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行業的“豪門”頻頻撒錢購買資產,繼大眾接連出手後,吉利也按捺不住了。
4月29日、5月23日,華菱星馬(600375.SH)刊登《公司關於控股股東擬轉讓公司股份公開徵集受讓方的公告》表示,控股股東星馬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馬鞍山華神建材工業有限公司擬以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轉讓所持上市公司的全部股份8468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5.24%。
昨日晚間,上市公司則公告稱,星馬集團於6月6日函告公司,在此次公開徵集期內(5月23日至6月5日),共有一家意向受讓方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吉利商用車集團”)向其遞交了受讓意向書及相關申請材料,並支付了認購意向金人民幣3000萬元。
若本次公開徵集轉讓完成後,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吉利控股。
不過,公告還顯示,星馬集團將組織專業評審人員對吉利商用車集團進行綜合評審,以確定該公司是否符合受讓條件。
今日,華菱星馬的股價卻在低開5.42%後直奔跌停,盤中雖然有資金前赴後繼地翹板,但是未能成功。截至收盤,其股價為8.14元/股,成交4.59億元。
而自4月29日至昨天,該股曾持續遭到爆炒,僅1個多月股價就實現了翻倍。
(圖片來源:Wind)
其實市場早有吉利打算入主華菱星馬的傳聞,這也是該公司股價短期飆升的主要原因。
從近期的股價表現來看,華菱星馬這是典型的“見光死”。今日跌停板上的封單超過2萬手,明日的行情也不樂觀,跑得慢的韭菜恐怕又要在高位站崗了。
資料顯示,華菱星馬是全國重要的重型卡車、重型專用車及核心零部件生產研發基地,前身為成立於1970年的馬鞍山市建築材料廠,2003年4月在上交所上市,2004年引進日本三菱技術進入卡車領域。
不過,雖然上市多年,但是該公司的業績和股價表現都很一般。
業績方面,公司上市以來的營收表現一般,時有起伏,盈利能力表現較差,扣非後淨利潤自2014年以來僅有2017年、2018年盈利0.01億元,其餘年份均是虧損。
(圖片來源:Wind)
今年一季度,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華菱星馬產品市場需求萎縮,公司產品銷量大幅下滑,導致公司歸母淨利潤虧損1.1億元。
據悉,2020年第一季度,該公司累計銷售中重卡2536輛,較上年同期下降50.44%;累計銷售專用車上裝1480輛,較上年同期下降45.71%。
不過,5月份產銷快報顯示,華菱星馬月內的中重卡銷量為2116輛,同比增長23.96%;專用車上裝的銷量為1814輛,同比增長50.54%。
(圖片來源:華菱星馬公告)
股價表現方面,雖然在2015年的大牛市中,公司的股價有過翻倍的表現,但是從2011年以來的整體走勢來看,依然處於大幅下跌的狀態。
業績、股價都表現平平的華菱星馬何以被“豪門”吉利看中?
經查詢得知,吉利商用車集團是國產汽車龍頭吉利控股集團的一級子公司,聚焦於新能源商用車整車與零部件相關的研發、製造、銷售和服務。
多年來,在乘用車領域,吉利的產品線佈局已經非常全面,實現了從中低端普通消費市場,到高端豪車,甚至跑車領域的全面覆蓋。在自主品牌中,已經穩居第一。不過,該公司的商用車尤其是重卡方面仍存在短板。
目前來看,彌補商用車領域的短板是吉利意圖入主華菱星馬的主要原因。
而除了重卡整車生產製造,收購的標的還擁有自主研發的發動機、變速器和車橋,產品體系完備,也是當下國內重卡領域的頭部企業之一。
從國內重卡市場的情況來看,一汽解放、中國重汽、陝汽等企業佔據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面對這些老牌重卡企業的圍追堵截,吉利和華菱星馬的聯合或許能實現雙贏。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汽車行業開展合縱連橫的企業可不止吉利和華菱星馬。
5月28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和國軒高科在北京舉行合作簽約儀式,大眾汽車將投資約11億歐元獲得國軒高科(002074.SZ)26.47%的股份併成為其大股東。
國軒高科主要業務分為動力鋰電池和輸配電設備兩大業務板塊。
未來,上市公司將成為大眾汽車集團的認證供應商,有機會向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純電動汽車供應電池產品。
國軒高科的股價表現和華菱星馬類似,在官宣後,其股價錄得兩個漲停板,此後遭遇大跌。
(圖片來源:Wind)
值得一提的是,次日上午,大眾中國又與安徽國資委、江汽控股(江淮汽車控股股東)簽署了增資意向書。
根據協議,大眾中國將獲得江淮汽車(600418.SH)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時增持電動汽車合資企業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股份至75%。
在產品方面,公告顯示,在大眾中國投資成為直接持有合資公司75%股權的股東後,大眾集團有意願授予合資公司大眾集團旗下的主流品牌及一系列新能源產品。合資公司將逐漸擴大規模併力爭在2029年間達到年產量35-40萬輛。項目總投資額預計達到約10億歐元。
江淮汽車近期股價大漲的一大原因就是大眾入股。
(圖片來源:Wind)
對於華菱星馬和國軒高科而言,吉利和大眾的入局確實是一大利好,但是其股價經短期爆炒之後已經存在非常高的風險,投資者需要留意相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