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医药股博弈激烈!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君临

近期国内第N波疫情渐趋严重,让新冠概念股再度爆发。

但这个时候炒新冠概念,更多是结构性的机会,难以有全面性的行情了。

目前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已经度过了疫情高峰,正处于不断下滑的曲线中,最近的新增病例人数几乎只有1月份高峰的三分之一左右了。

最严重的两个国家,韩国和越南,都是此前坚持清零策略,最近被Omicron攻陷而被迫躺平。

情况跟香港类似。

而香港,也正在度过疫情的峰顶,从3月6日最高值的大约5万例/天,下降至3月10日的3万例/天,已经显示出下降的势头。

各国的统计模型显示,Omicron的传播高峰通常会在一个月左右达到峰顶,扛过去,基本就全民免疫了。

鉴于这种情况,香港政府原定于本月进行的全民检测和禁足,已经被搁置,优先的策略改为帮助老人和儿童接种疫苗,减少重症和死亡的数量。

香港,似乎正成为各方的一个观察窗口,其总结的经验将为内地下半年的有限开放提供借鉴。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新冠病毒与人类社会的长期共存已经是各界的共识,因此新冠产业链的长期价值是必然的,但这里面也是机会与风险共存。

1

首先来看,疫苗板块今年内就将进入产能过剩阶段,下半场已经结束。

据央视新闻报道,2021 年,我国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 85%,后面就是不断打加强针的问题,需求将不会再增加。

甚至于,目前已经有专家认为,疫苗加强针并不是越多越好,三针的效果是最好的,四针就是天花板了,欧洲药监局甚至认为,过多的加强针会导致“免疫超载”,需要谨慎应对。

也因此,虽然还有很多贫穷国家的疫苗覆盖率比较低,但发达国家的疫苗库存过剩已经出现。

以意大利为例,作为最早爆发疫情的欧洲国家之一,意大利目前基本实现全民免疫,新发病例已经处于很低的水平。

因此最近的一个新闻,其表示自己的疫苗库存太多了,实在用不完,打算捐赠给其它贫穷国家。

而产能方面,越来越多的疫苗正在涌向市场,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所有平台的新冠疫苗产量预计将在2022年超过271亿剂。

这个数字,是2021年66亿剂的四倍多。

这是疫苗产能过剩的一个典型信号。

其次,检测试剂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将很快提上日程。

这里面有两个变数需要我们重视:

第一,从需求的角度,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取消新冠检测的免费政策。

比如英国,英国新冠检测从 2020 年 4 月开始免费检测,2021 年全年平均每千人每日检测量约13.67 次,全年新冠检测需求约 3.31 亿人份,是个比较大的市场。

但从2022 年 4 月 1 日开始,英国将取消新冠检测免费,实行全面开放。

美国也快了,最新的报道显示,美国已经有一半人口感染新冠,而拜登政府的防疫预算拨款已基本耗尽,从二季度开始就将逐渐削减免费检测服务。

其实整个发达国家都面临着类似的局面:

一方面,免费的新冠检测耗费了巨大的财政支出,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既然大部分国民都感染过新冠了,或者打过疫苗了,新发病例也处于低水平状态,大家都对防疫有点麻木了。

因此,政府趁势削减检测开支,就坡下驴,这种情况下,需求势必大减。

第二,从供给的角度,新冠检测试剂的生产门槛是比较低的,企业扩产的周期也比较短,因此这两年涌进来了太多的投机者。

从某个角度来说,新冠检测试剂的产能过剩风险,或许比疫苗还要大。

2

新冠药物则相反,目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通常来说,疫苗可以预防重症,相当于给人类每人穿上了一套铠甲,而药物主要用来治疗轻症患者。

药物板块又包括三个分支:中和抗体、口服药、中药。

【中和抗体】

中和抗体曾经是早期的主要研发路线,但由于其两个问题,导致目前已渐渐被业界抛弃。

第一是成本高,并且给药相对麻烦,需要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打进人体,因此只能是在医院使用,容易给医院加重负担,不像口服药和中药能够在家里自己服用。

第二是药效低于口服药,目前各大药厂的中和抗体都只能将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70%-80%,效力低于辉瑞口服药的90%,完败。

【口服药】

口服药由于疗效明确、服用方便、可及性强三大优点,目前已逐渐成为各国政府抗疫采购主流趋势。

目前获批上市的,主要是辉瑞和默沙东,针对辉瑞 Paxlovid,美国、英国、日本已分别累计采购 2000 万、275 万、200 万疗程;针对默沙东 Molnupiravir,美国、英国、日本已分别累计采购 950 万、230 万和 160 万疗程。

从药效来看,辉瑞远胜于默沙东,前者的有效率达到了惊人的90%,而后者的实验数据只有30%。

从目前来看,辉瑞口服药Paxlovid 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相关产业链最值得关注。

根据辉瑞 2021 年年报数据,预计 2022 年上半年 Paxlovid 产量将达 3 千万疗程,下半年预计为 9 千万疗程,全年为 1.2 亿疗程,Paxlovid 全年销售额预计为 220 亿美元。

Paxlovid 是 Nirmatrelvir 与 Ritonavir 的复方制剂,其中 Ritonavir 为已上市药物利托那韦,Nirmatrelvir 为新冠病毒 3CL 蛋白酶抑制剂的新分子实体。

Nirmatrelvir 的生产工艺路线与供应链体系均需重新构建,所涉供应链包括 CDMO 与医药中间体供应商。

按照目前辉瑞 2022 年计划供应 1.2 亿疗程来计算,不考虑原料消耗,Nirmatrelvir 原料药的需求为 360 吨,Ritonavir 原料药的需求为 120 吨,这里面相当一部分外包代工订单已经落到国内CDMO企业手中。

比如凯莱英和博腾股份,累计已公吿拿到的订单金额分别有32亿、8.8亿美金。

原料药方面,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地,肉当然不少,但由于订单分散,信息不太透明,这里面还需要深度辨别。

由于新冠口服药的技术门槛太高,国产新冠药的研发进度落后情有可原,不确定性也比较大。

目前处于领头羊位置的是君实生物、真实生物,都已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阶段。

君实生物 VV116 已获得乌兹别克斯坦紧急使用授权,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国际多中心 III 期试验,轻中症患者试验计划入组 2000 人。

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正在中国、巴西及俄罗斯分别开展 III 期试验,其中,在巴西开展的针对中重度新冠肺炎患者的 III 期试验预计在 2022 年 4 月完成,针对轻症患者试验预计 2022 年 7 月完成。

最快也要到下半年才有结果,而其它的几乎都是处于前期研究阶段或者I 期试验阶段。

另一个较接近的选手——开拓药业,其针对轻中症非住院患者的 III 期试验中期分析未达到终点,此后股价暴跌,虽然上个月调整了策略,重启III 期临床试验,但仍然吉凶未定。

整体来看,还是辉瑞产业链的确定性更强。

【中药】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这是我国的特殊路线和投资机会。

根据经验,目前被国家推荐使用的主要是“三药三方”:

三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以岭药业)、血必净注射液(红日药业);

三方:清肺排毒颗粒(片仔癀)、化湿败毒颗粒(广东一方)、宣肺败毒颗粒(步长制药)。

3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辉瑞产业链相当大一部分订单都给到了我国,这里面其实隐藏着一些延伸机会。

过去十年,我国成长股最大的两波机会是什么呢?

一波是苹果产业链,苹果手机将订单和产能向国内转移,孕育了一条完善的国内手机产业链;

另一波是特斯拉产业链,要不是特斯拉落户中国,将一半以上的产能交给中国供应链,也不会引爆过去两年的锂电投资热潮。

这次的辉瑞产业链或许也将带来类似的机会。

辉瑞的新冠口服药是目前效力最好的特效药,并在已验证的效力与产能建设上,远远抛离了同行对手。

在后疫情时代,新冠流感化,吃药是主要的对抗病毒手段,或许将是有史以来销量规模和市场价值最大的一款药。

而这款药,在短时间内最大的问题就是需求巨大和产能不足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国在原料药和创新药代工方面的成熟度全球首屈一指,因此订单转移就成了必然。

这又将刺激我国创新药上下游产业链的繁荣,带动上游更大范围的投资机会。

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板块,是生命科学服务行业。

这几年,我国的科研服务板块开始群体性崛起,代表企业包括:纳微科技的色谱填料、诺唯赞/义翘神州的酶/抗原抗体等。

科研服务主要面向上游的创新药研发,分为四大板块:科研试剂、模式生物、基因测序、实验室耗材。

【科研试剂】

医药集采是国产科研试剂的重要机会之一,由于集采造成的创新药价格大跌,下游企业普遍对降成本有强烈的需求,因此过去采购的进口产品,性能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就会改为选用国产。

以单抗生产为例,设备与耗材的占比高达78%,国产品牌价格普遍为进口价格的50%-80%,国产替代成为控制成本行之有效的办法。

当然,产品质量比价格更为重要。

毕竟,生物试剂在基础科研与企业研发中对实验结果起决定性作用,因而产品质量为重中之重。

而经过最近五年的大发展,其实我国也有了一批技术较为不错的企业,例如诺唯赞、义翘神州等企业已经具备第四代单B细胞抗体技术。

生物试剂中的常用大品种例如Taq DNA聚合酶、逆转录酶、DNA提取试剂盒等,国内产品也已经可以媲美进口产品。

另外,我国企业虽然属于后起,但在化学试剂的电商平台建设上却做的比国外巨头更早一步。

电商平台利于产品信息更新、数据掌握,降低销售费用,响应速度也更快,会是未来试剂渠道发展的重要趋势,这里面可以关注较领先的阿拉丁。

【模式生物】

模式动物,又叫动物模型,指的是通过敲除/敲入特定基因后繁衍出稳定的改基因生物,如大/小鼠、马斑鱼、兔子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模式小鼠。

根据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动物模型市场空间约为146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可达226亿美元,2019-2024年CAGR约为9.2%。

我国动物模型市场起步晚,总体规模小,2019年约为4亿美元,但增速非常快,预计2019-2024年CAGR可达28.1%。

这个领域的国内龙头是南模生物,其2014-2020年营收CAGR为34.8%;

相比之下,海外龙头Charles River的同期业务CAGR仅为2%,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可见海外市场的增量也基本被国内龙头吃了,产业转移正盛。

【基因测序】

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可以大幅提升生物药研发的效率,因此也是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根据 BCC Research数据,全球基因测序市场2010-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21%,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2023 年将达到 244 亿美元,2018-2023 年复合增长率为 18%。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2020年约为118 亿元,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 29.8%,前景很好。

这个领域的上游是测序仪器和试剂供应商,国内龙头是华大智造,竞争门槛最高,行业前三的市场份额达到93.3%,高度集中;

中游的测序服务规模最大,占了整体测序市场的一半,但门槛比较低,竞争激烈,国内龙头包括诺禾致源、燃石医学、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等。

【实验室耗材】

实验室的耗材环节,品种繁多,2021年国产化率仅为5%-10%,其中进步较快的国产龙头集中于填料环节。

2018年全球填料市场CR3占比超过50%,2020年中国市场仍被Cytiva占据75%份额,国内龙头纳微科技占比只有6%,奥浦迈、洁特生物也有一定竞争力。

但根据中国海关数据,进口培养基的占比从2011年的93.9%下降至2020年的84.9%,主要是国产的增速领先于进口,国产替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