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硅谷银行破产,“危机”再现的前兆?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赵伟宏观探索 作者:赵伟团队

要点

热点思考:硅谷银行破产,“危机”再现的前兆?

疫情爆发后,美联储快速扩表,硅谷银行采取较为激进的资产端策略,约70%新增资产均投向以美债为主的AFS和以MBS为主的HTM。货币政策的大反转使该类资产出现大幅的浮亏,其中,AFS亏约25亿,HTM亏约150亿。随着融资环境的收紧,硅谷银行客户企业纷纷提取存款。准备金不足的硅谷银行被迫出售美债兑现浮亏,引发市场恐慌。

系统性风险相对可控,美联储加快紧缩的风险下降,但转向可能性较低。硅谷银行体量不大、同业业务少,溢出效应有限。当下,美国银行业爆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或有风险存在的中小银行规模占比低、高存款保险覆盖下传染性有限。硅谷银行破产风波倒逼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高。通胀粘性下,前期过度下修的加息预期或有反复。

下一步,美联储需要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或加剧短端利率定价的波动,进一步抬升期限利差倒挂幅度。提示关注流动性紧缩的累积效应下,部分金融市场弱质环节风险或将加速暴露,以及MBS资产重估风险、非银金融机构资产错配风险、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高收益债违约风险等。

风险提示:俄乌冲突再起波澜;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工资增速放缓不达预期

正文

硅谷银行破产,是下一个“雷曼时刻”吗?通过“六问”形式,从特殊性到普遍性,从微观到宏观,逐层推演,分析美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本文分析,供参考。

一、硅谷银行破产,“危机”再现的前兆?

一问:硅谷银行经历了什么? 资产端激进配置积蓄风险、负债端存款流失暴露问题

疫情“大放水”期间,硅谷银行采取了激进的投资策略;2022年美联储加息,进一步放大了资产负债端期限错配的问题。“大放水”期间,受益于宽松的流动性,硅谷银行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截至2022年Q1,其吸收存款规模一度增长了221%至1981亿美元,总资产也增长了210%至2204亿美元。

负债端,硅谷银行66%的存款均为活期存款,而资产端,其将新增规模的70%用于购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FS)和持有至到期投资(HTM),仅24%用于发放贷款,导致了期限错配问题。2022年3月以来,在美联储加息的同时,硅谷银行资产的久期也在拉长,AFS、HTM平均久期分别从2.4升至3.6、4.1升至6.2,加剧了期限错配风险。

美联储激进的加息,无风险利率上行不利于长久期资产,硅谷银行账面出现大量浮亏,风险开始逐步积累。去年3月以来,美联储连续8次加息、累计加息450bp,10Y美债利率也随之快速攀升,截至2022年末,10Y美债利率高达3.88%,较2021年末上行了235bp。无风险利率的大幅抬升,导致美债、MBS价格的快速下跌,而美债、MBS分别占到了硅谷银行AFS和HTM的62%和75%。截至2022年末,硅谷银行AFS与HTM分别浮亏25亿美元和152亿美元,合计浮亏177亿美元,超过其所有者权益的163亿美元,风险开始逐步积蓄。

客户存款快速流失叠加流动性资产的不足,硅谷银行被迫抛售美债兑现浮亏;但对仍“趴在账上”的152亿美元HTM浮亏担忧,引发了储户恐慌,挤兑之下硅谷银行破产。硅谷银行储户多为科技型企业;2022年Q1以来,客户资金不断流出,硅谷银行总存款大幅减少250亿美元,而其现金资产在大幅减少102亿美元后仅剩138亿美元。眼前无非两条“自救”路径:1.资产端出售AFS兑现浮亏;2.负债端忍受FHLB的高利率或SRF的“污名化”。3月8日,硅谷银行宣布抛售210亿美债与MBS资产、认亏18亿、并计划进行22.5亿权益融资。硅谷银行认亏进一步加剧市场担忧,引发导致其破产的“致命”挤兑。

二问:类似问题普遍存在吗?银行业浮亏普遍存在、但负债端同时存在问题的银行不多

2022年3月以来,随着MBS久期的拉长与无风险利率的抬升,银行业浮亏问题普遍存在。截至2023年3月12日,美国国债与MBS分别较2022年3月1日的7.09年和4.74年,分别下降0.78年、上升1.25年,录得6.31年和5.99年。随着MBS久期的快速拉长,美国银行业未实现损益的规模也在明显增加。截至2022Q4,根据FDIC统计,美国银行业AFS有2795亿美元未实现损失,HTM有3409亿美元未实现损失。总资产规模前100的银行中,施瓦布银行、硅谷银行、夏威夷银行等HTM未实现损失占总资产规模比重高到50%。

然而,当下负债端存款流失主要发生在大型银行,而资产端期限错配问题主要存在于中小银行,资产端激进、负债端存在问题的银行并不多见。从资产端来看,2020年以来,截至2023年3月1日,小型商业银行(除资产规模前25名以外的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债和MBS规模分别增长了44%、30%,小型银行的资产端错配问题更为严重。资产端的错配与浮亏并不必然导致风险的暴露,在负债端未出现问题时,商业银行多持有资产到期,浮亏不会兑现。而当下,存款减少主要发生在大型商业银行,截至2023年3月1日,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减少了5.4%,而小型商业银行存款仅减少了0.8%。

具体到银行个体层面来看,与硅谷银行相似、资产端期限错配、负债端存款大幅流失的银行并不多见。四大商业银行中,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持有的AFS与HTM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17%、28%、21%、22%,浮亏问题相对有限;而罗素3000成分股中,硅谷银行、第一金融银行、Amalgamated银行、Westamerica银行等7家银行持有AFS、HTM占比超40%,或面临更为严峻的资产端浮亏问题。结合负债端来看,仅硅谷银行存款较2021年末下降幅度超过10%、达12.26%,Amalgamated银行、Marin银行存款下降幅度分别为9.5%、8.4%,若持续出现存款外流,风险或值得关注。

三问: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吗?硅谷银行溢出效应有限、流动性环境未明显收紧

硅谷银行规模小、同业少,直接溢出效应远低于雷曼兄弟银行;同时其抛售的底层资产无根本性问题,抛售底层资产-底层资产暴跌-其他银行风险暴露的链条不会成立。1)硅谷银行虽为美国资产规模第16大银行,但其体量远低于雷曼兄弟银行,当下1955亿美元的总负债规模远小于雷曼兄弟银行2008年Q1的7612亿美元;同时,硅谷银行负债端以存款为主,同业存单、债券等债务规模仅193亿美元,远低于雷曼兄弟银行的1296亿美元。2)当下硅谷银行底层资产美债、MBS相对健康,无底层资产抛售恐慌下的风险蔓延之虞。

从CDS利差、金融条件、货币市场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等角度来看,当下美国金融市场环境仍较为稳定,暂无“流动性冲击”向“流动性风险”演化之忧。1)市场对美国四大商业银行的担忧不高,四大商业银行信用违约互换利差仅小幅上行;2)截至3月10日,彭博金融市场条件指数与金融研究办公室金融压力指数分别为-0.16、0.21,分处历史32.5%、35.9%的分位数,仍处于相对宽松的区间;3)截至3月10日,美国隔夜逆回购规模高达2.2万亿美元,FRA-OIS利差8.2bp(历史分位数3.7%),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裕。

次贷危机后美国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明显提升,加之美联储更为丰富的应对工具箱,金融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概率进一步降低。2008年以来,随着对金融机构监管的趋严、《巴塞尔协议三》的推进,美国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明显抬升。资产2500亿美元以上、100-2500亿美元、10-100亿美元、1-10亿美元的各层级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较2008年6月抬升5.86个百分点、2.58个百分点、1.64个百分点、2.2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有了应对前期危机的经验,美联储创设了大量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将流动性直接滴灌到系统性风险积累较高的市场。丰富的工具应对下,系统性风险集中爆发概率有所下降。

四问:会倒逼货币政策调整吗?系统性风险相对可控,政策就此转向言之尚早

硅谷银行事件爆发后,市场避险情绪明显升温;叠加失业率回升的影响,市场已在定价货币政策的转向。3月9日硅谷银行事件爆发后,市场避险情绪快速升温;COMEX金、COMEX银在两个交易日内分别上升3.0%和2.4%,10年期和2年期美债利率分别较3月9日回落28bp、47bp。“危机”担忧情绪下,市场开始定价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截至3月10日,联邦利率期货市场对3月议息会议的加息预期较3月8日下行11bp,而2024年1月会议的加息预期更是下行了71bp,市场对加息峰值、降息时点的预期出现明显修正。

当下,美国银行业爆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或有风险存在的中小银行规模占比低、高存款保险覆盖下传染性有限;硅谷银行破产风波倒逼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高。考虑到:1)硅谷银行事件溢出效应有限;2)FDIC的及时介入已隔离部分风险;3)大型商业银行相对稳定。银行体系的风险暴露或更多存在于小银行中,然而小银行资产规模占比仅14.2%,同时,其较高的存款保险覆盖率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风险传染。结合1980s“储贷危机”期间美联储大幅加息的经验来看,本轮美联储货币政策就此转向的概率不大。

SVB破产事件或进一步加剧市场对联邦基金利率定价的波动性。硅谷银行破产后,市场开始讨论,美联储是否会暂停,或停止加息?2022年全年,美联储只需要关注通胀目标,2023年,美联储更需要在最大就业、稳定物价和金融风险三者之间取得平衡,难度更大。截至3月12日,10Y-2Y美债期限利差已至-0.90%,位于历史高分位区间。1月PCE通胀超预期反弹,服务业通胀占比高,仍未见拐点,扩散指数显示通胀下降速度或将放缓。如果通胀继续保持粘性,期限结构倒挂程度或进一步加深。

五问:市场发生超调了吗?美股或仍有下行风险,A股短期情绪冲击已过

3月9日,硅谷银行风险爆发后,美股大幅调整;避险情绪影响下,全球风险资产普遍调整,A股、港股次日大跌。3月9日,硅谷银行大跌60%,情绪冲击下,美股连续两个交易日大幅调整,道琼斯工业、标普500、纳斯达克分别下跌2.71%、3.27%、3.78%。受美股风险偏好下沉影响,全球风险资产普遍调整;周五,北上资金快速流出52.96亿元,上证指数、恒生指数分别调整1.40%和3.04%。

硅谷银行事件中暴露的银行业账面“浮亏”问题、科技企业现金流“枯竭”问题,本质上都是美股盈利风险的逐步显现;美股“杀盈利”阶段或提前到来。截至3月12日,标普500指数EPS回调0.42%、剔除能源业后也仅回调3.41%。向后看,劳动力供求紧张推升人力成本、前期商品价格高位补库推升生产成本、发行利率飙升推高融资成本,“杀盈利”的压力或将显现。历史上,美国经济衰退期“杀盈利”往往在事件冲击后加速,例如2001年EMC裁员潮、2008年贝尔斯登事件。此次事件暴露的风险,或成“杀盈利”导火索。

硅谷破产事件短期情绪冲击已过,经济周期“东升西降”或支撑A股走出“独立行情”。1)从基本面来看,“非经济因素”干扰显著减弱,政治新起点下,稳增长政策的“累积效应”或将显现,驱动中国经济的复苏,中美经济周期的再度分化,或支撑A股摆脱美股下跌的影响;2)从情绪冲击来看,当下A股市盈率处于28.6%的历史分位数,结合历史经验来看,低估值下的情绪冲击或相对有限;3)从资金面来看,今年中国经济或维持5%左右的增速,权益资产估值也相对合理,对海外资金吸引力明显增强;同时,平台监管政策的“松绑”、中期选举后中美关系的阶段性缓和、人民币汇率的企稳也有利于外资的流入。

六问:或仍被低估的风险点?MBS资产重估、非银机构期限错配、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等

硅谷银行并非特例,在联储快速加息的背景下,需防范美国MBS市场的重估风险。MBS市场价值一方面受底层房屋资产的价格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利率上行的冲击。本轮周期里,虽然居民部门信用状况较好,底层资产质量好于金融危机期间,但加息冲击更大。以硅谷银行的资产为例,联储每加息25bps,其净利息收入会下降1500万美元。美国MBS的规模和流动性仅次于国债,2021年MBS资产存量占美国固收市场的23%、日均成交量占美国固收市场日均成交总量的29.2%;同时MBS收益率与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国债收益率直接挂钩,金融属性更强。

不应忽视非银金融机构可能存在的久期错配风险;久期错配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银行机构中,养老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的问题同样显著。大部分DB型养老金基金采用LDI负债驱动投资策略,资产配置结构上以债券为主,尤其长久期资产对利率极为敏感,往往会配置利率互换工具IRS进行利率风险对冲,当利率大幅上升便可能触发补充保证金要求。国债利率上升就曾在2022年引发英国养老金危机,造成英国养老金的大规模流动性挤兑,美国是养老金大国,DB型占比达30%以上,美版养老金危机不容轻视。

在居民存款向货币市场基金转移的过程中,部分中小型银行现金占比不足、存款快速下滑的风险或将暴露,需要密切关注。当下,货币市场的隔夜逆回购利率高达4.55%,对居民存款吸引力显著增强。部分中小型银行已经开始出现存款快速下降的情况;罗素3000成分股的236家银行中,已有25家中小型银行存款较去年同比下滑超过10%,其中4家已超过20%。资产端,小型银行现金及等价物的资产占比仅为6.1%,存款下滑一旦失速,较低的现金及超额准备金,或使这类银行被迫出售AFS与HTM兑现浮亏;负债端,SOFR的99%分位利率则是监控中小银行融资压力的有效指标。

硅谷银行事件中暴露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值得关注;事件爆发后,高收益债信用利差快速走高,高收益债违约潮,或已“暗流涌动”。硅谷银行事件中,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快速上升、股权融资大幅萎缩,经营性现金流面临枯竭;部分中小企业只能不断消耗银行存款维持日常运营,才导致了硅谷银行所面临的“客户存款持续流失”。疫情期间,资金成本持续下行鼓励低效率部门加杠杆行为,大量“僵尸”企业大举发债;而当下,流动性紧缩使这类企业债务“滚续”成忧。而二级市场共同基金的抛售、美债流动性恶化的溢出或进一步推高企业发债成本,成为压垮美国高收益债“最后一根稻草”。

风险提示

1. 俄乌冲突再起波澜2023年1月,美德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俄罗斯称,视此举为直接卷入战争。

2. 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近半年来,海外总需求的韧性持续超市场预期。中国重启或继续推升全球大宗商品总需求。

3. 工资增速放缓不达预期:与2%通胀目标相适应的工资增速为劳动生产率增速+2%,在全球性劳动短缺的情况下,美欧2023年仍面临超额工资通胀压力。

注:本文来自国金证券研究所证券研究2023 年 3 月 12 日《报吿:深度思考:硅谷银行破产,“危机”再现的前兆?》;分析师:赵   伟  SAC 编号:S1130521120002  、陈达飞  SAC 编号:S1130522120002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