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入局海纜,太陽電纜(002300.SZ)描繪第二增長曲線

自新年以來,市場似乎失去了主線,成長股紛紛回調,價值股也難以持續引領行情,熱點、題材層出不窮,但往往都是剎那煙火,令人難以捉摸。但越是這種時候,越要撥開迷霧,嘗試抓住最為確定的長線機會。

縱觀整個市場,能擔得起這樣評價的大板塊寥寥無幾,而新能源絕對算得上一個,其底層的支撐當屬雙碳戰略推行帶來的時代級的投資機會。

根據“十四五”規劃,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將提高到20%左右。而考慮到現實的技術條件,以風、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無疑是當下完成雙碳減排目標的最主要手段。

由於風、光自帶的光環,大量資金爭相追捧,其細分產業鏈幾乎都已經有了較高的漲幅。正因如此,某些沒能得到充分重視的賽道或標的更容易產生預期差,藴藏機會。

近日,一則新聞引起了筆者關注。太陽電纜將與三峽能源、福建漳發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建廠,總投資超過19億元,聚焦高壓超高壓海底電纜和海底光電覆合電纜等產品,主要用於高壓電力線路傳輸和分配電能。簡單來説,太陽電纜將切入海底電纜賽道,而這正是對其長期價值重估的關鍵。

海風正勁

遵循“大水養大魚”的商業規律,要理解太陽電纜的價值重估,首先要明白海上風電的發展前景。

相比陸風而言,海風風向更加穩定,可以進行更高效的發電。此外,海風具備可連片大規模開發、具備一定機載能力對電網更友好、靠近沿海發達城市有利於“就近消納”等特點,具備可觀的發展前景。

根據GWEC(全球風能理事會)數據,全球海風市場過往十年複合增速達到22%,2020年新增裝機容量6.1GW,累計總裝機容量達到35.3GW,佔全球風機容量的5%。而GWEC預計,2021年到2030年的十年間全球將新增海上風電裝機235GW,這相當於2020年存量接近7倍,複合增速將達到20.8%。

從新增裝機量區域來看,在雙碳戰略的指引下,中國已經成為海上風電的主要市場,2020年新增裝機量佔全球新增裝機量比例約50%,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0GW,並於當年實現了3GW以上的海上風電新增併網,連續第三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風電機組等主設備降價,財政補貼逐步退出,我國的海上風電即將進入平價時代。去年10月,廣東、浙江、山東等地合計7GW的海上風電項目均以平價項目為主,這也意味着在退補之後,國內的海上風電仍能實現規模化發展。

從各省市的十四五規劃也可得到印證。根據廣東、福建、江蘇等沿海省市發佈(或報審)的發展規劃,沿海6省市總計規劃裝機容量高達5864萬千瓦,遠超過國際風能理事會預測的“十四五”期我國總計新增裝機容量約3000萬千瓦。值得一提的是,福建作為國內海上風電風資源最優良區域,在“十三五”期間受水深、地質條件、安裝施工技術及海洋經濟等多因素影響,海上風電發展相比江蘇、廣東省嚴重滯後。在“平價上網”的基礎條件下,風資源對海上風電項目收益影響更加突出,且海上風電安裝施工裝備和技術水平均取得大幅度提升,預測“十四五”期間正是福建省快馬加鞭追趕之時,增速大概率會超過國內平均水平。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

海纜入局正當時

海上風電的蓬勃發展正好給相關產業鏈帶來了機會,尤其是其中價值量較高、壁壘較厚的海底電纜。

一般來講,海底電纜佔海風項目投資成本的8%-13%,僅次於葉片、電機、塔架等,且隨着近海資源開發殆盡,參考歐洲經驗,未來海底電纜將走向深海、遠海,有望進一步提升海纜的價值量。

參考平安證券測算,若假設2025年國內海上風電項目平均離岸距離為40-50KM,單千瓦的海纜造價將超過1500元,比當前平均水平高約100-200元。延伸下去,假設2025年國內新增裝機量為18GW,對應市場規模將達到270億元,相較於2021年實現翻倍增長,複合增速達到23.52%。

(數據來源:平安證券)

此外,海纜的供需不平衡是最大看點。

供給端,2020年底,國內市場領先地位的東方電纜、中天科技合計海纜產能約為3500km,產品市場佔有率合計70~80%。亨通海纜、青島漢纜等其它十餘家企業,估計年產能不足1500km。而需求側可分兩部分來看。集電線路方面,“十四五”期間按平均8MW機型估算,國內總裝機數量約為4000-5000台,保守預估規劃風電場離岸10km,則中壓海底電纜用量約8000-11000km;回送線路方面,考慮“十三五”期間各省市近海風資源已開發殆盡,按國內“十四五”期海上風電場平均離岸距離40km、單線路平均回送400MW估算,則“十四五”期國內高壓交流/直流海纜用量約為7500-11000km。合計海纜用量約為15500-22000km。

綜合考慮產能利用效率和產能釋放節奏,預估未來五年的市場均會處於一個供不應求的狀態,這與當前業內主要玩家紛紛擴產的舉措可以相互印證。特別是東南沿海市場,疊加就近採購帶來的成本優勢,供需不平衡情況更為顯著,由此來看,太陽電纜此時切入海底電纜賽道正是趕上了好時候。

高壁壘下的預期差,或可再造一個“太陽電纜”

當然,並不是選擇了一個好賽道就一定能夠獲得優異成績,尤其是海纜這樣一個本身具備高壁壘的賽道,後來者想要進入其中並不容易。

海纜的壁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技術壁壘、資金壁壘以及銷售模式帶來的渠道壁壘,而這恰恰就給太陽電纜上帶來了預期差。

首先,海纜鋪設環境處於複雜惡劣的海底,平時不僅要受到潮汐、波浪、海底巖石的摩擦,魚類的撕咬,有時可能還要應對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因此技術要求很高。

從公開資料來看,太陽電纜目前並未公開具體的技術路徑,但公司具有六十多年的專業研究開發歷史,擁有一千多種型號、兩萬多個規格的各類電線電纜產品,是目前國內同行業中配套能力最強的公司之一。

再者,由於海纜一旦發生故障,可能會造成風電場的停擺,因此海纜產品的質量及穩定性是下游客户首要考量的因素。憑藉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公司的品控在業內名列前茅,有助於公司海纜產品後續打開局面。

另外,從此次合作內容來看,今年年底海纜項目將有部分開始投產,公司大概率該在海底電力電纜、海底光電覆合電纜和柔性直流海底電纜方面已經具備較為成熟的技術儲備並能夠工業化生產。

第二個壁壘在於資金。海纜前期投產需要投入大額資本,用於廠房建設、設備購置,可以看到,如今業內主要玩家投產動輒便是十億以上的資金量;另外,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金屬銅、鋁等標準化大宗商品,供應商的賬期往往較短,而下游客户回款往往較慢,電纜生產企業需要較強的運營資本實力。太陽電纜財務狀況穩健,此次合作也得到央企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資金想來不是大問題。

最後的渠道壁壘更能體現本次合作給太陽電纜帶來的發展動能。海纜本身是一個地方屬性極強的產業,通常情況下,考慮到運輸成本、經濟效益等問題,海上風電項目的採購都在當地完成,換言之,本地的海纜企業天然更容易獲得訂單。此外,由於海纜鋪設需要通過專門的鋪設船進行,而這就要求海纜企業儘可能靠近海域,並擁有充足的碼頭岸線資源,而這樣的資源審批較為困難,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

太陽電纜此次牽手央企三峽能源以及地方政府在漳州市東山縣設立子公司,既有發電行業產業巨頭帶來的銷路,又有地方政府給予的資源傾斜,克服了海纜業的高進入壁壘。

反應在業績的預期上更為可喜。根據市場預測,此次合作將在2022年底開始投產,全部投產後年銷售額將超32億元,參考當前海纜項目普遍高達40%的毛利率,將在之後為太陽電纜帶來約13億元並表毛利增量,這一數字遠高於2020年公司毛利(5.34億元)。若假設此項目淨利率為10%(參考東方電纜的淨利率,這一估計比較保守),預計在完全達產後可給太陽電纜帶來至少1.8億元的歸母淨利潤增量(持股比例為55%),接近太陽電纜2020年的2.21億元淨利潤。某種程度上可以這麼説,此次合作相當於再造了一個“太陽電纜”。

新舊業務雙輪驅動打開想象空間

回顧太陽電纜過往經營,其所在的電線電纜行業作為國民經濟中最大的配套行業之一,相關產品被廣泛應用於電力、能源、建築、交通、通信、汽車以及石油化工等領域,與國民經濟的增長密切相關。得益於城鎮化不斷推進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電線電纜行業規模不斷成長。

受益於此,太陽電纜實現了長期的穩健增長,2016年至2020年營收從34.79億元增長到了79.41億元,複合增速達到22.92%。而這正是公司產品力和品牌優勢的集中體現。

(數據來源:choice)

憑藉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公司產品品質得到業界認可,並依託福建地區輻射全國,並參與到如杭州灣跨海大橋、長江三峽工程、北京奧運等國家重點工程。經過長期深耕,“太陽”牌電線電纜在全國範圍內已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是全國線纜行業十大暢銷品牌。

立足當下,後疫情時代各地經濟活動逐漸回到正軌,疊加新能源、充電樁、智能電網等新型領域蓬勃發展,電線電纜的前景值得期待。同時,隨着製造業供給側改革的穩步推進,電線電纜領域規模小、競爭力差的產能將會得到逐步出清,像太陽電纜這樣具有規模、技術以及品牌優勢的企業更能享受行業集中度提升的紅利。

換言之,考慮到太陽電纜在海纜業務上的放量仍需一到兩年時間,其原有業務仍會是保持穩定業績的壓艙石。而海纜業務具備更高的成長性和盈利能力,與原有的電線電纜業務構成雙輪驅動,進一步打開了公司的想象空間。

總的來説,此次合作是三方共贏。福建作為沿海省市中海風資源豐富但海上風電建設較為落後的地區,正需要加緊追趕;三峽能源作為產業巨頭,也要儘可能地加速跑馬圈地;而太陽電纜這樣具備足夠底藴但缺少相應資源的企業也需要多方助力,快速打開海纜業務的局面。

尤其對於太陽電纜來説,在原有業務穩固的前提下,能夠畫出第二增長曲線是對其長期價值重估的催化劑。隨着這樣一個全新的、極具競爭力的玩家即將加入海纜戰場,後續的變化值得持續關注。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