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一扩充行业代表性;分行业挑选个股、并保证对各行业的覆盖率。目前,恒生指数的选股标准依然以市值和成交额排名为主,辅以行业代表性、财务表现等顾问委员会的主观考量依据,这虽然能够使得指数囊括几乎所有市值最大的蓝筹股,但市场结构问题也会导致其对部分「冷门」或「弱势」行业覆盖率不足。因此,如果按照这一建议调整的话,有可能会牺牲个别大市值公司,但可以使得行业的覆盖度更为均衡。
建议二增加成份股数目至65至80只。恒生指数在1969年推出时仅有33只成份股,2007年指数开始纳入H股公司时成份股增加到38只。2012年扩容至50只成份股,并在此後八年一直维持这一水平,直到2020年12月扩容至52只。随着赴港IPO不断增多,恒生指数50只左右的固定成分股已经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其截至2020年12月对整体市场的市值覆盖率已经降至57.6%,成交量覆盖率甚至降到50.5%,已经不能匹配其市场旗舰指数的地位。
【属重要改革 料数目大增】
建议三:迅速纳入大型上市新股;取消合资格候选成份股最少上市时间要求。恒生指数具有较严格的新股「快速通道」纳入标准,例如市值在全市场排名前五的超大型新股也需要三个月上市时间才能被纳入,而排名25位以下更是要上市满24个月。这一对大型新股的要求相比国际主要指数如MSCI、甚至恒生综合指数都要严格的多,目前通行的快速通道往往是市值满足一定门槛後,上市後10个工作日即可被纳入,这样可以保证指数最大限度的捕捉到龙头新股,进而更好的代表市场面貌。
建议四是保持香港公司代表性;维持被分类为香港公司的成分股在一定数量,以支持香港部分在指数中的代表性。建议五:改进成份股权重分布;成份股权重上限由当前的10%降至8%;同时将同股不同权/第二上市成份股权重上限从目前的5%提升至8%。为了防止龙头公司独大,而恒生指数建议单一个股上限从目前的10%下调至8%,类似於恒生科技指数。同时,同股不同权和第二地上市公司在今年获准纳入时,为了防止一次性过大冲击,设定上限不超过5%,但此次也建议一并统一为8%。目前恒生指数中前十位成分股累计权重达61.4%。因此,如果能够改进的话,一方面有望使得指数内「尾部」公司的权重增加,同时同股不同权和第二地上市公司的占比也有望大幅抬升。
【增本港地位 港股通将变】
中金认为,恒生指数的优化,不仅有望引更多投资者作为基准或被动资金追踪,也可以进一步强化香港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投资中国新经济「桥头堡」地位的长期吸引力。
具体而言,此次有30家公司可能符合港股通投资范围的条件,包括蓝月亮(06993.HK)、泡泡玛特(09992.HK)、恒大物业(06666.HK)、华润万象生活(01209.HK)、ESR(01821.HK)、VESYNC(02148.HK)、融创服务(01516.HK)、荣昌生物-B(09995.HK)等。其中7家未盈利生物公司可能受益於2020年底的沪深港通扩容,而万国数据(03939.HK)和宝尊电商(09991.HK)为二次上市公司,暂不符合港股通纳入标准。相反,有9 家公司可能会被剔除港股通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