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六里投资报
广发电子信息传媒基金经理冯骋,日前参与了一场主题为“TMT行业投资节奏把握”的交流活动,分享了作为科技成长基金经理对前沿领域投资机会的观点。
冯骋具有丰富的产学研经历,是清华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工程师、招商证券通信行业研究员,2018年加入广发基金后致力于TMT行业研究与投资,2020年8月出任广发电子信息传媒基金经理。
截至2023年6月末,冯骋管理的广发电子信息传媒今年上半年取得了55.81%的收益率,同期同类基金的平均收益为13.05%(来源: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产品类型为TMT与信息技术行业股票型基金(A类))。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吿,截至2023.06.30,冯骋自2020年8月7日接手管理至今。
今年上半年,ChatGPT引领的AI浪潮引发了全市场对于科技成长板块的关注,尤其是TMT为主的三大行业,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就TMT行业的投资节奏,冯骋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冯骋表示,这一次AIGC大模型创新的产业变革,可以与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相类比,它所带来的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降本增效的全面升级。
但目前来看,真正的AI应用还没有广泛落地,没有真正深入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这也使得市场对这一波产业趋势并没有形成一致的高度预期。
冯骋表示,从投资节奏来讲,今年上半年,产业发展脉络沿着大模型、数据到算力的方向演进;
再往后看,应用的全面落地,包括to B以及to C等多个应用方向,将成为产业发展中关注的重点。
当应用切实落地并普及后,它将与算力形成良性互动——应用普及将带动算力需求提升,同时算力提升将推动降低成本,进一步促进应用的普及。
从这一方面来讲,算力依然是后续关注的重点。
投资报整理精选了冯骋分享的精华内容如下:
问:进入下半年,上半年AI产业链的投资热度在下半年会不会持续?不同的投资节奏在你看来又会如何表现?
冯骋:先谈一下这次AIGC大模型创新的产业变革。
这次大的产业变革,可以和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类比,大概率会有比较长的产业趋势的演进过程。
上半年,产业发展脉络沿着算力、大模型到数据的方向演进;
往后看,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AIGC在未来应用的全面落地;
应用的方向可以集中在to B生产力工具如数字人、虚拟助理等由大模型带来的可以替代人的智能工作的方面。
所以,从中期的产业趋势来说,我们可以参考的历史是2009年-2015年移动互联网浪潮这一次持续了接近十年的产业趋势变革。
同样的周期,我们认为这次AIGC大模型的突破,实际上不亚于移动互联网这样的底层技术突破。
它影响了千行百业的变化,所以它的产业持续时间,我觉得至少是3-5年的变化;
而且有可能,在年底或者明年就可以看到很多AI应用在我们身边出现,开始渗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去。
我们在投资领域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买在分歧,卖在一致"。
站在年中的位置,AIGC这个产业趋势在上半年很火,大家的预期达到了相对的高度,但是这样的中期产业趋势并没有达到一致的很高的预期。
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身边很多人并没有开始使用AI应用,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没有开始用。
比如编辑、电影、游戏或者办公场景,还没有完全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移动互联网时期,大家都在用手机玩游戏、看直播,点外卖、打车等,相关应用也在铺开。
但是现阶段,我们并没有看到身边有很多人在用这些应用,所以这一波产业趋势没有结束,而且没有达到市场比较高度的一致预期状态。
问:从产业趋势的发展来看,接下来哪些应用最先落地?我们可以从to C和to B分开分析。
冯骋:一个新技术的出现,首先是给生产力效率带来一定的提升和变革。
对于AIGC大模型技术,我们比较看重的,是它在生产力场景上会带来效率的提升。
比如我们比较关注到B领域的办公场景。
简单理解,AI大模型具备小学生或者中学生这样通识能力的智能水平,但是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之上给它灌输更多专业知识。
比如给它灌输法律、教育、医疗方面的知识,它会成为专业领域比较专业的人才,辅助你提升工作效率。
所以我们关注它在to B领域垂直应用的进展。有可能在明年就会看到相关的应用出来。
比如,我们现在比较关注的办公领域,一键生成PPT的功能,包括帮你提炼会议纪要、提炼总结要点,帮你做会议整理和梳理。
相当于每个人会配上一个个人助理,帮你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这个领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在to C领域,现在AI跟到C领域的结合,比如情感陪护、私人助理等,也是比较好落地的场景。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to C场景上大家还在探索,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晰、全面的场景。
比如之前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AI和游戏的结合,想做出一个特别重度的AI游戏玩法,现在大家还都在探索过程中。
所以,我们觉得到 B领域落地更快。
另外还有一个思路值得未来留意。
你可以把AI模型理解为人的智能替代,会从智能水平比较低向智能水平比较高的工作慢慢渗透。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比较关注智能驾驶领域。
目前来看,相对于办公领域设计一个非常复杂的PPT,可能驾驶场景对智能的要求稍微低一点。
智能驾驶通过运用Transformer模型的算法,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步。
未来看得再长远一点,模型训练方法用在机器人这样的训练场景上,也会带来机器人智能的提升。
这些场景有可能未来两三年逐步落地。
问:年初AI产业链呈现出轮动的变化趋势,从一开始算力到大模型、到传媒,再到算力,你会更加关注哪些方面?除了刚刚说的应用,这个产业链上的机会应该如何把握?
冯骋:行情走到现阶段,再往后,我们比较关注这几个方向:
一是国内模型能力新的突破,达到可以落地应用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大家依然非常关注算力、数据这些场景后续产业趋势的发展。
一方面,随着下游应用的不断渗透,算力需求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人类对于模型能力边界的探索也没有结束。
海外OpenAI训练到3.5-4.0,实际上未来它对模型边界能力的探索还是在往后延伸的。
如果明年出现更大参数模型的探索,它的能力可能还会有更大的扩展,对算力还会有更多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对算力依然非常关注。
同时,我们更关注应用这种能切实落地的场景,给人的生产生活带来变化,或者说产品的供给能达到人们想要的能力,这样的话应用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觉得,整个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一旦出现爆款应用,它会和算力形成良性互动。
应用普及,带动算力需求提升,同时算力的快速提升、降低成本,又带来应用的普及,就会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
这是下一段行情我们比较关注的点。
问:从投资的角度,大家更关心的是,这些新的产业、新的创新,应该怎么评估它未来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呢?
冯骋:实际上,它并没有改变原有产业的商业模式。
比如我是一个卖SaaS软件的公司,通过和AI结合,还是原来的SaaS订阅收费的模式,并没有改变商业模式。
但是,我可以通过提供AI模块,提升你的工作效率,多收一部分费用。
交了这个费用的人,用了AI之后,工作效率比不用的人大幅提升,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大家都会用AI功能。
前提是,我的AI功能效果要好,能真正产生价值。
比如写一篇报吿,以前要花一周时间,现在通过AI辅助的模式,一天就写完了,
这对我工作效率提升很大,我愿意为这个效率提升付费,这是AI核心商业模式的本质。
问:还有别的想象空间吗?
冯骋:在降成本这一端也有很大的应用场景。
比如,以前做一部动画电影有可能花三年时间,通过和AI技术结合,有可能出现一年做三部电影的情况,大幅提升生产端的效率。
而且,AI是否会改变很多企业的成本结构以及盈利模式,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比如直播行业,以前直播行业的利润分配以人为主,如果未来能做出非常逼真的数字人形象,而且它有很好的IP效果,它极有可能就是头部主播。
而且,成本很可能是更低的,完全可以依赖它的IP效应,它的收入跟IP效应相关,但成本非常低,预计会大幅提升这些行业的盈利能力。
问:当这个行业热起来之后,很多企业都在涌入这个赛道。你觉得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胜出?或者说投资者应该关注具备什么样特质的企业?
冯骋:这也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从产业链环节来说,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表达结论,就是真真正正能把产品做好的企业。
企业自身能做好这个产品,把产品打磨好,能给大家带来价值提升、效率提升。
能把产品做好的企业,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备选标的。
到了这一阶段之后,我们一定要重点关注能把产品落地、能把价值体现出来的企业,这样的话,客户才会为你付费。
问:从中长期视角看,你觉得科技板块有哪些机会是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的?
冯骋:从2023年往后看,预计未来2-3年是科技创新的上行周期。
从时间节奏来看,未来2-3年是小的创新上行周期。
从方向来看,在我们的框架里,TMT行业最有吸引力的点是创新,创新的本质就是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所谓的渗透率提升就是有新需求、有新空间。
未来我们要关注哪些产业是从1到10的产业趋势创新,哪些产业是从0到1偏主题性的创新,我们比较关注这两类方向。
从0到1偏主题性创新,有可能产品形态定义还不够清楚,渗透率常年维持在几个点,这种创新更多是过去没有,现在突然有了,会有一波主题性机会。
但是往后看,我们要更多关注这一类创新能不能度过技术供给的拐点,使得产业趋势从1到10。
比如过去两年的元宇宙、VR,都属于这样的状态。
还有一类是从1到10,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产业趋势的创新。
本质是渗透率从1到10,渗透率从个位数到10个点,再到20个点、30个点。
有这样的产业趋势,使得很多公司能在业绩层面逐步快速兑现,这一类机会一旦出现,就是非常重要的投资机会。
未来有几个方向可能有渗透率快速提升,比如智能汽车,比如再过一两年的MR、VR可能就是这样的产业趋势机会。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一些周期成长性机会,比如半导体周期,从历史数据来看,因为它的产业规律相对明确,一般是两年半上行、一年半下行。
问:智能汽车的投资逻辑你们是怎么看的?
冯骋:智能汽车的市场空间,跟之前消费电子的需求空间有可能是一个量级。
对于汽车来说,智能化的渗透率目前只有10个点左右。
我们要关注智能化的渗透率能不能快速提升,这是我们做行业比较时较为关注的点。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汽车出现辅助驾驶功能,加上了摄像头、激光雷达、座椅、座舱的智能化;
加上这些辅助功能,使得汽车变得更方便、更舒适,驾驶效率更高,智能效率提升。
同时,我们也看到,自动驾驶新的功能在今年通过算法的提升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判断有可能进一步加速行业的发展。
不过,我们认为,智能驾驶这个细分的Beta还是服从于汽车行业的大Beta。
二季度之前,大家对智能驾驶板块关注比较少,表现不是太好,主要是车的大Beta没有起来,偏负向。
6月、7月之后,车的销售数据在改善,智能驾驶成了板块里表现最亮眼的细分方向。
往后看,随着车的大Beta企稳,智能驾驶板块技术出现突破,将带来更强的渗透率变化。
问:你管理的TMT主题基金表现这么好,跟你自己在技术方面长期的跟踪研究是不是有很密切的关系?
冯骋:研究TMT是比较辛苦的,科技的变化非常快,新技术出现、产业链的变化也非常快。
我和我们TMT研究组的组员,紧密跟踪产业链上的变化,对公司的基本面情况进行跟踪,不断验证,提出一些假设和想法,或者得出一些观点。再观察它是否能得到市场进一步的支持或者验证,这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从偏中观的角度,每一个技术的发展都有风险,不一定每个技术都能真正进入产业趋势1-10的阶段。有可能它在出现之后就消亡了,没有落地。
这也需要我们学习很多技术发展的历史,总结规律,判断哪些技术可以实实在在地落地,哪些技术还有很长的成长周期。
这涉及到对中观产业趋势的判断,对我们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