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力帆危機啟示錄:重慶前首富尹明善賣地還債
格隆匯 11-13 09:53

作者:劉培

來源:網易清流工作室

5年前, 力帆50億轉型新能源汽車企圖挽救燃油車銷量的下滑,5年後債務高築,資不抵債,被迫債務重組。而作為重慶大名鼎鼎的民營企業家和重慶前首富—— 尹明善,在造車路上奔跑了20餘年,歲至耄耋,又如何回望和反思自己造車道路的系列抉擇?

車企的寒冬早已入侵重慶。重慶本地一大車企力帆集團旗下的汽車工廠正在變相裁員、賣廠還債,工廠訂單大幅減少,部分工人每月發放1800元工資,甚至不用上班。

最能敏鋭地捕捉到汽車行業變化的是銷售端。

2018年下半年,重慶市區石新路170號的一家力帆經銷商康澤門店,因為車輛銷售困難,最終撤離了該汽車城,它的四周是吉利、長安等汽車經銷商門店。離該地2.5公里之外,還留有一處康澤的維修服務中心。

位於廣州的一家力帆經銷商也瀕臨破產的邊緣。該經銷商老闆很後悔自己在2017年,未能選擇退出力帆車企的代理銷售,此後大量的力帆車作為庫存車被放置在門店。而當時為購買力帆車,經銷商欠下銀行上百萬的銀行債務。

作為重慶本土的車企,重慶人對力帆品牌的認知共性是:他們摩托車業務還不錯,但是汽車質量不行。

而從數字上看,力帆乘用車(主要指燃油車)的銷量,隨着全國車市的週期性疲軟,率先作出反應。力帆乘用車銷量大幅下滑——根據力帆官方數據,2014-2018年,力帆乘用車銷量分別是13.4、13.2、10.1、12.5、9.2萬輛。

為避免力帆乘用車銷量下滑趨勢,早在2014年,力帆的掌舵人、重慶前首富尹明善做出了轉型調整——新能源汽車,希望藉助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政策性支持,實現彎道超車。然而新能源汽車在剛推出的第二年銷量達到1.2萬輛,之後幾年銷量再也沒超過這個數字,還一度跌至4000餘輛。

力帆卻也因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大幅投資,導致資金匱乏,陷入窘境。供應商貨款遲遲未付,觸發上百家供應商的訴訟,經銷商庫存壓貨,尾款無法支付,還有待償付的數十億流動性銀行貸款,力帆不得不賣地和汽車資質還債。

2019年,力帆股份(601777.SH)前三個季度虧損25億元;尹明善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因為訴訟被凍結,控股股東力帆控股集團負債追高至300億。

上述困境讓意欲隱身的重慶前首富尹明善不得不直面質疑。這位歷經坎坷,見慣大風大浪的民營企業家,在造車路上奔跑了20餘年,歲至耄耋,又如何回望和反思自己造車道路的系列抉擇?

50億彎道超車戰略規劃

2000年,是62歲尹明善高光時刻,憑藉摩托車,以5.5億元淨資產榮登2000年福布斯50位中國富豪排行榜第50位,成為重慶首富。而2018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尹明善家族財富排名已跌出400開外。2019年胡潤排行榜上,尹明善家族以40億元財富排名1025位。

這期間,尹明善曾對外感歎“力帆錯過了汽車業的最佳時機”。

2006年,力帆方獲得轎車生產資格,並於當年上市第一台小轎車,落後於奇瑞、吉利和比亞迪等其他國產品牌足足6年。這一錯失良機導致的後果愈發明顯。2010年,力帆上市前夕,力帆的乘用車年產能不過5萬輛,而奇瑞、吉利和比亞迪的年產能均是力帆的6倍以上。

隨着2003年國內城市開始“禁摩”、“限摩”,摩托車在國內的銷量大受影響。而汽車在過去10年保持年均30%的銷量增速,未來隨着汽車廠商的大幅擴增建設,產能一旦過剩,汽車的春天將逝去。

2011年力帆股份的招股意向書曾預警過此風險。招股書稱,如果未來幾年國內宏觀經濟發生較大波動,導致汽車消費增長低於預期水平,並且汽車出口亦未實現大幅增加,即可能形成現實的產能過剩。如企業不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將可能導致經濟效益下滑、工廠開工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沒有人比尹明善更懂得力帆,也沒有人比尹明善更懂得力帆的未來和不足。據一位在力帆工作10多年的員工稱,尹明善經常在員工下班之後或者上班之前時候,一個人在工廠逛。

當2017年12月,79歲高齡的尹明善高調宣佈辭任上市公司力帆股份董事長,讓位給職業經理人後,外界一向認為,尹明善隱退幕後。但是卻被外界忽視的是,尹明善仍然手握兩大重要板塊,並擔任董事長職務。

這兩大板塊也是力帆戰略轉型和實現自救的兩大核心——新能源汽車和汽車金融。

上述兩大核心的形成,始於2014年——力帆歷史發展上的轉折點。尹明善在當年的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上稱,力帆股份將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汽車金融。他同時表示,國內傳統汽車行業落後國外50年甚至上百年,而新能源汽車技術與國外相比,只有四五年的差距,“傻瓜才不抓住現在的機會搞新能源。

根據官方宣傳資料,2014年4月,力帆股份控股股東力帆控股與河南省濟源市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書,擬投資22億元在當地建設力帆電動車項目;當年12月27日,公司在河南濟源建成的新能源汽車工廠正式投產。

2014年7月,力帆股份和控股股東力帆控股集團出資1.7億元,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註冊成立力帆融資租賃(上海)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力帆融資租賃公司”),隨後註冊資本金追加至5億元;11月,還成立P2P平台——四川力帆善蓉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用來開展汽車融資租賃業務,以拉動和支持公司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市場銷售。

2015年5月,力帆還推出分時租賃平台——盼達用車,後者實際上是互聯網大眾創新下的“共享汽車”模式,也是此後幾年承接力帆股份新能源汽車的主力。據力帆表示,力帆擬在重慶、上海、河南等地開展新能源電動車租賃業務。至2020年,實現3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租賃規模。

2015年6月,力帆新能源戰略規劃I Blue1.0發佈,並計劃在2020年前實現新能源整車累計銷售50萬台目標。

而前一個月,力帆股份發佈了計劃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52億元的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旨在構建新能源汽車完整產業鏈、實現力帆在汽車行業的彎道超車的發展戰略。

全面滑鐵盧

事後回顧,無論新能源汽車,還是盼達用車,不僅未達到預期,更沒有將力帆從汽車行業的頹勢中拯救出來。

根據力帆股份的公佈的數據,2014-2018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分別為1357輛、1.2萬輛、0.4萬輛、0.8萬輛、1萬輛。2019年1-9月僅銷售2035輛。

這也意味着,截至2019年9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不到4萬輛。而力帆股份的規劃是到2020年,完成50萬輛車的計劃。新能源汽車的實際銷售完成率尚不足十分之一。

即便如此,在新能源汽車銷售上,它的實際銷量也值得商榷。實際上,力帆股份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主要依賴於力帆股份的關聯公司——重慶盼達力帆汽車租賃有限公司(下稱“盼達汽車”),後者亦為尹明善家族控制,該公司通過向力帆股份採購新能源汽車,然後以分時租賃的模式在全國推行。

力帆控股的2016年報披露,新能源汽車方面,自2015 年以來,公司開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項目。經營模式上,2016 年未發生重大變化,仍通過控股股東下屬子公司重慶盼達汽車租賃有限公司來實現新能源車的銷售。

也就是説,力帆股份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從控股股東左手轉到右手,使得力帆股份獲得數億元國家新能源電動車補貼,這一補貼款幾乎佔到公司盈利的9成。

據一份大華核字[2009]004684號文件披露,力帆在2015年開始申請新能源補貼款以來,一共獲得補貼款高達7.7億元。而2015-2018年,力帆股份歸母淨利潤累計8.5億元,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款相當於力帆股份累計淨利潤的90%。

新能源汽車補貼成為力帆的主要盈利來源。2016年,力帆股份陷入利用“新能源汽車騙補”的醜聞。財政部點名批評2015年力帆新能源電動車2395輛不符合申報條件,涉及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14億元,並撤銷補助同時取消力帆乘用車2016年中央財政補助資金預撥資格。

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新能源汽車的銷量。2016年,力帆股份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僅為4000餘輛。

而盼達汽車,雖然作為當下時代資本追逐的熱點領域——互聯網、新能源,被寄予厚望,但是盼達汽車模式在全國各地推廣宣傳,投入成本大,資金回本週期長,進展並不順利。原計劃的上市進程也遙遙無期。

據網易清流工作室從盼達汽車一位工作人員處瞭解,盼達汽車最先在重慶推行,此後擴展鄭州、長沙、廣州等多地,2017年,一度擴張至11個城市。然而2018年,由於資金緊張,許多新開拓的城市陷入停滯,目前,在運營的只有5個城市。

汽車金融板塊訴訟纏身

經營不達預期的還包括汽車金融板塊。上海力帆融資租賃公司為力帆集團金融板塊的核心成員。

上海力帆融資租賃的經營模式,主要是分為四類:一是為下游經銷商提供融資支持,帶動力帆汽車的銷售;二是開展針對消費者的汽車金融業務,同樣拉動力帆汽車的銷售;三是為配套供應商提供融資租賃服務,促進供應鏈升級;四是,純粹的融資租賃業務,為力帆股權及其子公司固定資產,通過購買回租的方式,幫助力帆成員單位盤活資產,降低成本資金。

上海力帆融資租賃為力帆及其子公司的未來長遠發展補足子彈。然而,在資金支持——銷售的流程中,並未形成資金的良好閉環,觸發的公司和下游經銷商以及消費者之間的訴訟糾紛在2019年集中爆發。

根據啟信寶數據,上海力帆融資租賃的開庭公告多達220條,涉及裁判文書多達343條。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訴訟的頻繁發生或與金融風控的粗放有關。根據數份判決書顯示,消費者支付一定保證金,甚至不用支付任何保證金,便可以從力帆融資租賃公司(出租方)那裏承租力帆汽車,然後按月繳納相應租金。

而在大多訴訟中,消費者僅支付2期租金,甚至從未支付租金,便不再履行合約;而多位消費者在訴訟發起時,下落不明。

為什麼存在大量的消費者違約事件,這其中是否存在風控的不足?一位力帆經銷商稱,這種模式大多是在2015-2016年的時候實行,為了推銷車輛,力帆融資租賃公司金融風控上難免過於粗放。問題爆發後,該信貸模式不再使用。

力帆股份對上述問題未予置評。

除了消費者,不少經銷商與力帆股份發生大量訴訟糾紛。在和經銷商之間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力帆融資租賃公司對力帆股份售予經銷商的車輛提供直租服務,並將合格證質押,經銷商賣出車輛時結束融資租賃關係。

據網易清流工作室瞭解,一些經銷商,如雲南欣德汽車銷售公司,由於經營不善,在賣出力帆車時,並未及時贖回相應的汽車合格證,交給消費者,導致車主購買車輛後一年都無法辦理落户。

由於實際經營中存在較多的問題,上海力帆融資租賃公司旗下管理的租賃資產規模受到影響。

2014年,力帆股份公告對上海力帆融資租賃公司增資3.3億元時,曾披露增資實施完成後,正常年租賃資產規模達到30億元,可實現營業收入約3 億元,淨利潤約 0.8 億元。

這個預期隨後幾年一直未達預期。實際上直到2017年9月,力帆融資租賃規模不過18億元。當年年底,力帆融資租賃規模增加至27億元。而上海力帆融資租賃公司業績也遠未達到預期,2015-2017年9月,淨利潤分別為2039萬元、4943萬元和226萬元。

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張志勇稱,汽車金融的發展也和汽車本身的產銷規模相關。“一個成熟的汽車企業,一般都有涉獵汽車金融業務,國內外很多汽車企業都已經開展了汽車金融業務;從國內汽車市場目前來看,汽車金融開展的程度和它的產銷規模成正相關。

賣地還債

一個外界未曾注意的事實,力帆股份的自身造血能力在2014年之後大幅下降。

如果不依賴每年資產處置和新能源補貼款,力帆股份早在2016年就已經出現虧損。2014-2018年,力帆股份扣非歸母淨利潤分別是3.4億元、1.1億元、-2.6億元、-1.9億元、-21.5億元。2019年1-9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6.33億元,同比下降2065%。

力帆股份及其控股股東力帆控股集團不得不依靠借債來支持新能源汽車和融資租賃公司的不斷投資。力帆股份債務規模也如滾雪球般迅速膨脹。

2014 年-2018年,力帆股份負債總額分別為 153.8億元、183.8億元、225.5億元、227.3億元、203.5億元。其中,2017年12月,力帆股份將上海力帆融資租賃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給尹明善家族控制的其他公司,上海力帆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不再併入力帆股份的合併報表,降低了上市公司2018年的負債規模。

而在2018年203.5億元的負債規模中,其中一年內到期的流動負債高達188億元,公司不得不考慮做更多資產處置償還債務。

2018年2月,力帆發佈公告,計劃在重慶兩江新區擇址修建新廠區,並對力帆乘用車生產基地進行搬遷,以此獲得約15億-25億元的土地出讓收益。這項土地出讓在年底最終確定,以33.15億元的價格出售給了重慶兩江新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力帆股份在2018年年度報告中披露,已收到收儲款約24.45億元。

2018年12月17日,力帆股份發佈公告,將以6.5億元向重慶新帆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出售旗下全資子公司——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後者擁有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資質。

但即使出售地塊和資產對於待償付債務來説,仍屬杯水車薪。2019年債務集中出現違約。力帆股份披露,截至7月25日,公司已收到訴訟(仲裁)累計涉案金額14.23億元。其中最大的一筆即為海通恆信租賃與力帆股份子公司的保理業務,涉及訴訟金額7.4億元,另外債權方為上海紅星美凱龍商業保理有限公司以及橫琴金投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融資租賃款1億元)。

截至2019年11月,最新披露數據顯示,力帆股份面臨的訴訟累計金額還剩下8.07億元。據瞭解,目前,力帆已經成立債權委員會,進行債務重組。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