較早,核心企業包括雪人股份(壓縮機)、冰輪環境(壓縮機)、京城股份(儲氫罐)、富瑞特裝(氣罐運輸車)。

至於下游搞燃料電池的億華通、雄韜股份;搞質子交換膜等關鍵材料的東嶽集團、泛亞微透,搞氫能重卡的濰柴動力,或許還需要等待更長時間。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