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華爲之後,美國終於對臺積電動手了
uSMART盈立智投 10-11 11:20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臺灣自由撰稿人

9月,美商務部以芯片短缺爲由,要求臺積電、三星、SK海力士等製造商提供包含客戶名單、庫存狀態及未來生產計劃等商業機密。

看到這則震撼臺韓業界的消息,大衆方纔明白前幾日四方會談領導人談出的半導體共識是什麼。

美日印澳共同呼籲建立安全的半導體供應鏈,併發起一項聯合計劃,以繪製產能圖、識別漏洞並加強半導體及其重要組件的供應鏈安全。而美方索要的商業機密,正是推動這一計劃實行的要件。

美商務部要求上述廠商限期45天內交件,否則,哼哼,工具箱裏有的是工具。臺灣聞訊,輿論譁然,在野黨要求執政黨給個說法,執政黨則回以“並非強制,而是自願性提供”。好傻好天真的阿Q辭令又引發一片譁然——世上安有“限期45天的自願”?

有臺灣專家指出,芯片短缺只是藉口,索討臺韓半導體製造商的商業機密,是針對大陸而來,目的是爲了斷絕高階芯片流向大陸。這話不能說錯,但未免有點廢話,說了等於沒說。

民主夥伴的芯片,或中國臺灣的芯片

正確地說,這是針對臺積電而來,也可說是針對“中國臺灣”而來,因爲全球芯片供應過度集中於臺灣產業鏈,而此產業鏈過於接近中國大陸。

四方領導人指天畫地的真意是,想實現具有韌性的供應鏈,就得解決“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鏈問題,其核心就是臺積電,至於三星等廠商,只是陪榜。

對兩岸以外的各方而言,臺積電就是“最大漏洞”,得其商業機密,才繪製得出分散風險的路線圖,也才談得上供應鏈安全。

臺灣執政黨的反應,充分說明瞭其被瞞在鼓裏的實態。即便今年臺美開了多次主題爲供應鏈韌性的會議,在半導體產業鏈這部分,美方現在也不演了,不是合作,而是想“落肚爲安”。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很合理,我如果是拜登,就會想辦法拆解臺灣的半導體產業鏈,削弱臺積電,同時回補英特爾,如此才能實現所謂的“供應鏈韌性”,解決臺積電“離中國大陸太近”的難題,並壯大美國供應鏈。

今天要客戶資料得逞,明天就會要技術資料,將這些機密注射到英特爾體內,直到華爾街放心押寶自己人爲止。

臺灣出口對大陸的高依賴度,民進黨辯稱“是大陸需要臺灣(的電子零件)”,這概念坐實了各方將芯片產業鏈過度集中的問題,理解成“中國臺灣”的問題。

英特爾CEO批評美國給臺積電太多補貼,而其最重要的資產——人員與專利——卻留在臺灣。這話若再講直白點,即臺積電是“中國臺灣”的企業,遲早完全是“中企”,而美國正在資敵。

“拜登政府拿到臺積電機密,不會分享給相關美企!”民進黨正在講這笑話。大家都還記憶猶新,特朗普想一口吃掉抖音,美企可不是反對,而是搶標。

蔡英文現在常稱“矽盾”保護臺灣,在美國人聽起來格外刺耳,因爲對你而言是盾,對我是風險。

全球最先進製程芯片產量92%集中於臺積電一家企業,各大經濟體只覺得不寒而慄,與其說那是“民主夥伴的芯片”,不如說是“中國臺灣的芯片”,而選項只有兩個:保護臺灣,或吃掉臺積電。

顯然,後者比較容易。

四方還是一方?

在美國大力補貼,企圖於本土重建完整芯片產業鏈的當下,其實並無餘裕思考如何實現“四方分工”等一切空泛的合作倡議,其真實目的是確保其他三方的資源得以協助美國在本土建立完整生態,絕不樂見此生態出現在美國以外的經濟體。原因很簡單,芯片製造產業的利潤並不高,沒有達到一定的全球佔比就活不下去,獨立生態鏈的數量越少越好

日、印、澳相信美國的花言巧語嗎?

莫裏森政府檔次過低我不確定,但日本與印度基本不信,兩國積極與臺積電洽商在本地的建廠可能,也已做了最壞打算,謀劃沒有臺積電的自主路徑,並以中國大陸作爲參考對象,急欲構建屬於自己的完整生態鏈。

現在大衆都已知曉,從研製的角度來看,芯片是急也沒用的產業,至少在邏輯芯片的部分是如此,彎道超車的機會是發展化合物芯片,但臺積電、三星在此領域也沒閒着,因此也不容易。

在各方自有盤算的狀態下,所有急就章似的合作倡議,都只是效能低下的蹉跎,最終就是止於倡議。

在四方強調供應鏈韌性的水面下,美國對半導體行業的高額補貼使日本大感威脅。根據今年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評估,以目前各國的投入來看,日本僅10%的芯片製造份額,將於2030 年歸零。

美國吸引芯片產業鏈到本土的作爲,不是隻有臺韓受到影響,日本供應商,包含光刻膠廠商、生產機械製造商、功率半導體製造商等,也會遭到磁吸,逐漸面臨產業空洞化危機。因此,日本急需臺積電這樣的產業鏈核心進駐,以避免日企外移。

有鑑於日本汽車工業與美國一樣是就業大宗產業,而半導體行業已迅速支配了汽車工業的運作,影響就業率;此外,未來的主要科技產業都需要半導體,桃太郎還想成爲亞洲數據中心,不難想見日本的焦慮,以及其對美國砸大錢重振芯片製造業的警戒。

同樣的焦慮也出現在汽車工業大國印度。

臺印的半導體合作已經談了超過二十年,反覆性不了了之,主因在於印度政策的不穩定性與決心不足,因此成本規模巨大的芯片製造業難以落地,但芯片設計業卻蓬勃發展(主要是外商),頭大身體小的現象比美國更嚴重。

直到也生產汽車的塔塔集團坐不住了,近期終於宣佈要自行建構芯片製造部門,看其企圖應是想仿造三星模式。不過,除了錢,在此領域幾乎一無所有的塔塔,也只能從頭做起,與臺灣的合作也僅止於教育人才的層面。

即便在今年的臺印半導體產業合作會議裏,臺方仍在解說產業結構,而印方還在談願景與基本需求,由此可見,印度的決心雖然已被激發,但政策力度與產業基礎仍遠不能與美國相比。

簡言之,與其說是四方的供應鏈重組,不如說是一方的供應鏈重建,美國將日印澳當備胎,而備胎並不想當備胎。

臺積電危機四伏

在可見的未來,臺灣芯片產業無論是企業還是市場佔有,遭到各方蠶食是免不了的趨勢。根據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的統計,未來兩年,全球將新增29座晶圓廠,這些新廠總產值大約就是目前臺積電(市佔率55.6%)的總產值,需求在兩年後若無足夠增速,就會有芯片大廠開始承受鉅額虧損,因此臺積電對於在兩岸與美國之外的地方擴廠,十分謹慎。

日本已有分析指出,全球存儲芯片供應可能會在2022年上半年超過需求,從而導致跌價,因此產業界對於目前因短缺而造成的榮景,態度相對保守,不似各國政府在戰略層面上的焦慮與急躁。

29座新廠的地理分佈,兩岸各自將建8座,美洲6座,歐洲與中東3座,日本2座,韓國1座。以跨洲的角度來看,產能仍集中於東亞;以風險的角度來看,美國破壞既有的分工模式,並引發各大經濟體紛紛建廠,纔是業界最頭疼的問題;以消費者與供需的角度來看,相關商品價格恐將持續走升;以政治的角度來看,想自主,挖臺灣芯片產業牆角方爲捷徑。

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臺積電都面臨危機,被美方要求交出客戶機密,不過是前菜,想當然爾,後續還會被索要技術機密。只要臺積電一日無法在製程上“脫美”,危機就一日高過一日。

東亞芯片業者對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的重建,基本持保留態度。除了黨爭所導致的政策遲滯,還有英特爾等美企的虎視眈眈,今天的美國早已不是夢想之地,而是風險所在。這個高舉自由主義的商業帝國,正在以反自由主義的粗暴方式挽回自信。

中國大陸已啓動全自主的半導體戰略,欲築建銅牆鐵壁,美國或所謂四方還能下毒手之處,就是“中國臺灣”的臺積電。

因此,繼華爲之後,改撕中國臺灣的臺積電,看似意外,實則意料之中。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