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燦
來源:財經天下週刊
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正在全世界範圍內緊鑼密鼓地進行,7項目進入Ⅲ期臨牀試驗。不過,新冠疫苗概念股近期已在資本市場步入下半場。
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正在全世界範圍內緊鑼密鼓地進行,7項目進入Ⅲ期臨牀試驗。不過,新冠疫苗概念股近期已在資本市場步入下半場。
8月25日,世界衞生組織(WHO)在官網更新了《新冠病毒疫苗候選疫苗現況(草案)》(下稱“《草案》”)。最新《草案》顯示,全球目前有31種候選疫苗正處於臨牀評估階段。
根據該《草案》統計,31種候選疫苗中,有中國團隊參與研發的項目共8個,其中4個項目的疫苗已處於Ⅲ期臨牀試驗階段,分別來自科興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國藥集團、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國藥集團、德國BioNtech/復星醫藥/輝瑞。
此外,該《草案》顯示,康希諾生物/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生物工程研究所,智飛生物/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沃森生物等四個中國團隊旗下的新冠疫苗項目分別處於Ⅱ期、Ⅱ期、I期/Ⅱ期(Phase 1/2)、I期臨牀試驗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關注的康希諾疫苗項目並未被納入最新《草案》中“Ⅲ期臨牀試驗階段”名單內。有媒體援引阿拉比亞電視台消息稱,沙特衞生部將與康希諾生物合作,啟動新冠疫苗Ⅲ期臨牀試驗,將針對沙特5000名18歲以上的健康志願者。對此,有生物醫藥行業資深人士向《財經天下》週刊評價稱,跨國大型臨牀協調並不容易。
臨牀試驗是疫苗研發最重要的流程之一。據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介紹,疫苗臨牀試驗一般分為三期,I期臨牀試驗重點觀察疫苗使用的安全性,受試者人數規模在數十人或一百人左右;Ⅱ期臨牀試驗要擴大樣本量和目標人羣,達到數百人或更多,主要評價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指能引起免疫應答的性能),並確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劑量。
Ⅲ期臨牀試驗則更為關鍵,需要在更大人羣範圍內評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王軍志表示,Ⅲ期需要的樣本量更大,“對於一般的傳染病,一般要觀察一個流行週期,來確定它對易感人羣的保護率”,受試者規模在數千甚至上萬人。
一定程度上,目前進入Ⅲ期的新冠疫苗項目均屬於新冠疫苗研發第一梯隊。
根據《草案》,除了前述中國研發團隊外,還有3個來自美國、英國的項目進入Ⅲ期臨牀試驗階段,包括莫德納(Moderna)/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mRNA疫苗、牛津大學/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強生旗下楊森製藥的非複製型病毒載體疫苗。
各疫苗項目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其所選的技術路線。僅根據《草案》內統計的7個進入Ⅲ期階段的項目來看,所涉路線包括滅活病毒、核酸疫苗(其中包括mRNA疫苗)和病毒載體;其中,滅活病毒疫苗屬於傳統疫苗研發方式,後兩者則屬於創新苗種。
不同的技術路線各有優勢,但其免疫效力也需要經過更多試驗和數據驗證。以滅活疫苗為例,《財經天下》週刊從一位醫藥行業投資人處瞭解到,滅活疫苗的工藝和技術相對成熟,安全性比較高,但前述投資人也表示,“最重要的是看中和抗體的表現情況和相關數據,這仍需要Ⅲ期大規模試驗驗證。”
根據Ⅲ期臨牀試驗條件,Ⅲ期需在有病毒感染風險的環境中進行,且要求更大的受試者數量規模。由於目前國內疫情控制情況較好,存量病例較少,中國團隊需在海外疫情高發地區做臨牀研究。
據不完全統計,在進入Ⅲ期的團隊中,國藥集團在阿聯酋、祕魯、阿根廷獲得Ⅲ期臨牀試驗批件;科興生物在巴西獲得Ⅲ期臨牀試驗批件;而復星醫藥方面曾在8月5日表示,“候選疫苗BNT162b2目前正在由BioNTech和輝瑞進行全球2b/3期臨牀試驗中評估,該試驗已於7月27日開始。”
國外團隊也已進入Ⅲ期階段。7月27日,莫德納宣佈正式啟動新冠疫苗大規模Ⅲ期臨牀試驗,入組3萬名沒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成年人。而阿斯利康也已在英國當地開展Ⅲ期臨牀試驗。
另一值得關注的隊伍是強生旗下楊森製藥。根據《草案》,楊森製藥旗下項目已進入Ⅲ期階段,但還未開始招募受試者。強生方面上週曾透露,大規模新冠疫苗Ⅲ期臨牀試驗計劃在今年9月開展。
還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引發輿論關注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宣佈俄已註冊世界首款新冠疫苗”一事,因俄方面宣稱“進行了不到兩個月的臨牀試驗”,多被疫苗業內人士認為沒有充分進行Ⅲ期臨牀試驗,僅能證明在小規模人羣中的安全性。
據最新《草案》顯示,WHO將俄衞生部門(Rospotrebnadzor)參與的一項疫苗項目納入了候選疫苗名單(I期臨牀試驗)中。不過,WHO在該項目後標註了“TBD(有待商榷)”。
疫苗研發過程爭分奪秒,上半年內,資本市場對新冠疫苗概念以及整個生物疫苗概念股的追逐也“如火如荼”。
以前述參與新冠疫苗研發的數家上市公司為例,今年年初起,美股Moderna股價漲幅一度超過380%,A股復星醫藥漲幅一度超180%,被外界稱為“新冠疫苗A+H第一股”的康希諾生物,其發行價更是達到了科創板史上第二高。
不過,場內泡沫過後,新冠疫苗概念近期已在資本市場步入下半場。8月以來,此前受新冠疫情拉動的A股生物疫苗板塊震盪下行。截至8月25日收盤,生物疫苗板塊在最近五個交易日內下跌超過7%,最新總市值17861億元,較今年內最高值已跌去超過3500億元。
迴歸新冠疫苗相關個股來看,A股康希諾股價8月25日報收285.88元,仍延續上市以來的下跌趨勢。復星醫藥股價近期同樣猛跳水,最新價較年內最高點跌去近30%。
談及疫苗股近期表現,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近日表示,我國疫苗股主要問題是估值太高,半年報業績差,短期有回調壓力。
醫藥私募基金森瑞投資董事長林存也表示,“目前而言,疫苗公司估值可能總體上都還是有一些水分,因為疫情的原因,都比較虛高,所以可以説是雞犬升天。”林存還認為,目前醫藥是一個風口,“有一個概念資金就能把它炒上天,但是哪天潮水退卻的話,有可能會跌的。”
新冠疫苗概念股的業績基本面不易支撐如此高的估值,這從概念股之一康希諾生物的財務數據中可見端倪。
根據招股書,自2017年度至2019年度,康希諾生物分別實現營收18.72萬元、281.19萬元、228.34萬元,康希諾生物表示,公司尚未實現產品商業化銷售,營業收入具有偶發性。由於尚未規模銷售,三年內康希諾生物分別錄得虧損6444.91萬元、1.38億元和1.57億元。
研發費用方面,儘管康希諾生物2019年投入了1.52億元做研發,並表示在2020年至2022年內將投入9-12億元用於研發。但康希諾生物也坦言,研發投入將使得經營虧損持續增加。
不僅是康希諾生物,被稱為“美國新冠疫苗第一股”的上市公司Moderna也處於燒錢狀態。根據Moderna財報,二季度內,Moderna因收到新冠疫苗相關定金,期內營收大增至6635萬美元,但仍錄得虧損1.167億美元。
表現在股價上,Moderna最新股價約為66美元,比起7月時最高點94.85美元/股也跌去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