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高速傳動(00658.HK)與大股東豐盛控股(00607.HK)的控制權爭奪戰持續發酵,這場涉及66億元迷局、大股東管理層的資本大戲,堪稱港股市場的年度“豪門恩怨”。
我們不妨從豐盛控股“入主”中傳動的前世今生切入,揭開這場資本遊戲的神祕面紗。
一、資本聯姻
據公開資料及報道,在2016年,中傳動創始人胡曰明爲抵禦外資收購,引入豐盛控股作爲大股東。豐盛控股以股換股的方式,以每股10.95港元、溢價46.6%的代價收購中傳動71.62%股權,創始人季昌羣成爲實際控制人。這場看似“強強聯合”的聯姻,實則從一開始或許就是資本與實業的錯位結合,爲後面結果提前寫下伏筆。
豐盛控股的發家史堪稱資本運作的教科書。綜合網絡上的公開報道可知,從2002年季昌羣兄弟創立豐盛集團,到2013年借殼港股匯多利集團(後更名“豐盛控股”),再到2016年併購中傳動,季老闆依然通過房地產行業盛行的“併購—質押—融資”的套路迅速在資本市場“依葫蘆畫瓢”進行擴張。
然而,這種激進的資本玩法在2018年遭遇滑鐵盧:隨着豐盛系陷入債務危機,中傳動股票被抵押融資,導致銀行集體抽貸,公司瀕臨絕境。最終,70多歲的胡曰明再度出山,依靠江蘇民企融資幫扶下才挽救中傳動於水火當中。
從這場危機開始,便充分的暴露了豐盛控股與中傳動的基因衝突:一個是擅長資本遊戲的地產巨頭,一個是深耕製造業的風電龍頭。豐盛控股拿實體製造業作抵押融資的舉動,爲作爲製造業一向實幹的中傳動埋下隱患。
二、貿易暴雷
中傳動作爲佔據全球風電齒輪箱市場近三分之一份額的龍頭企業,主業穩健、技術領先,卻在 2020年突然涉足高風險的大宗商品貿易,背後關鍵人物或離不開房堅。
公開資料顯示,房堅2006年加入豐盛系,2014年至2016年任豐盛控股執行董事,2020年跳槽至中傳動擔任執行董事,並掌控兩家貿易子公司的公章。
巧合的是,中傳動的貿易業務正是在2020年才啓動,其後且迅速膨脹。2023年,貿易業務營收佔比達29.16%,但該業務的毛利率僅1.7%,堪稱“賠本賺吆喝”。
2024年11月,中傳動公告稱,旗下三家貿易子公司在未經董事會批準的情況下,簽訂了總額66.4億元的商品買賣協議,相關款項逾期未收回。
而據集團另一公告,2025年3月13日,南京市公安局江寧分局對該事件正式立案,調查涉及資金被職務侵佔或挪用的嫌疑。截至2024年底,中傳動對貿易業務應收及預付款計提減值66.81億元,導致全年預計虧損 65.57億元。明眼人一眼便知,若排除此事影響,中傳動或許能在2024年全年實現正面盈利。
回過頭來看,房堅作爲豐盛系“老將”,其掌控的貿易業務爲何如此激進?網絡上流傳的有關貿易業務中的有些離奇的協議,其背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豐盛控股作爲大股東,對貿易業務的異常擴張是否知情?
這些懸而未解的迷題,或將成爲這場資本大戲的核心懸念。
而隨着南京市公安局江寧分局的刑事立案,66億應收款事件的調查進入關鍵階段,中傳動表示將全力配合調查,追究相關責任。公司計劃於3月28日公佈2024年財報,貿易業務的鉅額減值將如何影響財務表現一事仍備受關注。
三、“此地無銀三百兩”
就近期事件進展來看,66億應收款事件成爲雙方矛盾的導火索。
從公開信息來看,2025年3月2日,中傳動董事會以房堅“未配合獨立調查且公章管理失責”爲由將其罷免。
房堅的罷免似乎點燃了豐盛控股的怒火。3月7日,豐盛控股要求召開股東特別大會,提議罷免胡曰明、胡吉春父子的執行董事職務,指控其私自修改核心資產南高齒的公司章程,試圖削弱大股東控制權。
據知情人士透露,南京高齒企業管理(中傳動全資附屬公司並擁有南高齒50.02%股份)與另一股東金湖釃福企業管理之間存在一致行動協議安排,因此中傳動仍能透過南京高齒企業管理直接或間接層面擁有董事會6個席位。
南高齒作爲中傳動的核心資產,其章程修訂將董事會決議門檻從半數提升至三分之二,並調整董事提名權,這一舉措看似導致豐盛控股的間接持股無法有效控制董事會。但實際上,中傳動多次表示修訂章程後,集團仍對南高齒保持控制,並表示章程修訂是基於股權結構的合理調整,旨在保障全體股東權益。
想深一層,豐盛控股的反擊充滿矛盾,甚至充斥着“此地無銀三百兩”味道。其公告中刻意撇清與房堅的關係,稱改組董事會與房堅無關,卻無法(也沒有)解釋房堅作爲豐盛系舊將在貿易業務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種前後矛盾的表態,是否反而加深了市場對其動機的質疑?
市場會不會疑惑:作爲持股 71.62% 的大股東,豐盛控股爲何不等獨立調查結果出爐,就火急火燎提出要換掉整個管理層和改組董事會?
不少人或會猜測:難道是爲了掩蓋貿易業務的“窟窿”?還是擔心被調查結果牽連?
畢竟房堅曾是豐盛系舊部兼核心成員,中傳動貿易業務的啓動時間與房堅入職前者在時間線上高度重合,很難不讓人懷疑背後是否曾有“高人指點”。
四、冷眼旁觀
這場控制權爭奪的結局雖仍不明朗,但已暴露出資本與實業的深刻矛盾——豐盛控股作爲資本玩家,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而中傳動作爲風電龍頭,需要長期的技術投入與穩定的治理結構。
兩者的衝突,本質上就是資本逐利性與製造業專業性的碰撞。
對於圍觀者而言,這場大戲的看點在於:66 億應收款背後的真相能否大白?豐盛控股是否會董事會繼續施加影響?中傳動能否在這場風暴中保住風電龍頭地位?隨着3月底中傳動業績公告的臨近和5月獨立調查結果的出爐,劇情或將迎來新的高潮。
無論結局如何,這場鬧劇都給實業界敲響警鐘:資本的狂歡終將退潮,只有專注主業、穩健經營,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而對於豐盛控股這樣的資本玩家,或許該反思:當潮水退去,誰在裸泳?大股東以維護自身利益爲由最終或引致公司治理失控,誰又會在守護企業的真正價值?