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成就“中國好製造”的八大心法:成本與收益角度的觀察
格隆匯 10-23 08:10

作者:秦朔 

來源: 秦朔朋友圈  

引子:企業的本質是什麼?

觀察經濟世界,經常會思考一些“第一性問題”,即最根本的問題。比如:什麼是金融?什麼是實業?做好它們的關鍵是什麼?

談到金融,我理解其本質是不同時空的價值轉換。做金融最關鍵的問題是槓桿不用槓桿,有一塊錢本金就做一塊錢生意,這不是金融,但過分加槓桿,過度短錢長用,往往又會爆掉,由此又可以説金融即風控。

那麼實業呢?我喜歡德魯克的一個答案,企業的本質就是創造顧客。你在顧客心目中的地位決定了你的價值。所以李嘉誠説“生意找你做時生意就好做,你找生意做時生意就難做”。做實業的關鍵在於成本和收益,即在企業的整個生命週期中,如何獲得總收益和總成本之差的最大化。

本文以這一兩年我深入調研的中國巨石(600176.SH)和浙江嘉興桐鄉的振石集團為例,探討做好實業、做強做大製造業的一些方法。我和這兩家企業的創始人張毓強進行過多次關於製造業的交流,雖然社會大眾對他們並不熟悉,但於我卻是很有吸引力的研究對象。

中國巨石是世界規模最大的玻纖生產企業,在桐鄉、九江、成都、埃及、美國都建有生產基地,其產能佔中國玻纖業的40%多,佔世界的20%多。從2015年到2018年,中國巨石的綜合毛利率都在40%以上,2018年其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淨利率達到23.8%,比格力電器(000651.SZ)高9個百分點,比雲南白藥(000538.SZ)高11個百分點。

振石集團旗下的恆石纖維基業公司,為維斯塔斯、西門子、通用電氣等世界級客户提供風電葉片的基礎材料,是風電基材這個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現在它一個月的利潤超過4000萬元。

張毓強的過人之處不僅在於從規模上打造了兩個“世界冠軍”,而且在於創新能力。由於玻纖材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大量用於坦克等武器生產,涉及軍工和高技術,所以歐美國家一直禁止出口成套的玻纖生產設備。

中國巨石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向國外學習,從單項設備引進做起,進行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必須堅持自主創新,而且是全面和系統的創新,包括繞過國外公司佈局了半個多世紀的“專利牆”,在高性能玻璃配方等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

在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巨石申報的“高性能玻璃纖維低成本大規模生產技術與成套裝備開發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張毓強1955年出生於桐鄉石門鎮,初中沒畢業就到一個鎮辦的布廠當挑水工,無論背景、學歷,沒有理由推出此人日後會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玻纖行業的引領者。他的身上顯示了突出的企業家精神,這正是中國經濟活力的微觀基礎。

從對巨石、恆石的調研中,我看到,在我們國家的經濟中,已經有一批質量很好、效率很高、管理很強、具備世界級水平和競爭力的企業,它們是大機器工業的代表,也是中國製造立足世界的基礎。為此,我創作了《新工業時代——世界級中國工業家張毓強和他的“新石頭記”》,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我以此書“獻給為了中國的新型工業化和全球競爭力而奮鬥的人們”。

上篇:成本篇

心法之一:製造業成本的降低要靠規模經濟

做製造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長的時間。振石集團的前身是桐鄉石門鎮東風布廠,1973年元旦前後拉出第一根玻璃纖維。經過20年努力,到1992年玻纖產量為1000噸。1993年,振石發起組建了巨石集團(中國巨石的核心資產),開始建設先進的池窯拉絲項目,產能為8000噸,當時是不可想象的一個大數字。再奮鬥十幾年,到2008年產能達到60萬噸,成為世界第一。

規模經濟能帶來明顯成本優勢。例如,1993年啟動的8000噸池窯拉絲項目,相當於大機器生產,而之前所用的代鉑爐拉絲方法相當於個體作坊,8000噸池窯等於200台代鉑爐的產量,而所需人工是代鉑爐的1/10,成本當然降低。

為了形成規模經濟,張毓強採取了貸款投資、聯合投資、股權融資、兼併收購等多種方式,甚至在1999年將巨石集團的資產注入擁有上市指標的央企,為此不惜放棄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位置,但他抓住了融資擴產的機會,產能遙遙領先於對手。

做大事,該抓的機會必須抓住。無論是離開家鄉石門到桐鄉二次創業,成為桐鄉經濟開發區引進的第一家大企業,還是從開發區一期地塊擴張到三期地塊,張毓強都走在別人前面。如果不是先行一步,土地價格就不知道要漲多少。

通過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最大的好處是使玻纖的應用更加普及,做大了市場,讓這個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心法之二:製造業成本的降低要在供應鏈上下功夫

決定製造業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經濟性。拿原料來説,玻纖的主要原料是葉蠟石,通常1噸玻纖紗需要0.8噸葉蠟石,浙江、福建的葉蠟石儲量約佔全國的75%。巨石在桐鄉和九江的生產基地毗鄰資源豐富區,運輸費用也低。振石集團在麗水松陽縣建立了明石礦業公司,主營高嶺土礦石和葉蠟石,從縱向一體化的角度建設紮實穩固的供應鏈。

2004年巨石着眼於西部大開發,在成都建廠。由於礦石要從浙江運,運費比較高。巨石成都團隊和當地高校的專家一起探討,能不能因地制宜,利用四川多山的優勢就近找礦。最終找到了替代品,不僅節約了物流成本,而且原材料本身的成本也降低了。這就是在實踐中對供應鏈的優化。

漏板是拉絲的關鍵設備,技術含量很高,以前是交給日本公司加工的。一塊2400孔漏板的加工費是4.5萬元,1克漏板的加工費是6元多,這還不算鉑耗(一塊漏板要加1.5%的鉑耗損)。巨石自主探索做成以後,1克漏板的加工費只要0.5元。自己做還有一個好處是利於創新,原來是雙底漏板,改進為單底漏板後,一年減少鉑金使用1噸以上,剩下了以億元計的開支。板子輕,電耗也降低了。

當年巨石在項目工程時用水量很大,如果全部從市政自來水公司購買,每噸要2元多,張毓強決定把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分開,生活用水由桐鄉市統一供應,而耗費最多的生產用水改用附近的康涇塘的水,每噸成本0.6元,污水淨化後還可以循環使用,成本更低。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巨石、振石非常多。成本競爭力是從供應鏈的每個環節,用擰毛巾的方法擰出來的。而且這是一個永無休止的過程。

心法之三:製造業成本的降低要在生產和工藝流程上做文章

巨石的玻纖生產,從礦石礦粉到拉絲織布,空間距離很長;恆石的風電基材生產,從玻纖材料到玻纖織物,空間距離很短。張毓強很樸素地説,距離長短就是價值鏈環節的長短。如果價值鏈環節短,則產品質量主要靠設備來保證,關鍵是要採購一流設備。如果價值鏈環節長,就要在整個生產和工藝流程上做文章。

2004年前建成的池窯,在通路佈置上都採用國外通用的橫向雙“H”結構,張毓強發動大家集思廣益,將結構改為縱向雙“H”結構,使單條作業通路的爐位可以增加不少,從而配置更多的漏板。縱向雙“H”結構的主通路長,也為玻璃液的温度下降提供了充分的時間,能更好地控制通路中玻璃液温度的一致性。

玻璃液的熔化,傳統是用空氣燃燒。空氣中含氧量約21%,含氮量為78%,在燃燒過程中,氮氣吸收了大量熱量從煙道排走,造成能源浪費。巨石通過創新,採用了純氧燃燒法。純氧燃燒可以獲得温度更高的火焰,有利於提高窯爐熔化率,改善玻璃液質量,還可以將氮氣排除在燃燒過程外,減少80%以上的廢氣和99%的氮氧化物排放,同時避免氣體排放時大量熱量的流失。

早期玻纖生產中產生的廢絲很多,通用的處理方法是深埋,但廢絲不能降解,會佔用土地。張毓強和技術人員就考慮能不能將廢絲回收利用。他們通過不斷改變廢絲的投入比例和頻率,以及投料技術的改進,最終在2001年底投產的一條年產6000噸環保池窯拉絲生產線上,實現了全部以廢絲為原料組織生產。

讓通路容納更多漏板,讓燃燒更充分,讓廢絲能回用,這些生產過程中的創新都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

心法之四:製造業成本的降低和投資速度與資金成本高度相關

巨石是重資產,投資規模很大,巨石比競爭對手的毛利率高出一籌,和投資過程中的速度與資金成本也是分不開的。

1999年中國化建(中國巨石前身)上市後,2.1億元募集資金中有超過1億可以用於巨石發展。巨石決定建一條1.6萬噸無鹼玻纖池窯拉絲生產線。按一般進度要18個月,但張毓強希望8個月就完成,2000年5月打樁,年底前點火投產。他和董事會簽下項目責任書,將項目分解為14個子項目,層層落實。最後在12月20日點火。由於節約了時間和引進設備時精打細算,工程投資從預計的2.5億元降到1.98億元。而之前一家國企的1萬噸池窯項目,對投入已經抓得很緊了,也花了4.5億元。

巨石較早和央企進行混改,在獲得銀行貸款支持以及上市、增發方面,帶來了很多好處。2015年中國巨石在A股增發募集資金50億元,用於埃及項目、國內生產線技改以及償還銀行貸款。2014年巨石的財務利息支出為7.7億元,增發完成後財務利息支出降到4億多元,減少了40%多,大大降低了財務成本。

心法之五:製造業成本的降低離不開全員支撐的系統競爭力

2008年1噸玻纖的成本平均是4000多元,現在所有要素成本都增加了,如一線員工工資增加了兩三倍,電價也貴了很多,但巨石通過成本管理,不僅消化了上漲因素,成本還下降了不少。除了有規模優勢外,主要是因為巨石從原材料到物流所有環節都自主掌握,自己設計生產線,可以輸出全套技術工藝,也可以根據客户需求改造生產裝備,在各個環節上都沒有短板。這種系統競爭力背後,是全員投入、全員參與、全員發揮能動性的文化和制度。

巨石有一套“增節降”體系。最早是鼓勵職工小改小革的激勵措施,後來發展為涵蓋了創新、增收、節支、降耗、減損、節能、減廢、減排的全面創新體系,運用目標管理、項目管理、品質管理、持續改進等基本管理方法,通過逐年環比、月度考核、年度兑現等激勵約束制度,協調各級企業、各個部門、各類工段持續開展。“增節降”的項目申報面向所有員工,每年大大小小有500項左右,1/7到1/8的員工可以獲得獎勵。

巨石每個月都與競爭對手對標,從銷量、價格、技術等幾百個數據全方位對比分析。巨石內部的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總部之間、海外公司與國內公司之間,也進行對標,比學趕幫超。

通過對標改進和挖潛創新,巨石的熔化率從早期每平方米1.5噸/天做到了每平方米3噸/天、3.5噸/天,現在正向4噸的“不可能的目標”前進。玻纖行業的勞動生產率,美國算高的,一年人均產量100噸,而巨石三分廠可以做到300噸。智能化的六分廠目標是390噸。巨石擁有80萬噸產能時有1.1萬人,現在接近200萬噸產能,還沒有當時的人多。張毓強説:“講到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員工的工資要漲,但每噸紗的人工成本要降,一漲一降,這個剪刀差怎麼解決?這是巨石管理中最大的強項。”這又涉及到自動化、智能化、精益生產等減少對人員的數量依賴的問題。

下篇:收益篇

成本競爭力是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但單有成本優勢,並不能確保在全球市場獲得領先的份額。如前面所説,企業的本質是創造顧客,是創造顧客價值。顧客肯定希望購買的價格便宜,但這不是唯一因素。

心法之六:收益和質量的穩定性(開機率)高度相關

規模經濟的好處是降低成本,但需要一個前提,即這種規模是有效的,產品質量沒有問題,又便宜又好。池窯投資的一次性資本支出很大,固定成本佔比高,且停窯容易造成耐火材料等資產的損壞,再啟動需要3個月烤窯期。所以玻纖企業輕易不選擇停窯,都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運轉。

1994年巨石的8000噸中鹼池窯拉絲項目在行業裏放了一顆“衞星”,引起轟動,但投產後有兩年時間其實非常辛苦。張毓強説:“投產看起來是好事,但如果投產後出不了好產品,還不如不投產,因為一上馬就停不下來。”當時最大的問題是作業效率低,也就是成品率低,廢絲多。今天巨石的成品率基本在95%以上,有些分廠可以達到98%,廢絲極少,但當年成品率最低時只有50%。

作業不穩定是一個結果,實際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原料,要熔化出高質量的玻璃液,各種玻璃原料的化學成分、顆粒度和含水率三大指標都必須穩定,具體又牽涉到葉蠟石、石英砂、石灰石、硼鈣石四種大料,螢石、芒硝兩種小料。有的原料質量穩定,有的成分則有波動,有的要在堆場或庫房均化,使用時還要注意它易吸潮,接觸空氣時間不宜太長。最初巨石只是籠統地掌握了原材料的知識,原料來了,把幾個主要元素檢測一下,覺得符合主成分要求,就過關了。突然作業不好了,誰也不知道是原料問題還是配比問題,今天好了明天可能又不穩定了。經過一兩年,巨石才用玻璃的氧化還原係數、微量元素含量、礦物結晶情況等更專業的指標,實現了對原料的質量控制。這時才真的掌握了規律。

心法之七:收益來自客户,企業家應該是企業的第一營銷官、頭號銷售員

“客户給企業發工資,企業才能給員工發工資,所以必須高度關注客户與市場。”這是張毓強的一句口頭禪。他大量時間都用於跑市場,對客户問題高度重視,對客户提供的商機牢牢抓住。

1996年,巨石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遭到退貨,張毓強由此領悟到“所有影響客户體驗的問題都是質量問題”。例如,玻纖生產中有個烘乾環節,水分要烘乾到0.2%,然後裝入集裝箱。美國客户投訴説,打開集裝箱,所有裝玻纖的塑料袋裏全是水。趕緊分析是不是集裝箱漏水了?發現不漏。自此每個集裝箱來裝貨,都用高壓水龍頭衝,看漏不漏水,不漏才發貨。結果發到美國,塑料袋裏還是有水。

張毓強説:“產品本身好好的,烘乾後的水分是0.1%以下,怎麼會有問題呢?一路排查,最後發現產品下面有個托盤,是木頭做的,40公斤一個。我説你們把木托盤拿到烘箱裏去烘。烘了12個小時拿出來,發現托盤的重量是20公斤。還有20公斤去哪裏了?是水,蒸發掉了。夏天把貨裝進集裝箱,這個悶罐子裏非常悶熱,裝玻纖的木托盤裏的水蒸氣揮發,沒地方去,全部積在塑料袋裏。”把這個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問題解決後,出口又恢復了。

恆石纖維基業公司是中國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海外銷售佔比超過60%,佔全球風電基材市場的28%。風電葉片70%的材料是玻璃纖維,其餘是樹脂和黏結劑等。恆石最早是一家美資企業,生產豪華遊艇的船體用玻纖織物,因為一直虧損賣給了張毓強。張毓強洞察到國家在2002年出台了風力發電的税收優惠政策,認為風電是趨勢,就力主恆石往風電材料發展。但他最擔心起點不高,一旦將來風口來臨,行業就會“一窩蜂”上項目,進入“紅海”。

這時,丹麥的風力發電機制造商維斯塔斯到中國找供應商。以當時恆石的設備和條件,離維斯塔斯的要求非常遠。但張毓強説,“我們要揚長補短,不惜代價,抓住機會,我們有玻纖紗的資源,缺的是做風電布的設備,只要引進最先進設備,就不怕達不到他們的要求。”維斯塔斯派人和張毓強的團隊討論了兩天,整整20個小時,把所有要求一一列明。恆石斥巨資從德國引進設備,通過技術開發和改造,生產出了與國外廠家質量相同但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並通過了維斯塔斯的嚴格認證,從此走上康莊大道。

無論是解決問題還是發現商機,只要緊緊和客户在一起,就有辦法和出路。

心法之八:收益來自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創新

説到創新,人們往往理解為產品高端化和附加值提高。但事實上,創新的含義要豐富的多。

巨石是中國玻纖行業第一個敢於自主研發高性能玻璃配方的企業。國際玻纖行業用的大部分拉絲原料是E玻璃,E玻璃配方中有一種重要材料是硼鈣石,要從土耳其進口,一噸400多美元,一噸玻纖產品要配百分之十幾的硼鈣石。需要大量外匯,還有匯率風險。巨石2008年自主研發出了E6玻璃配方,使原來一噸的配合料成本從1300元降到500元,不僅可以降低配合料進口比重和配合料成本,而且提高了產品強度及耐腐蝕性能,在E6這一全新平台上還可以為不同客户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

玻璃配方技術突破後,優化了巨石的產品結構。基於E6配方開發出來的抗變形能力很強的高強高模產品(如複合絕緣子用紗)在市場上大受歡迎。2009年,巨石高端產品的比例從原來的5%提高到15%。

在降低成本的同時還能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把“成本領先”和“高價值創新”這兩種迥異的競爭戰略結合在一起,既實現了總成本領先,又實現了高價值的產品結構,在競爭中取得壓倒性優勢。這是巨石特別了不起的地方。

總結:從企業家精神到全員創新文化

早在十年前,張毓強就被《福布斯》中文版評為當年“中國上市公司最佳CEO”,當時介紹他的文章《玻纖長跑》是這樣開頭的:

“每天早上6點,張毓強都會準時出門長跑5公里,即使陰天下雨、出門在外也不例外。他今年54歲,堅持長跑已有12年,習慣於在這項枯燥而乏味的運動中尋找做生意的靈感,很多重大決定都是在清晨中跑出來的……”

去年8月我和張毓強去埃及參加巨石埃及公司年產20萬噸玻璃纖維生產基地投產典禮。從上海飛迪拜轉機的三個多小時,我看到他在航站樓裏健走,這頭到那頭400多米,再從對面繞回來,一圈800多米。他快走了一個多小時,七八公里的樣子,完成了鍛鍊任務。

在《新工業時代》發佈會上,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問張毓強,每天處理那麼多事,都要快速反應,如何保證決策的準確性?他説,每天一個人快步走差不多兩個小時,一年就是700多個小時,很枯燥,腦子裏就想企業的各種事情和情景,假定發生了什麼事,該如何處理。“每天接到的問題,差不多腦子裏都想過了。

堅持鍛鍊和思考只是張毓強個人魅力的一種折射,但的確讓人感到,企業家是特殊材料鍛造出來的。

而張毓強最大的魅力在於,他把巨石、振石打造成了人人熱愛企業、人人自覺奮鬥、人人蔘與創新的學習型、創新型、奮鬥型組織。企業家的職能是創新,張毓強的最重要的創新是“關於創新的創新”。他以人為本,創設了包括項目管理、項目運行、成果轉化在內的一套完整、流暢、高效的全面創新體系,涵蓋了旨在面對未來的重大創新項目(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技術難題),旨在提升當前管理和技術進步的一般創新與改進項目,以及實現局部完善與優化的合理化建議這三個方面,將創新普遍化、日常化,變成企業的一種基本存在方式。

最後做一個總結:

在中國大市場,通過資源集中,可以發揮市場的規模優勢,加上民企精打細算的管理,能夠帶來顯著的成本優勢;

越是充分競爭和參與國際競爭,接受國際客户檢驗,越是能夠倒逼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能力;

而企業家精神驅動的全員參與管理和創新的機制和文化,則是不斷超越自己、追求極致的根本保證。

這像是“三級火箭”,分別對應着做大、做強,以及成為偉大的企業。當所有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力出一孔,就能攻堅克難,應對任何挑戰。

中國製造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大書。優秀的企業家們一方面在成本上追求最大限度的合理化,一方面通過可靠、顧客至上和富有創新的產品與服務,力求創造收益的最大化。

在全球經濟風雲變化的今天,中國製造業也遭遇了許多困難和挑戰。但支持製造業做大做強、做優做精,應該繼續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對中國製造業來説,更艱鉅的路在前面,更大的輝煌也在前面。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