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錦緞 作者:傑迪
隨着全球主流國家數字基礎設施的完備,以及基於電磁波的通信技術的指數性突破,世界已經突破數字化臨界點。反映在各產業經濟部門,數字化已經成為歷史必然。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人類社會正從以機械驅動的機器工業時代,進入以數據驅動的機器智能時代。
這意味着,人工智能與智能經濟已經到了可以“言説”的歷史時期。所謂AI的“言説期”,也就是它真正登上歷史舞台的奇點——對此,我們可以代入互聯網時代為參照系,一旦啟動,便無人可以豁免,整個世界將被裹挾其中,反映在社會經濟領域,將誕生新的谷歌、亞馬遜、阿里與騰訊。
在此,我們以專利入手,以商湯科技為樣本,審視高度重視技術創新的AI行業。
經濟的繁榮離不開創新,周金濤的《濤動週期論》一書有這樣的描述:創新活動使企業家獲得利潤,創新引起模仿並打破壟斷,創新浪潮的出現引起經濟繁榮。
當下的中國,正處於因循技術創新突破經濟週期的關鍵階段,遵循“新舊動能轉換”的思路,在5G網絡、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主導產業大力推動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的價值不言而喻,但很少有人認知到與其強關聯的專利的重要性。
1. 從前瞻性層面看,專利是公司戰略與創新行為的風向標,以技術成熟度曲線為準繩,專利反映一家公司未來三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市場佈局,譬如自動駕駛賽道。
2. 從制度保護層面看,專利的保護期契合古典經濟學利己到利他的思維,否則仿照抄襲之下誰人研發創新?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病人值得同情,但藥企的20年專利保護期的權益必須保護。
3. 從運營策略層面看,利用專利組合、標準必要專利在某一領域建立“標準”,是競爭創新帶來的最高級的護城河,所謂“三流公司做產品、二流公司做品牌、一流公司做標準”。
所以我們要説“無專利不足以語創新”,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以及創新與專利的關係決定的。
你也能看到頂層設計中對知識產權(主要包括專利、著作權、商標)的重視以及層層加碼。9月下旬我國又印發了《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其中提到:到2025年,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3%——要知道已經進入成熟期的房地產行業,2020年規模為17萬億元,GDP貢獻為7.3%,也就是説2025年專利密集型產業比肩兩個房地產市場的規模,其景氣度展露無遺。
以上基本邏輯之下,對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AI公司來説,專利作為最重要的價值判斷手段之一是毋庸置疑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以商湯科技作為分析AI公司專利的範本?原因是,縱觀中國人工智能相關公司大約有5000多家——以商湯科技、第四範式為代表的AI新勢力公司,以海康威視、東軟為代表的傳統軟硬件廠商,以百度、華為為代表的老牌智能科技公司——經過財務指標的篩選,無論是研發費用代表的絕對值,還是研發費用率代表的相對值,你很難再找出一家對技術創新執念如此之深的公司。
選取較為純粹的、具備代表性的5家AI公司——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第四範式、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作為比較,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研發費用高達17.7億元,研發費用率高達107%,甚至比老牌且收入規模更大的AI公司科大訊飛的研發投入強度要高得多。
圖:AI公司研發強度對比,
佛家説“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種下研發的因,必然會結來專利的果、創新的果。在專利維度,橫向對比商湯科技和其它AI公司,縱向對比商湯科技和國內外科技巨頭,即可一目瞭然高強度研發投入的妙處。
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自2014年成立以來,在各項全球競賽中已獲得70多項冠軍,發表了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並擁有8000多件人工智能專利及專利申請。
一家創立僅7年的AI公司,專利申請有8000多件,着實令人意外。跟幾位專利人聊天,讓他們盲猜商湯的專利數量,都認為在幾百件,一千多件……
截至2020年10月10日,從專利數據庫智慧芽檢索得知(因專利審查一般耗時4-18個月,所以第三方查詢的數據與公司披露相比存在滯後):商湯科技專利申請數為5672件,科大訊飛專利申請數為4130件,曠視科技專利申請數為2074件,第四範式專利申請數為600件。商湯的專利申請數量明顯高出同類公司一截。
圖:專利申請數對比,來源:智慧芽
AI應用最廣泛的計算機視覺領域(場景小到人臉解鎖,大到自動駕駛)的專利,商湯科技的全球排名同樣令人意外。
自1966年人工智能學家Minsky給學生布置作業,要求通過編寫程序讓計算機吿訴我們它通過攝像頭看到了什麼,拉開計算機視覺研究的序幕。半個世紀過去了,IBM、佳能、索尼、三星、微軟、騰訊等科技公司在技術競爭的浪潮中龍騰虎躍,計算機視覺領域有老玩家落幕,也有新玩家誕生,譬如商湯科技。
2020年公開的全球計算機視覺領域專利申請中,中美日韓的企業佔據着專利申請數量的TOP15,其中美國企業5家,日本企業2家,韓國企業2家,中國企業6家。商湯科技居全球第10,中國第3,領先於華為、阿里。
圖:2020年全球計算機視覺專利排名,來源:IPRdaily
在國際計算機視覺領域研究的激烈競爭中,商湯科技可以與谷歌、微軟等國際大企業比肩。於此,我們大約見到了商湯科技專利的“森林”。接下來,我們還得看看商湯科技專利的“樹木”。
不管是對行業的認知還是對公司的認知,其研究過程由淺到深都會經歷從描述性研究、相關性研究到“第一性原理”研究。
AI公司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呢?在此之前先代入一個關於馬鈴薯的故事。
有相關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馬鈴薯是人類物質社會的一個奇點。15世紀的航海家哥倫布登陸美洲大陸,促成了一場關於東半球和西半球之間的物種交換,其中農作物中的馬鈴薯作為超高熱量且易種植的農作物,它的逐步全球化直接帶來“人口大爆炸”。
於是,15世紀-18世紀愛爾蘭人口從200萬到800萬飆升到了4倍;福建人陳振龍引進番薯、馬鈴薯等農作物之後,明萬曆至清道光之間的兩百多年,廣泛種植番薯、馬鈴薯的福建人口從173萬增長到1500多萬人,全國人口從1億增加到4億。世界人口亦於公元1400-1900年間從4億快速上升到16億。
圖:人口大爆炸,來源:See Date Appendix
數量即質量,數量的膨脹必然誕生極高智力個體。正如塔勒布在《隨機漫步的傻瓜》中闡述那樣,只要猴子足夠多,總有一隻能在打字機前打出一本《哈姆雷特》;一萬個冒充中東石油王子的電話騙局中會有七八個人信以為真;當人口以十幾億級增長,也必然會誕生下一個詹姆斯·瓦特、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馬鈴薯之於人工智能的啟示,兆示了行業發展的最短路徑,以及第一性原理:欲使AI誕生更強的智能,必須要有“數據大爆炸”。而當今全球主流國家主要產業的數字化進程,已經賦予了數字驅動機器智能的這個基本前提:截至目前,全球每天產生的數據量已經突破1000億GB。
回過頭來看商湯科技,它就走在一條數據大爆炸的路徑上。其招股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
“我們計劃把可商用的AI模型數量從22,000增長到百萬量級,以實現在現實世界中全場景覆蓋”;
“我們正在上海臨港建設大型人工智能計算與賦能數據中心(AIDC),設計算力為每秒3.74百億億次浮點運算,加上商湯科技在各主要區域已經建成的超算中心算力,使我們的總算力達到每秒4.91百億億次浮點運算。該AIDC將於2022年初投入使用,屆時會成為亞洲最大的超算中心之一。”
人類所有活動盡皆數字化、智能化,產生數據,由大規模超算中心處理數據,也就是説算法、數據和算力的共振以此誕生更強的智能——在場的各位,什麼是元宇宙?這就是元宇宙。沒有虛擬生命的元宇宙不是真正的元宇宙。
圖:誕生智能的NPC,來源:《失控玩家》
當然,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宏願易許,道阻且長。商湯科技實現AI模型在現實世界全場景覆蓋的武器是什麼呢?
人工智能基礎設施SenseCore AI大裝置,對應有389件專利資產。基於海量數據訓練的基模型可推廣到很多場景,並衍生出輕量級的特定場景模型,能處理長尾場景,帶來最大數據使用率,產生顯著的規模效應。解決傳統方法生成高性能AI模型成本高且耗時長的問題。
AI基礎設施產生的結果很顯著,2019年-2021上半年,商湯科技研發人員每人年均生產商用模型數量從0.44個提高到5.24個,效率提高了11倍,所以商湯科技收入增長飛快且毛利率不斷攀升的財務表現,不是沒有原因的。
效率大幅提高在專利層面的對照,我們隨便抓取一件專利舉例,申請號為CN201811236872.2的“重識別模型增量訓練方法及裝置、電子設備和存儲介質”,其能夠縮短重識別模型的訓練時間,提高重識別模型的訓練效率,訓練得到的重識別模型的準確率高。
圖:專利CN109543537B,來源:智慧芽
實現更高程度智能化的過程,亦是商湯科技等AI公司吹響中國實體產業智能化號角,並在重點商業化場景突圍的過程。
當人工智能與傳統行業結合,無論是成本下降,還是模式優化,總能創造出價值增量。這既是數字化智能化大潮中AI公司的機會,也是實體產業的機會。
商湯科技開發的AI軟件平台可將AI模型快速部署在豐富的應用場景中,並實現自身規模的不斷拓展。根據沙利文的數據統計,憑藉技術及規模效應,其已於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及智能汽車領域取得領先的市場地位,服務商業空間管理、住宅物業管理、城市管理、交通、製造業、基礎設施、移動設備及應用、醫療及汽車等10餘個細分領域。
結合高速增長的收入,以及代表高質量增長的毛利率提高(2021年上半年,毛利率73%),可見商湯科技已經吹響了賦能實體產業智能化的號角。
商湯招股書介紹,2021年上半年,其軟件平台客户數量合計超過2400家,覆蓋119個城市、超過30餘家汽車企業,還賦能超過4.5億部手機及200多款手機應用程序。
圖:商湯的科技產品和解決方案,來源:商湯科技官網
賦能實體產業的過程中,商湯科技關鍵領域的專利分佈代表的技術能力是核心支撐力:
SenseCore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389件專利資產;
感知及決策智能專利資產4072件;
458件專利資產用於人工智能賦能的內容增強;
1463件專利資產用於人工智能賦能的內容生成;
89件人工智能芯片及傳感器專利資產;
475件醫學圖像分析專利資產;
1100件智能汽車技術專利資產。
以智慧健康板塊為例,商湯自主研發了智慧診療平台SenseCare,提供多種人工智能工具,賦能診斷、治療及康復等醫療服務。
比如利用AI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發揮AI在圖像處理上的能力,實現諸如病灶檢測、目標臟器分割、風險程度評估、病灶類型分類、器官、組織標記定位與分割等功能技術,以滿足病灶識別與標記、疾病類型分類、影像三維重建乃至放療靶區自動勾畫等臨牀輔助需求,為醫生閲片和勾畫提供輔助和參考。
它是人工智能在醫療行業最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根據諮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0年中國AI醫學影像市場為3億元,而到2030年,則將達到92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76.7%。
IPRdaily統計了2020年-2021年7月中旬公開的AI醫療影像的全球發明專利。TOP10分別是:三星、皇家飛利浦、聯影醫療、佳能、商湯科技、騰訊、西門子保健、LG、IBM、通用電氣。其中商湯科技排第5,還在騰訊的前一位,其它諸如平安科技、華為、小米移動等公司都遠遠甩在後面。
圖:AI醫療影像輔助診斷專利排名,來源:IPRdaily
再比如智能汽車領域,商湯科技擁有1100多件專利申請。自動駕駛領域,商湯在全球已經公開的專利申請達到1548件。2021年商湯科技獲CB Insights Research選為“最具價值未上市汽車科技公司”。
專利已轉化為絕影智能汽車平台,提供ADAS、智能座艙、AI-as-a-Service等自動駕駛能力。還有L4級別的自動駕駛產品SenseAuto Robobus,為車輛運營商提供無人巴士。
而產品的商業化落地也很顯著,2017年商湯科技成為本田的戰略合作伙伴,為其提供自動駕駛相關技術。截至2021年6月30日,擁有累計30多家國內外汽車企業客户,成為50多個車型的供應商,對應未來數年內絕影產品潛在的供應汽車有2000多萬輛。
對比其他做智能汽車、做自動駕駛的公司。小馬智行,智慧芽上檢索到386件專利。Tusimple(自動駕駛貨運平台),智慧芽上檢索到602件專利。
圖:小馬智行專利申請數,來源:智慧芽
圖:Tusimple專利申請數,來源:智慧芽
從商湯科技的專利維度透視AI行業的價值,到這裏就講的差不多了。但我們必須要説的是,AI行業的長期前景是樂觀的,但中短期內不管是行業還是商湯科技本身都還需要繼續解決問題——對全行業來説,高強度研發帶來的現金流問題還要不可避免地階段性存在。
從2018年至2021 年上半年,剔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股權激勵”等非經營表現項目,商湯科技經調整後虧損28.62億元。
當然,虧損歸虧損。但商湯科技現金流情況比較樂觀,首先業績高速增長的同時虧損幅度控制尚可:2021上半年收入16.5億元,yoy+92%,經調整虧損為7.3億元(同期經營現金流淨額與此差異不大)。其次是“定期存款+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超過190億元,資金充裕,並非屬於現金流撐不住必須上市融資的情況。
總結來説,商湯走在了智能經濟時代的前沿,它的技術標準將是一國智能經濟標準的構成,屬於人工智能的核心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