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華夏時報,作者: 郭怡琳、于娜
在應採盡採原則下,集採品種不斷擴大。繼心臟冠脈支架、人工關節、胰島素後,中成藥即將迎來大規模集採,高價品種能降價幾成是全民關注的焦點。
近日,湖北省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管理服務網發佈公吿稱,湖北、河北、山西等18省市區共同組建省際聯盟開展中成藥集採。這是史上最大規模、涉及省份最多的一次中成藥集採。本次集採涉及74款中成藥,且均為臨牀用量大、採購金額高的品種。其按功能主治、給藥途徑和成分,劃分為17個產品組。公吿還明確指出了集採規範原則,即降價幅度是本次中選的主要依據。
對此,醫藥戰略營銷專家史立臣吿訴記者:“此次中成藥集採中選降價會比較温和。”而銀河證券公佈研報也表示,本次中成藥省際集採聯盟規模空前,涉及多個獨家大品種,預計本輪中成藥集採帶來的短期降價幅度較為温和。
9月25日,湖北省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管理服務網發佈的《中成藥省際聯盟集中帶量採購公吿(第1號)》稱,此次集採聯盟包括湖北、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福建、江西、河南、湖南、海南、重慶、四川、貴州、西藏、陝西、甘肅、寧夏、新疆等18省及地區。
這並非中成藥第一次集採。此前的9月14日,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發佈《廣東聯盟清開靈等58個藥品集團帶量採購文件(徵求意見稿)》,正式啟動帶量採購聯盟首次中成藥集採。
兩次集採會給行業帶來哪些影響?對此,和君醫藥醫療事業部業務合夥人陳建國吿訴記者:“隨着中成藥集採的推進,中成藥企業排名進入洗牌階段,面臨產品結構轉型的必然趨勢,大品種研發能力亟待提高。”
西南醫科大學中醫藥表型組學中心教授段大躍接受記者採訪表示:“我國藥物研發領域創新底子薄弱、缺乏原創基礎,很難在短期內立即提升研發能力。與化藥及生物藥相比,中藥創新尤其困難,其主要原因在於缺乏中醫藥理論創新。”
連續兩次的中成藥接踵而至,在業內看來,這並非突然襲擊。一位不具名的藥企銷售向記者透露:“早在三明醫改第一槍打響時,圈內曾傳言中成藥可能是4+7開的第一刀。因為在那次藥品控費試點監控的品類中,有14款中成藥產品。”
如上述銷售所説,記者檢索發現,2012年2月,三明醫改公佈的第一個舉措是全天候監控129個大品種藥物,即針對輔助性、營養性且歷史上疑似產生過高額回扣的藥品。在三明醫改重點跟蹤監控的129個藥品中,包括14款中成藥,佔比達11%。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4款中成藥中,有12款中藥注射液,比例超過86%。針對此次控費結果,三明市醫療保障局局長徐志鑾發佈會上公開表示:“2012年5月,全市22家公立醫院藥品費用環比下降1673.03萬元。”這意味着,醫藥費用猛漲勢頭得到遏制。
但由於藥品的臨牀用量制約,2019年4月的4+7帶量採購試點,中成藥最終沒能成為入選品種。此後,雖然中成藥集採流傳“風聲”不大,但國家醫保局的表態明確了中成藥集採的決心。
今年8月9日,國家醫保局官網在公開答覆《關於加快中藥及配方顆粒進入集中採購的建議》中指出,醫保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在完善中成藥及配方顆粒質量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堅持質量優先,以臨牀需求為導向,從價高量大的品種入手,科學穩妥推進中成藥及配方顆粒集中採購改革。一月後,中成藥集採隨即揭開神祕面紗。
在此次集採名單中,包括百令膠囊、金水寶片等老百姓關注的高價品類。以健客網價格為例,百令膠囊、金水寶片分別對應每盒單價68.5元、71元。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三明醫改清單的大品種藥,也出現在中成藥集採範圍中,它們以大銷量、高利潤而被外界所知。艾迪、大株紅景天進入了廣東中成藥集採名錄;舒血寧則重現於湖北集採。
史立臣認為:“縱使我預測降價幅度温和,但此次集採對中成藥市場影響依然很大。中成藥的原料是中藥材,企業無法控制種植藥材的價格。因此在報價時,企業需要考慮原材料漲價的因素。這讓藥品價格具有聯動的特性,18省價格調整會帶動到全國性改變。”
此外,根據今年年初國務院發佈《關於推動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開展的意見》,提出要“探索對適應症或功能主治相似的不同通用名藥品合併開展集中帶量採購”。此次湖北中成藥集採響應號召,採用組方分組方法。即不區分工藝和劑型,只通過藥品療效和給藥途徑分類。
如此一來,萬邦德的銀杏葉滴丸、哈藥集團中藥二廠的注射用丹蔘、金水寶製藥的金水寶膠囊等獨家品種,與普通產品分為一組。對此,史立臣坦言:“原本獨家品種佔據市場份額較大,不存在以價換量的問題,但進入集採就意味着銷售額下降和利潤下降,對企業的利潤潤空間影響巨大。”對於本次集採降價幅度,他表示:“我預測降幅大概在30%左右,個別品種可能會超過50%。”
至此,中成藥企業將面臨怎麼樣的挑戰?沉浮千年的中藥制賽道又將何去何從?
藥企利潤大打折扣,勢必會引發中藥企業生存模式變革。陳建國吿訴記者:“隨着中成藥集採的推進,中成藥企業排名進入洗牌階段,面臨產品結構轉型的必然趨勢,大品種研發能力亟待提高。”
記者分析數據發現,對於中醫藥企業而言,產品研發恰恰是相對薄弱的環節。中商產業研究院排出2020年中藥行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總額排名前十企業。其中,2020年中藥行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總額居第一的是以嶺藥業,達7.37億元,研發投入比8.39%;步長製藥研發投入總額居第二,達7.22億元,研發投入比4.51%;白雲山研發投入總額居第三,達6.12億元,研發投入比1%。
在國內西藥研發方面,恆瑞醫藥長期以來被冠以“研發一哥”稱號。2018年至2020年,恆瑞醫藥研發投入分別為26.70億元、38.96億元、49.89億元,分別佔當期營業收入的15.33%、16.73%、17.99%,佔比不斷上升。
在跨國藥企方面,2021年上半年,羅氏、默沙東、強生等10大藥企研發費用合計投入496億美元左右,研發費用佔總營收均值達到18%。其中,默沙東、羅氏、BMS 和阿斯利康這4家的研發營收佔比均超過了20%,默沙東則達到了30%。
對比來看,段大躍分析稱:“國內藥物(中西藥)創新都存在諸多短板。而中藥創新尤其困難,主要原因是缺乏中醫藥現代理論創新。中西醫在對於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規律的認識、定義、分類等都有着根本的不同。近一百年來,中醫藥的現代基礎研究多在套用生命科學(西醫)的基礎研究系統和範式。截至目前,尚未找到一套符合中醫藥學基礎研究規律的方法論。因而無法建立起符合傳統中醫藥學理論和臨牀實踐規律的臨牀療效客觀評價體系。”
此外,與研發投入不相配的是中成藥的銷量。湘財證券研報顯示,2021年隨着診療人次的回升,重點城市公立醫院中成藥市場穩步回暖,2021年上半年市場規模超15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7%。而中成藥在醫院用量的提升,也刺激了中藥上市企業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
上述業內銷售人士透露:“中成藥在醫院處方藥的佔比,已經接近首位。但這種正向的表現,並非來自技術性回饋,而是中藥產品的質量和中醫文化的底藴。”
隨着新一輪的集採迫在眉睫,中成藥產品將加入到集採大軍中來。“若不能建立科學的中醫藥客觀評價體系,中藥創新品種很難出現‘春天’。”上述受訪人士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