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惠凱
來源:紅刊財經
今年愈加火熱的A股行情,催生了上市公司股東和董監高們強烈的減持衝動。據Wind統計,今年以來,A股股東的減持規模已達到3289億元,接近去年全年。尤其是醫藥疫苗板塊的減持現象更為顯著,沃森生物、藥明康德的股東減持規模均達數十億元。而在科創板上市剛滿一年,即有多家PE(私募股權投資)系股東拋出減持方案。有券商策略分析師指出,科創板企業的股東中PE基金密集,且整體估值較高,股東減持衝動很強。
今年以來,儘管有疫情、地緣政治博弈的意外衝擊,但在充沛流動性的支持下,A股低開高走,牛市氛圍濃厚,全市場成交量有多個交易日突破萬億元。今年至今,上證指數漲幅已超過10%,創業板指數漲幅更是接近60%,領跑全球主要指數。
在大盤持續上攻的同時,增量投資者也在跑步入場。以上交所的A股新增開户數為例,今年二季度的新開户數達710萬,比去年同期增加2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上市公司股東卻在急於變現,減持規模有明顯增長。
圖1 上證所:A股賬户新增開户數合計
依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A股公司股東已發出約3800份減持公告,比去年同期多出25%左右,尤其是行情表現最為火熱的7月份,股東減持公告數量更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成。
就市場整體減持規模來説,今年以來,A股股東的減持規模為3289億元,已接近去年全年約3400億元的規模。其中減持規模最大的是立訊精密。受益於5G市場的擴大,立訊精密股價(前復權價)從去年初的8元左右漲至目前的57元左右,市值達4000億元左右。一邊是股價和市值的不斷增長,另一邊則是立訊精密控股股東立訊有限公司在大力減持公司股份,減持數量佔公司總股本的4%,套現市值約120億元。
附表 A股年內減持規模居於前二十的公司(Wind)
就板塊來説,今年股價火爆的醫藥板塊上市公司的減持力度是較為兇猛的。以疫情概念牛股智飛生物為例,其股價從年初的50元最高漲至近200元,在股價不斷上升期間,實控人蔣仁生、二股東吳冠江均有所減持。據Wind估算,兩人減持股份所對應的市值超過60億元。
此外,其他的熱門疫苗概念股沃森生物、泰康生物的股東和董監高也都有一定的減持情況發生。以沃森生物為例,前三大股東劉俊輝、中保嘉沃及雲南省工業投資有限公司競相減持。長久以來,沃森生物即一直沒有實控人,如今其股權結構更加分散。如2019年底還是大股東的雲南省工業投資有限公司,經減持後,目前持股已低於當時的二股東劉俊輝所持股數。而劉也選擇在高位減持,據上市公司公告,在今年9月底之前,劉俊輝和其一致行動人將減持2306萬股。蹊蹺的是,劉俊輝還參與了今年4月康泰生物的增發方案,參與額度約3億元。此舉存在一定的同業競爭嫌疑,深交所為此對劉俊輝下發了關注函。
另一個醫藥領域的熱門股票藥明康德的股東和董監高也在近期頻頻減持。據上市公司7月初的公告,董事兼高管胡正國、楊青等人共減持20多萬股。7月底,公司股東WuXi AppTec (BVI) Inc.也表示將在3個月內減持不超過總股本1%的股份,參考目前股價,其對應市值約25億元。目前,藥明康德PE(TTM)值已超百倍。
除了醫藥板塊,近期科創板企業的減持壓力也較大。2019年7月,科創板正式開板,至今年7月已滿一週年。科創板規則下,對股東減持更加寬容,譬如,核心技術人員股份鎖定期僅1年,除實控人和主要股東外的其他股東鎖定期同樣是1年。因此在科創板一週年剛至,就有 1700億元市值的科創板股份獲得解禁上市流通。
一般來説,私募股權基金類型的股東的減持衝動更強。事實上也如此,7月23日,就有中微公司、西部超導、容百科技等9家科創板公司發佈減持公告,有意減持的股東多為有限合夥制的基金或投資公司。值得注意的是,有股東還創新了減持方式。譬如大牛股中微公司就公告,8傢俬募基金類型的股東計劃通過詢價方式轉讓其持股,其詢價下限較市價有約10%的折價。中微公司目前最新股價相當於期初發行價的8.6倍,若減持成功,則上述股東堪稱掙得盆滿缽滿。
對此,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在研報中直言,當前科創板減持規模大且動力更強:一是創投基金佔比較大,佔約83%;二是科創板PE(TTM)超過100倍,估值高企。不過考慮到科創板基金及ETF入市加快,有望形成一定的“緩衝墊”。
除科創板之外,前幾年的大體量定增方案下,隨着股東3年限售期滿,加之不少金融機構此前密集上市,也逼近解禁期,預計今年四季度的解禁規模較大。據中泰研究所測算,年內解禁高峯在11月,當月規模接近約1.1萬億元。
圖2 年內解禁高峯在11月
圖片來源:中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