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姜超:走在正確的道路上——2020年經濟與資本市場展望
格隆匯 11-20 07:53

作者:海通策略姜超團隊

來源:姜超宏觀債券研究

摘 要

全球:有效市場到有為政府。貧富差距再度擴大。過去幾年,影響全球經濟走勢的兩個重要因素分別是特朗普當選以及英國脱歐,原因在於美國乃至全球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如此大的貧富差距上一次出現,還是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富人有錢但消費傾向低,窮人很多但沒錢消費,最終導致總需求下滑、經濟出現危機。而目前美國大幅提升對中國的進口關税税率的做法,和1930年代非常類似。但事實證明,貿易摩擦使得當時的衰退雪上加霜,解決不了問題。政府有為調節分配。美國最終走出困境靠的不是戰爭,而是強有力的政府宏觀調控。1932年羅斯福上任總統後提出百日新政,加大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最終帶領美國從大蕭條中恢復。市場經濟把效率放在首位,如果任由市場充分競爭,長期下來必然導致貧富失衡,出現市場失靈。貨幣放水可以改善經濟增長,但解決不了貧富差距的擴大。逆全球化增加關税,只會加大經濟衰退的風險。真正的出路在於政府有所作為,增加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熨平貧富差距,這樣經濟才能夠獲得可持續的增長。

中國:高速增長到高質增長。經濟自然減速,無需舉債強撐。3季度中國GDP增速降至6%,但增速變慢其實是經濟水平提高後的自然現象。對比美日韓,若未來十年我們能保持5%左右的增速,其實更加優秀。94年後韓國靠過度舉債強撐高增長,最終倒在了亞洲金融危機。08年後我們靠舉債發展也出現了類似問題。過去兩年我們大力去槓桿,債務增速下降,但也使得信用緊縮,引發經濟下滑擔憂。短期經濟築底,韌性不可低估。9月以來經濟出現諸多觸底信號,包括髮電量增速回升,PPI環比上漲和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改善。從三駕馬車看,3季度汽車消費降幅明顯收窄,意味着消費仍有回升潛力;基建和製造業仍將託底投資,而地產銷售和土地購置增速轉正預示地產投資下滑風險下降;在全球經濟保持3%左右增速的背景下,中國出口增速進一步下降空間有限。因而中國經濟在當前5-6%左右位置具備企穩潛力。釋放三大紅利,實現高質增長。過去的40年,中國經濟發展主要受益於人口紅利、城鎮化和全球化等三大動力,而未來將迎來工程師紅利、城市化以及深化改革開放等三大新動力的支撐。雖然人口紅利已經遠去,但人口素質提升和研發投入提升,將帶來工程師紅利。雖然我國城鎮化步入尾聲,但人口從農村和鄉鎮向城市集中,將帶來深度城市化的新紅利。同時,我們實施了LPR改革和大規模減税降費,有利於減輕企業負擔,而消費税改革也將帶來從促生產到促消費的轉變。因此,在三大紅利的推動之下,本輪經濟有望靠改革而非刺激企穩,這將更具可持續性,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中期增長的底部區域

配置:實物資產到金融資產。19年股市領漲,復甦而非滯脹。很多人把中國經濟當前的狀況定義為滯脹,但根據美林投資時鐘,在滯脹的環境下,股市和債市往往都會下跌。但今年以來是股市和商品領漲,這其實是在經濟復甦期才會出現的現象。從中長期來看,弱增長加上温和通脹,這其實更加類似於弱復甦的狀態。過去十年:貨幣超發,股跌房漲。過去十多年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但股市不漲反跌,而房價大幅上漲。這並非因為企業不賺錢,而是源於股市估值的下跌,同時房市估值提升。而關鍵在於貨幣超發,07-18年廣義貨幣年均增速15%,遠超同期12%GDP名義增速。大家把15%的貨幣增速默認為買房回報率,造成房子越來越貴,而股市乏人問津。未來十年:從地產泡沫到金融時代。展望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最大的變化在於貨幣不再超發,這意味着房地產不會有超額收益,而A股的低估值有望企穩。而隨着貨幣增速的退潮,中國經濟也將從靠債務和投資外生驅動,轉向靠消費服務和科技創新內生驅動,後三者也將成為資本市場上的主要投資機會。我們相信,在高質量發展的模式之下,只要我們不走貨幣超發的老路,以國人的勤奮努力和聰明才智,只要搞對了研發創新的方向,就必然會繼續創造出財富,而財富不會消失,如果不在房地產市場中體現,就必然會在資本市場中體現。

1. 全球:有效市場到有為政府

1.1 貧富差距重新擴大

特朗普支持者:中部落後地區。在過去幾年,影響全球經濟走勢的兩個重要因素分別是特朗普當選以及英國脱歐。為什麼特朗普可以贏得選舉?從2016年大選結果來看,美國東部和西部都支持希拉里,東部有金融中心紐約、西部有科技中心加州。而中部都支持特朗普,中部地區主要是農業和工業州,經濟相對更為落後。也就是説特朗普的支持者主要是低收入階層,16年大選中美國最窮的10個州有8個支持特朗普。

美國貧富差距擴大。為什麼窮人都支持特朗普?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美國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14年美國最富有的10%高收入人羣,其收入佔美國總收入的比重高達47%,最最富有的1%高收入人羣,其收入佔比達到20%,而且這一比例在過去的50年當中持續上升。與之相反的就是低收入階層收入佔比的持續下滑。事實上,扣除掉物價之後,美國收入最低的40%人羣的實際收入在過去50年幾乎沒有任何變化。

全球貧富差距擴大。而且不止是美國的貧富差距在擴大,根據皮凱蒂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在過去的50年當中,美國和西歐各國的貧富差距都在上升,其中美國最為嚴重,英國位居其次。正是因為貧富差距太大,所以低收入階層選擇給自己希望的特朗普當上總統,也正是低收入階層是英國脱歐投票的主力。而如此大的貧富差距,在上一次出現的時候還是在20世紀的30年代左右。

需求不足引發危機。由於貧富差距過大,富人有錢但是消費傾向低,窮人很多但是沒有錢消費,結果就是經濟的總需求下滑,最終經濟出現衰退。在1929年,出現了席捲全球的大蕭條,從29年到33年,美國名義GDP萎縮了40%,美國的失業率最高升至25%。而在2008年,又一次出現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美國的失業率隨後一度升至10%

貿易摩擦:對外轉移矛盾。經濟衰退發生以後,大家首先把矛頭指向外部,認為是外國的產品擠佔了國內市場。美國當時是全球頭號工業強國,其在19306月通過了斯姆特-霍利關税法案,將2萬多種進口商品的關税提高到1830年之後的最高水平。而英國作為次強國不甘示弱,在1931年通過了《非常進口税法》、在1932年推出了《進口關税法》,對進口產品徵收10%的進口關税,而德國法國也相繼提高了關税税率。目前美國大幅提升對中國的進口關税税率,這一行為和1930年代非常類似。

貿易萎縮,無益經濟。但是貿易摩擦使得經濟衰退雪上加霜,從1929年到1934年間,全球貿易大約萎縮了66%,這就使得經濟衰退陷入了惡性循環:一方面國內貧富差距太大,內部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全球貿易大戰,外部需求受阻。而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大家都需要打開對方的市場來銷售產品,最終歐洲各國大打出手,演化成了全面戰爭。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貿易已經停滯增長了10年,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只會使得全球貿易雪上加霜,加上現在有核武器的約束,沒法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來打開市場,所以單純的貿易摩擦解決不了問題。

從貨幣收縮到量化寬鬆。在上個世紀30年代,經濟衰退導致銀行大量倒閉,而信用緊縮反過來又加劇了經濟衰退。而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伯南克吸取了29年的教訓,迅速啟動了QE,並且政府出資拯救了銀行業,從而及時地避免了信用收縮,因而在09年之後經濟很快就開始了新一輪復甦。

金融資產受益、貧富差距惡化。但是在寬鬆貨幣環境下,最為受益的是資產價格。美聯儲總資產從088月時的不到1萬億美元增長到最高超過45千億美元,為同期美股的上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由於大部分資產都被富人所佔有,美國前1%人羣擁有的財富超過後90%的人羣,因而資產價格上漲只會使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事實上,過去40年美國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背後,利率的持續下行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1.2 政府有為調節分配

羅斯福新政:政府幹預經濟。最終美國如何走出困境?靠的並不是戰爭,而是強有力的政府宏觀調控。1932年羅斯福當選總統之後,提出了百日新政,出台了兩部重要的法律《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其實就是動用政府來干預農產品和工業品的產能過剩,恢復工業品和農業品的價格,通過大規模政府公共工程,以及制定最低工資,來恢復勞動力的價格。

政府規模激增,工人工資提升。在羅斯福執政時期,美國政府規模出現了巨大的擴張。在1932年羅斯福第一次當選美國總統時,美國政府支出佔GDP的比重僅為14.6%,而到了羅斯福逝世前最後1年的1944年,美國政府支出佔GDP的比重已經升至46.9%,政府支出佔據了美國經濟的幾乎半壁江山。與此同時,羅斯福通過政府公共工程,以及政府出面和僱主協商,大幅提高了工人的工資。

經濟恢復,貧富差距改善。羅斯福新政其實是加大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這與美國市場經濟的傳統大相徑庭,所以在當時遭遇了巨大的阻力,最高法院先後判定羅斯福新政中的幾部重要法律違憲。但是老百姓用投票選擇讓羅斯福做了4任總統。而恰恰是在美國政府增加了集權以後,美國經濟得以成功地從大蕭條中恢復,在羅斯福逝世前的1944年,美國GDP已經達到了2244億美元,比1929年的峯值增加了一倍多。與此同時,美國的貧富差距大幅縮小,美國前10%人羣的收入份額從48%降至36%,貧富差距的改善也為美國戰後發展的黃金時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歷史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把效率放在首位,如果任由市場充分競爭,長期下來必然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最終導致貧富差距失衡,經濟發生衰退,這時其實是出現了市場失靈。通過貨幣放水的方式可以改善經濟增長,但是解決不了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而逆全球化增加關税,只會加大經濟衰退的風險。真正的出路在於政府要有所作為,增加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熨平貧富差距,這樣經濟才能夠獲得可持續的增長。

2. 中國:高速增長到高質增長

2.1 經濟自然減速,無需舉債強撐

中國GDP增速新低。193季度中國GDP增速降至6%,上一次中國經濟增速出現6%左右的增速,還是在十年以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時期,091季度GDP增速降至6.4%。此外,在更早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982季度的GDP增速也曾降至6.9%。也就是説,目前的中國經濟增速已經低於兩次金融危機時期的水平。再往前追溯,只有在89年和90年兩年的經濟增速低於6%,這也意味着當前的經濟增速創下了近29年的最低值。

人均GDP1萬美元。18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接近1萬美元,超過世界銀行定義的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離12057美元的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也不遠。由於邊際效應遞減,在經濟發展之初,只用很少的投入就可以換來高速增長,但是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的產出效率會越來越低,經濟增長就會越來越慢。因此,當前中國經濟增速的變慢並不是因為哪裏出了什麼意外,而是經濟水平提高以後的自然現象,中國經濟大發展本身其實就是經濟減速的重要原因。

經濟發展以後,自然就會減速。從全球的歷史來看,在經濟發展之後,增速下降其實是非常自然的現象。例如美國在1978年、日本在1983年,韓國在1999年分別正式跨過人均收入1萬美元的門檻。到了隨後的第二年,美國GDP增速僅為3.2%,日本的GDP增速僅為4.5%,只有韓國的GDP增速依然高達8.9%,但韓國在隨後第三年的GDP增速也降至了4.5%。而在跨過人均收入1萬美元的門檻之後的十年中,美日韓的GDP平均增速分別為3.1%3.8%4.7%,因此如果未來10年中國經濟能夠保持在5%左右的增速,其實就要比美日韓等發達國家更加優秀了。

強撐高增長,未必是好事。如果非要強行維持高增速,其實未必是件好事。韓國在1994年的時候人均GDP就第一次突破了1萬美元,隨後3年的GDP增速依然維持在8%左右的高位,其實靠的是過度舉債發展經濟,同期韓國的廣義貨幣M2增速保持在20%,遠超經濟增長需要。過度舉債使得韓國企業部門債務率從94年的86%升至99年的116%,最終倒在了亞洲金融危機之下,直到1999年人均GDP才第二次真正突破1萬美元。

中國曾靠舉債發展。而我們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保持8%左右的GDP增速,其實也離不開同期每年15%左右的貨幣增速的貢獻,但由於貨幣超發,後來也產生了鉅額債務的問題,到15年時我國非金融部門債務與GDP的比值接近250%,與美國金融危機以前的水平相當。

金融去槓桿,降低債務增速。在過去兩年我們下決心大力去槓桿,通過了資管新規,管住了影子銀行。與17年末相比,192季度的三大影子銀行的規模萎縮了13萬億,萎縮幅度接近25%。也正是得益於去槓桿,我國的貨幣和債務增速大幅下降,而全社會債務率也停止了大幅上升的趨勢。

信用貿易受損,擔憂經濟下滑。去槓桿使得社會融資增速從17年末開始下滑,信用緊縮疊加中美經貿摩擦影響中國出口,18年以來的中國經濟承受了巨大的下行壓力,尤其是3季度6%GDP增速公佈之後,大家都很關心中國經濟後續的走勢,到底有沒有見底的希望?

2.2 短期經濟築底,韌性不可低估

發電增速回升,PPI環比改善。事實上,進入今年9月份以後,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一些觸底企穩的跡象。首先的信號是來自於發電量增速的回升。電力是經濟運行的血液,9月份的發電量增速回升至4.7%,為年內次高值,10月份的發電量增速也穩定在4%。雖然10月工業增速降至年內低點,但10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速比3季度回升,這也與發電增速的改善相匹配。其次的信號來自於物價的回升,9月和10月的PPI環比均上漲了0.1%,意味着工業品的需求在9月和10月份可能出現了改善。

中長期貸款回升,社融增速穩定。還有一個信號來自於貨幣和融資。在過去,社融增速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領先指標,領先經濟增長半年左右,19年以來的社融增速見底企穩,也預示着中國經濟在3季度之後有望見底企穩。在各項融資中,與投資相關的指標是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目前已經連續3個月回升,也意味着企業的投資需求正在恢復。

消費穩定增長,可選消費拖累。我們再來從三駕馬車分析中國經濟。首先來看最重要的消費,貢獻了一半以上的GDP。消費通常可以分解成兩大類,一半是必選消費,諸如食品飲料服裝等,另一半是可選消費,包括汽車、傢俱和家電等,而在可選消費中佔比最大的是汽車消費。從限額以上消費數據來觀察,過去4年中國的必選消費增速始終保持穩定增長,最近兩年增速也沒有下降。而近兩年的消費減速的主要原因是可選消費增速下滑,尤其是汽車銷量出現了持續16個月的負增長。

汽車降幅縮窄,長期仍有空間。但是在經過18年開始的下滑之後,今年3季度汽車消費降幅明顯改善,中汽協3季度乘用車銷售降幅為6%,明顯好於2季度的下降14%;乘聯會3季度乘用車銷售降幅為7%,降幅也好於2季度的下降8%。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中國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為173輛,位於統計的20個國家中的倒數第四位,而與中國人均GDP相當的巴西和墨西哥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為300輛左右,比中國人均GDP略高的馬來西亞和俄羅斯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為400輛左右,這意味着中國的汽車行業發展遠未結束。未來只要中國汽車銷售不再負增長,當前中國的消費增速就有回升的潛力。

投資增速歷史低位。再來看投資,1910月投資累計增速為5.2%,其中地產投資增速最高為10.3%,其次是基建投資增速的3.3%,最低的是製造業投資增速的2.6%5.2%的投資增速是個什麼水平呢?如果大家回顧一下中國投資增速的歷史走勢,在09年最高的時候達到過33.6%,而經過10年下滑之後目前只剩下當時增速的一個零頭,這意味着投資下行的風險已經被充分釋放,進一步下行的空間並不大了。

基建制造業託底、地產風險減弱。目前,三大投資中的基建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增速都只有3%左右,基建投資政府一直在強調託底,而製造業投資每年還有基本的折舊更新需求支撐,因而這兩部分投資保持3%左右增速的問題不大。關鍵在於地產投資,此前由於房地產調控持續加碼,市場擔心地產投資增速會出現大幅跳水,使得總投資增速大幅回落。但是在過去的4個月,地產銷售面積增速連續保持正增長,而在9/10月份的土地購置面積增速連續兩個月轉正,這其實是一個比較積極的信號,意味着未來地產投資增速大幅下滑的風險下降。

出口衝擊可控。最後來看出口,今年前10個月我國對美國出口增速下滑了11.3%,拖累中國出口增速約2%。目前美國對我出口產品平均加税20%,即便我們假設明年我國對美出口下降20%,按照17%的美國出口權重,至多拖累中國出口3.4%。但是我們不要忘了,目前全球經濟依然保持在每年3%左右的正增長,而全球貿易量增速也在每年3%以上。所以只要中國的出口競爭力沒有大的變化,對美出口的下滑頂多使得中國出口失去增長,但未必會出現持續的負增長。

經濟增長中期築底。所以,綜合三駕馬車來看,其實未來消費增速還有上升空間,而投資和出口增速進一步下滑的空間並不大,這意味着中國經濟在當前5-6%左右的位置是具備企穩潛力的。而且,我們認為5-6%的增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的中期底部,也就是未來5-10年的經濟增速都有望保持在這一水平附近。

2.3 釋放三大紅利,實現高質增長

從高速增長到高質增長。未來中國經濟靠什麼企穩,我們認為希望在於三大新增長動力。過去的40年,中國經濟發展主要受益於人口紅利、城鎮化和全球化等三大動力,這其實都是數量上的紅利,而中國經濟也體現為數量上的高增長。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將迎來工程師紅利、城市化以及深化改革開放等三大新動力的支撐,而這些全部都是質量上的紅利,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研發創新投入增加,人口繼續從農村和鄉鎮向城市轉移,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這意味着中國經濟有望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時代。

人口紅利已經遠去。首先,從人口結構來看,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遠去。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國的60後、70後和80後的數量大約都是2.2億,而90後的數量只有1.75億,而00後的數量更是隻有1.46億。通常人口年齡到達15歲就成為工作年齡人口,00後步入工作年齡人口的時間大約就是2014/15年左右,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也正是從2014年開始了負增長。

收入提升減少生育。很多人將中國出生率的下降歸咎於計劃生育政策,但事實上2016年起我國已經全面放開了二胎生育政策,但是出生率還是在下降。為什麼大家不願意生了?其實原因是收入提升之後,撫育成本變高了。因為不止是中國的出生率在下降,隨着全球經濟的發展,全球出生率都在下降。而日本和韓國的人均GDP到達1萬美元的時候,其粗出生率也降至10‰左右。

教育提升人口素質。但是反過來説,因為收入水平的提升,所以大家養育小孩也更加精細了,未來一代中國人的人口素質必然會大幅提升。統計表明,發達國家都擁有相對較高的受教育水平,韓國的人均GDP跨過1萬美元之後,雖然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但是靠着教育水平的大幅提升,經濟依然維持了不低的增長。而中國目前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超過1200萬,這意味着未來00後可能每人都是大學生,中國的大學生人數比率有希望在10年之內翻一番,而人均受教育年限有望從目前的9.2年提升至11年以上,相當於全體中國人從一個初中生變成了高中生,受教育水平平均每年提升2%左右,這其實可以媲美過去每年2%的勞動力數量增加。

研發投入提升,擁抱工程師紅利。每年1200萬的大學畢業生,給中國帶來了特殊的工程師紅利,他們可以從事更有效率的工作。而中國的企業已經在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尤其是經過中美貿易摩擦的洗禮之後,許多龍頭公司的研發投入的比例進一步提升。只要企業願意增加研發支出,給研發人員多發經費和工資,就可以用好這一特殊的工程師紅利,助推中國經濟自主創新發展。

城鎮化步入尾聲。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動力是城鎮化,隨着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不僅可以從事工業和服務業等效率更高的產業,也帶來了對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從而拉動了中國經濟增長。但是到2018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9.6%,離70%左右的成熟期不遠,所以市場很擔心中國的城鎮化是不是進入了尾聲階段,以至於地產、汽車和所有的消費需求都將遭遇下行拐點。

城市化水平仍低。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一直説的是城鎮化而非城市化,這裏面其實存在着巨大的差別。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統計,17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8.5%,意味着有8.1億人口常住在城鎮,但是其中常住在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的常住人口只有4.9億,其餘3.2億人口位於鄉鎮或者是城市的邊緣區,因此目前我國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僅為35.3%。另一方面,在城鎮常住的很多人並沒有户籍。17年只有5.9億人擁有城鎮的户籍,户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2.4%;而在城市建成區居住的4.9億人中,真正擁有户籍的只有4.1億,也就是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29.5%

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在十八大中提出了新型城鎮化,並且在1610月提出《推動1億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在2018年提出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要全面放開落户限制,2019年提出Ⅱ型大城市(100 萬—300萬)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Ⅰ型大城市(300 萬—500萬)要全面放寬取消重點羣體落户限制。因此,目前除了14個建成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超大和特大城市以外,其餘600多個三線以下城市均在全面放開落户限制。由於城市在教育、醫療等各個方面擁有優勢,因而未來中國的人口會進一步從農村和鄉鎮向城市集中,中國將迎來深度城市化的新紅利。

從城鎮化到城市化。如果三四五線城市的落户限制都取消了,那麼在未來十年這些城市不僅會繼續迎來農村人口的流入,還會迎來鄉鎮人口的流入,以及常住人口户籍的轉入,我們估計10年以後三四五線城市建成區户籍人口的比重可能會從目前的21%提升至41%,這勢必會帶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城市户籍的放開應該才是今年8月以後三四線城市地產銷售回升的主要原因。而拼多多的大發展,也證明未來三四五線的深度城市化其實是一片巨大的藍海。

LPR改革,企業利率下調。上述城市化的紅利其實是户籍政策改革的紅利。在改革方面,今年央行啟動了LPR改革,降低企業貸款利率。過去中國的貸款利率主要是幾大銀行報價,因為銀行業是一個寡頭壟斷的行業,所以很容易達成共謀而提高利率。而央行在今年8月份改革了貸款利率報價機制LPR,改革以後的LPR利率引入了中小銀行參與競爭,其實就可以有效降低貸款利率。而在8/9兩個月,企業貸款利率掛鈎的1年期LPR利率持續下調,而且11月的LPR有望再次下調,有效地給企業部門減輕了負擔,增強了貸款信心,這應該是最近幾個月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回升的重要原因。

大幅減税兑現,宏觀税負下降。另一個重要的改革紅利是大規模減税降費。今年9月份,我國税收同比下降4.2%,已經連續5個月保持負增長。正常情況下,税收來自於經濟,税收增速大致等於GDP名義增速,今年前3季度的GDP名義增速依然高達7.9%,但税收增速出現負增長,其中的差距就是政府主動減税的部分。我們估算全年税收增速降幅約為2%,因而政府主動減税了約10%18年的税收總收入超過15萬億,這意味着19年單純減税的金額就要超過1.5萬億。也正是因為大規模減税消費,支撐了中國的消費穩定增長。而且無論是中國的税收負擔還是總體宏觀税負水平,在19年都有明顯下降。

消費税改革:從促生產到促消費。還有一個潛在的改革紅利是消費税的改革。政府已經明確表示,消費税改革會確保税負水平不增加,只是改變徵收環節和歸屬地。如果我們把消費税從生產環節改成流通環節,而且把消費税改成地方税,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每賣一輛車都可以收税。那麼地方政府與其招商引資去蓋汽車廠,還不如放開汽車限購,多修車庫,這樣車賣的越多税收的就越多。對於汽車行業而言,這意味着未來供給減少需求改善,整個行業格局都會迎來不一樣的改變。而汽車行業的體量足夠大,汽車行業大發展就可以彌補地產行業下滑對經濟的拖累,穩住經濟增長。而且推而廣之,如果可以從居民消費上面收税,那麼所有的地方政府就有動力放開户籍限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所以城市化推進也會加快。

通脹預期温和回升。19年受到生豬疫情的影響,豬價大幅上漲,尤其是在8月份以後豬價出現了加速上漲,使得10CPI達到了3.8%4季度CPI或將突破4%。而且由於9月母豬存欄還在下跌,通常從母豬存欄的上升到生豬出欄的上升還有接近1年的滯後期,因而20年上半年的豬價大概率在高位運行,201季度CPI或接近5%。而且不僅是豬肉在漲價,由於社融增速在年初以來見底企穩,預示PPI也即將在年末見底回升。因而即便20年下半年豬價見頂回落,由於CPI非食品價格的回升,屆時並不會回到通縮,而是會保持2-3%左右温和通脹。

利潤增速或已見底。因此,在工程師紅利、城市化以及深化改革開放等三大紅利的推動之下,本輪中國經濟有希望靠改革而非刺激企穩,這種企穩其實也更有可持續性,而中國經濟可能正在進入中期增長的底部區域。5-6%的經濟增長加上2-3%左右的通脹率,中國經濟的名義增速有望保持在7-8%左右。今年前三季度的上市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7.8%,增速與上半年基本持平,其表現與8%左右的GDP名義增速基本相當。如果未來GDP名義增速能夠企穩,意味着中國企業的利潤增速或已見底。

中國模式:政府有作為,市場更有效。回頭看中國經濟的過去幾年,政府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贏三大攻堅戰,其實極其具有前瞻性。得益於去槓桿,我們抑制了地產泡沫的惡化。去產能減少了污染,也改善了工業品價格。而精準脱貧使得城鄉差距縮小,將收入差距轉為了經濟增長的動力。這其實就是中國模式的優勢,政府有極大的作為,其實可以使得市場更有效率。

3. 配置:實物資產到金融資產

3.1 19年股市領漲,復甦而非滯脹

19年中國股市領漲。今年1-10月,代表股市表現的滬深300指數漲幅高達30%,而同期南華商品指數漲幅為10%,銀行間國債指數漲幅為3%,全國二手房掛牌價上漲2.4%(國信達數據),貨幣基金收益率約為1.9%。股市和商品的表現最好,其中又以股市最佳。

對應復甦、絕非滯脹。很多人把中國經濟當前的狀況定義為滯脹,理由是經濟下行,而且通脹上行。根據美林投資時鐘,在滯脹的環境下,最佳配置是商品和現金,而股市和債市往往都會下跌。但今年以來是股市和商品領漲,這其實是在經濟復甦期才會出現的現象。滯脹的真正定義是經濟停滯,而且通脹大幅上升。但中國當前經濟增速依然有6%,這絕對不能稱為停滯,只是弱增長。而通脹雖然在短期加速上行,但扣除食品之後的核心通脹保持温和上漲。從中長期來看,弱增長加上温和通脹,這其實更加類似於弱復甦的狀態。

3.2 過去十年:貨幣超發,股跌房漲

過去十年:經濟向好、股跌房漲。但是大家對於中國的股市始終缺乏信心,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去的十多年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但股市不漲反跌。在中國過去能真正反映經濟增長的只有房地產市場,一線城市的房價不僅大幅上漲,而且還遠遠跑贏了經濟增速。

房產估值提升,股市估值下跌。其實,過去10年中國的股市下跌,並非因為企業不賺錢,07-18A股上市公司的年均盈利增速高達11%,但是股市的估值每年下跌13%,這就使得股價每年下跌4%。而房價大幅上漲的背後,其實租金年均漲幅只有5.3%,但因為房市估值每年提升7%,就使得房價每年平均上漲13%

過去貨幣超發,地產受益股市受損。為什麼房市可以提升估值,而股市的估值下跌?其實關鍵問題在於貨幣發多了。從07年到18年,廣義貨幣年均增速為15%,遠超同期12%GDP名義增速。而大家把15%的貨幣增速默認為買房的回報率,所以哪怕同期股市的業績每年增長11%,但是遠不如貨幣增長的快。所以大家都願意買房,而不願意買股票。從07年到18年,居民每年的新增貸款從1萬億升至8萬億,但是偏股型基金的規模卻還在萎縮。錢都去了房市,結果自然是房子越來越貴,而股市沒有錢,股票就越來越便宜。

3.3 未來十年:從地產泡沫到金融時代

經濟最壞的時代、投資最好的時代。展望未來10年,中國經濟最大的變化在於貨幣不再超發,目前廣義貨幣M2增速僅為8%,與同期GDP名義增速基本持平,這意味着房地產不會有超額收益,而資金也不會再從股市流出,A股的低估值有望企穩。那麼即便未來中國經濟增速減速至5-6%,經濟名義增速降至7-8%,但只要企業盈利增速保持在類似水平,再加上2%的股息率,那麼未來望迎來最好的投資時代。這個現象在美國過去40年也發生過,經濟增速只有2-3%,但是股市的回報率高達10%,靠的是每年6%的盈利增速、2%的股息和回購以及2%的估值提升。

消費引領經濟增長。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的投資機會主要是三個大方向:首先是大消費。在最近5年,中國消費對GDP增速的平均貢獻率是64%,遠高於投資的34%和進出口的2%,中國已經成為消費主導型的國家。從19年以來的數據看,今年前10個月,代表消費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8.1%,代表投資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5.2%,而出口增速為-0.2%,消費增速也是絕對的優勢在領跑。展望未來10年,如果深度城市化的紅利得以實現,那麼中國的社會消費總量仍有翻番成長空間。

服務已成經濟主角其次是大服務。早在2013年中國經濟中的服務業佔比就超過了第二產業。截止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服務業佔比為54%,遠高於第二產業的40%。而前3季度的服務業增速是7%,遠高於第二產業的5.6%。因此,雖然1910月份的工業增速下降至4.7%,低於3季度5%的增速,但是1910月的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6.6%,高於3季度的6.5%。考慮到服務業的比重更大,10月的經濟整體並未大幅減速。

科技創新驅動增長。最後是大科技。未來中國經濟轉向消費和服務拉動之後,科技的重要性將會與日俱增,從而有望轉向內生型的增長模式。縱觀美國經濟,其消費龍頭公司亞馬遜、蘋果等其實是科技公司,通過持續高額的研發創新投入,來提升產品的吸引力。而中國的企業在經過中美貿易摩擦的洗禮之後,研發和創新的意識大幅增強。根據我們的統計,中國上市公司18年的研發費用增長了約23%,而19年上半年的增幅約為21%,連續兩年保持了高增長。

消費服務科技領漲。而在今年中國股市當中,領漲的五大板塊分別是日常消費、醫療保健、信息技術、金融和電信服務,其中主要都是消費服務和科技相關的行業,而這完全不同於過去3輪牛市當中的地產、材料和能源等週期板塊領漲。過去靠週期行業撐起的牛市來得快去得也快。而美國在80年以後靠着消費和科技行業領漲,出現了持續40年的股票牛市,因而靠消費服務和科技行業領漲帶來的是可持續的慢牛行情。

從地產泡沫到金融時代。隨着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增長,中國的資本市場或將取代房地產市場成為未來居民財富增值的主角。理由也很簡單,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體現就是企業質量的提升,而股權和債權是與企業有關的兩大核心資產,最能受益於企業質量改善,而房地產的受益程度則相對有限。我們相信,在高質量發展的模式之下,只要我們不走貨幣超發的老路,以國人的勤奮努力和聰明才智,只要搞對了研發創新的方向,就必然會繼續創造出財富,而財富不會消失,如果不在房地產市場中體現,就必然會在資本市場中體現。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